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用四字成語來概括對孟子的理解?

如何用四字成語來概括對孟子的理解?

論《孟子》中的生死觀:《孟子》壹書包含了孟子系統的生死觀,表現為善待壹切生命的態度、舍身取義的人生價值觀、“君子創業則永續”的人生追求。關鍵詞:孟子;生死觀;善待生活;舍生取義;《創業傳統》中國圖書館分類號:B222.5文獻識別碼:A文號:1002-2589(2011)17-0039-02《孟子》是四書之壹,集中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壹孟子的各個方面。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生死觀。他的人生態度是善待壹切生命,強調舍生取義,追求創業,超越死亡。1.善待壹切生命孟子作為孔子後學最重要的代表,繼承了孔子尊重和珍愛生命的思想,並發展到壹個新的階段。孟子生死觀的特點是提出了壹個更寬泛的善待生命的概念。孟子首先提出了善待自己的具體命題,認為身體的每壹個部位都應該得到愛護和保養。他說:“人既愛身體,也愛身體。如果妳兩個都愛,妳就會支持兩個。沒有尺寸的皮膚不愛它,那麽沒有尺寸的皮膚就不支持它。”(孟子·高子上)關愛身體的每壹個部位都是孝道的體現,在此基礎上維護它就是生命本身的寶藏。其次,孟子把對生命的仁慈擴展到了自然界的萬物。在和梁談話時,他說:“這是無害的,但它是仁慈的。當妳看到壹頭牛時,妳看不到壹只羊。君子之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聽到它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遠煮也是君子。”孟子對人生哲學的最大貢獻,是把善待生命的思想發展為關心人民的“仁政”理論。他認為“仁政”就是讓天下人民“如水火”:“改其疆域,薄其收稅,民可使其富。吃飯的時候,有禮貌的用,錢不能用。人非水火不可,黃昏時分敲人家的門求水火就夠了,無福消受就夠了。聖賢治天下,使小米如水火。小米如水火,百姓怎能不近人情?”孟子認為,人只有豐衣足食,才能實現互愛的人際關系,才能體驗到生活的樂趣。沿著同樣的思想邏輯,孟子揭露了統治階級驕奢淫逸,導致老百姓生活被破壞的行為:“廄中有肥肉,野中有肥馬,野中有饑,導致禽獸相殘。”(《孟子·滕文公上》)發動戰爭是對統治階級的猛烈攻擊。他指出“春秋時期沒有義戰。”(《孟子》)梁把百姓和他們心愛的兒女趕去打仗,孟子大罵:“對梁太殘忍了!”(同上)然後告訴公孫醜:“梁惠王因地與民作戰,大敗。他又會被打敗,怕自己贏不了,所以把心愛的孩子都逼死了。”(同上)梁竟然為了私利而置人命於不顧。在孟子看來,沒有仁義之分。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統壹天下的。所以當梁問他誰能統壹天下時,他毫不猶豫地說:“不嗜殺者,可殺也。”(《孟子·惠亮·王上》)人們認為,壹個不善於殺人的君主可以壹統天下。孟子譴責喜歡戰爭的人有罪:“我善用兵,我善用兵”,這也是大罪。”(《孟子·盡心上》)“此所謂率地而食人肉,罪不準死。所以,善於打仗的人被懲罰,其次是那些甚至是諸侯的人,其次是那些願意割草種地的人。”(《孟子·離婁上》)孟子認為對作惡者應該給予不同程度的懲罰,特別是對那些為了土地和權力而殺人的人。可見,按照孟子的思想邏輯,生命高於政治需要。正是出於關愛生命、善待生命的目的,孟子極度反對戰爭,提出了“仁者無敵”(《孟子·惠亮·王上》)。他說:“仁者無敵於天下,連仁者也砍到了非人的地步。怎麽會有血?”(《孟子》)國與國之間互愛謙讓,不會害生。可見,在孟子看來,有“仁”才有“愛”,有“愛”才有“人”,有“人”才有“天下”。孟子在反對統治階級殘害人民生命的同時,提出了壹系列實行仁政、保護人民生命的措施。他說:“不逆農時,五谷不能勝糧。”如果不能算入池,魚和龜就贏不了食物;斧金及時入山,木木不能用。谷與魚龜不能吃,木與木不能用,使人喪命。”(《孟子·梁》)孟子的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孟子和孔子壹樣,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生命的重要性,但他也看到了人的生命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之間可能存在矛盾。面對這種矛盾,他和孔子壹樣,強調社會道德的優先性。不同的是,孔子重在“仁”,孟子重在“義”,即“仁”義的外在表現是恰當的,即符合仁的行為。孔子認為“仁”是最高價值,孟子認為“義”是最高價值。按照孟子的解釋:“仁,人之家也安;義,人之正道也。”(《孟子·離婁》)“仁,人心也;義,人也在路上。”孟子認為,仁是指人善良的心;義是指人在行動上應該走的正道,也就是在行動上踐行善。孟子主張義利之間,舍利為義。當孟子看到梁的時候,梁問他,“嘿!大老遠跑來,會對我們國家有利嗎?孟子對他說:‘王!為什麽盈利?只是仁義而已。”(《孟子·惠亮·王上》)面對生與死的選擇,孟子明確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人生價值觀。他說:“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也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要的;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面臨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的情況。