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這個詞起源於日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酵素。解放前在中國的教科書裏也叫“酵素”,現在在臺灣省裏還是叫“酵素”。但是,現在市面上叫“酵素”的保健食品,並不是那種叫酵素的“酵素”。根據日本山內新壹撰寫的《保健食品口袋書》記載,“酵素”在日本的原名為“植物酵素ェキス”,意為“植物酵素的提取物”或“植物酵素提取的精華”。它是以小麥、米胚芽、大豆等植物原料為原料,經乳酸菌或酵母菌發酵制成的壹種有益於食用的發酵食品。此外,還得益於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腸道功能,能抑制大腸腐敗和胺類等毒素的產生,以及植物原料提供的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元素的營養作用。其實這種“酶”的產品類似於豆醬、啤酒、黃酒、醋、醬菜、酒、紅茶菌,它們的產生都離不開酶的作用,但雖然叫“酶”,卻不是作為生物催化劑的那種“酶”。這種“酵素”提取物在日本已經吃了很久了,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植物酵素”被簡化成了“酵素”,導致人們誤以為這種“酵素”就是酵素來解讀。酶確實被用作食物補充劑。在歐美和日本,各種消化酶已被用作消化藥物或食品補充劑多年,但這種酶是壹種生物催化劑,但它不同於“酶”。為了避免誤解,有必要澄清壹下。許多關於酶的制造和應用的文獻已經發表,以供參考。
某些“酶”之所以能預防或減少某些慢性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植物原料和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營養物質,天然植物中的“植物功能化學成分”,發酵產生的壹些生理活性物質,包括維生素、氨基酸、多糖、肽、多酚、黃酮類、礦質元素和有機酸,GABA、SOD、過氧化氫酶等抗氧化成分,以及各種益生菌。“酶”的作用取決於所用原料的品種、類型、數量和發酵菌種。有些“酶”能適應不同健康狀況的人,是因為含有很多功能性成分,這和鳥槍命中率高是壹樣的。制作“酵素”的壹個重要步驟是發酵菌種的選擇,各種原料的配比也很重要,這是制作酵素成敗的關鍵。但是,生物材料在發酵過程中,在各種酶的催化反應下,可以產生各種產物,有些對健康有益,有些也可能產生不健康的產物。對於酶來說,只要利大於弊,就很容易被忽視。
壹般來說,“酶”就是通過含有各種植物酶解或酶轉化產生的功能性成分來改善人體健康。有些產品是用來適應大多數人的健康狀態的,也有很多產品是用來適應大多數人的健康狀態的,所以它的功能不能單純用某壹種成分的功能來解釋。目前這種“酵素”產品還缺乏定位和標準。“酵素”的生產企業良莠不齊,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統壹企業的產品質量不可能永遠保持穩定。很多企業把酵素和“酵素”混為壹談,把“酵素”當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來誇大宣傳,誤導消費,牟取暴利。所以大家在選購“酵素”產品的時候壹定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