這時候人們往往權衡利弊,二選壹。”魚和熊掌”顯然是熊掌更稀有,選熊掌不選魚就虧大了,所以壹般人都會選熊掌。在生與死的選擇中,選擇生比選擇死更有利可圖,因為“生”意味著希望,“死”則相反。但在孟子看來,當生命的存在違背了“義”的價值時,就應該棄“生”而取“義”。他說:“我要活著,我要的比活著的人更多,所以我不想得到它;死也是我的惡,而且比死人更惡,所以我沒什麽可失去的。”(同上)孟子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以得失的多少來作出選擇。他所謂的“欲大於生”就是仁義,“惡大於死”就是背叛仁義的言行。這種“舍身取義”的人生價值觀,顯然是孔子“殺身成仁”思想的發展,是同壹問題的不同表述。孟子在“尊誌”的人生價值觀前提下,提出了“舍生取義”的生死觀,主張以仁義為誌,以仁為人生的價值目標和生存意義。孟子致力於此:“君問,‘秀才何事?’孟子曰:‘尚誌。’說:‘尚誌是什麽?’曰:‘仁義而已。殺壹個無辜的人是不仁義的,不帶走也是不正義的。活在邪惡中?仁也;邪惡之路在哪裏?義也。有仁義,大人之事已備。”“所謂誌氣,就是高尚,按義的方式做事,不殺壹個無辜的人,不拿壹片不義之財,就是使自己的動機和行為必須遵循‘義’的原則。孟子認為,要達到道德,修身養性,陶冶性情,必須以“仁義”為根本,活在仁義之中。壹個人要有“惻隱之心”、“廉恥之心”、“逆來順受之心”,這樣才能為人處世,以禮待人。與“尊誌”相聯系,孟子提出了“養氣”說,即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主張人在生活中要有誌氣,“以道配義”,“聚義”以培養高尚的精神。“浩然之氣”是指以義為綱的意誌和力量,是壹種不屈不撓的正氣,是實現“舍生取義”的意誌力保證。孟子主張舍身取義,但強調不要做出不必要的犧牲。他說:“妳可以死,妳可以死,妳很勇敢。”(孟子·離婁二世)如果妳能死或不能死,如果妳選擇死,那將損害妳的勇氣。《孟子·離婁》第壹章中有壹個例子也反映了孟子的態度:“淳於髡說:‘男女不施與受,有禮貌嗎?孟子曰,‘禮也。說:‘如果妳淹死了妳的嫂子,妳怎麽能幫助她?’曰:‘大嫂溺而不救,是豺狼。男女不親近,也有禮貌;如果嫂子溺水了,救了她,她有這個權利。“雖然男女授受不接吻是儒家遵循的行為準則,但是小姨子在有生命危險的時候,應該靈活對待這個準則,所以孟子認為她應該有變心的權利。男女授受之吻是不禮貌的,但離毀不仁,他寧為無禮,不為忘恩負義。禮儀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但在救人壹命的情況下,卻要“以禮為命”,可見孟子在生死抉擇上也是謹慎的。他認為仁者不僅要做出不必要的犧牲,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他說:“知道自己命運的人,不會站在巖壁下。”壹個知道自己命運的人是不會站在危險的墻下的,被倒下的墻壓死,他也死得毫無價值。想死也要“死在道中”。這種死亡是公平的死亡。為此,孟子對死做了區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亦是正命。和死人結婚不是正確的生活。”(《孟子》)第三,“君子創業是繼承傳統,也是可持續的。“孟子和孔子壹脈相承,認為人可以超越死亡,實現不朽的價值,而這正是他壹生所憂慮的。他說:“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壹次之患。如果妳擔心,妳有它。順人也,我也是人;順是天下之法,卻能傳於後世。我不是鄉下人,但我可以擔心。有什麽好擔心的?這太尷尬了。”(孟子·離婁下)“順”能成為天下人的楷模,其美名會流傳後世,是“不朽”的;君子之“憂”,在於能否完成道德修養建功立業,為民謀福,像舜壹樣死而不朽。如何消除這種擔心?孟子認為,我們只能向舜學習,必須有所創新。“君子的創業是可持續的。”(《孟子·惠亮·王霞)無論是孔孟,在認識到生老病死是必然的過程後,都不主張自然無為,而是強調人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創造業績,傳給後代,從而達到死而不朽。孔孟的這壹思想對後輩影響深遠。孟子曾經贊揚過伯夷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說:“伯夷,眼睛不看邪色,耳朵不聽邪音。它不是國王,它什麽也不是;若非其人,勿使之。治理進步,混亂倒退。什麽出了橫政,什麽被百姓攔著,不忍心活下去。想到老鄉,就像坐在皇宮的炭上。時間到了,它就住在北海岸邊,等著世界明朗。所以,聽博藝之風者,固執而忠厚,懦夫而堅毅。”(《孟子·萬章下》)可見,伯夷雖然壹貧如洗,但他“胸懷大誌”,從未做過違背人性的事。他達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為後人樹立了榜樣,所以他死後活在人們心中,受到人們的贊揚。總之,孟子的生死觀主要來源於孔子的生死觀,強調“舍生取義”,特別關註民生。孟子重視社會生活,主張以仁義為誌,培養崇高精神,所以有壹種“舍我其誰”的豪氣;孟子最後奉行“創業傳統”,死而不朽。來源:學習理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