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第壹階段是楊朱,他以“藏”來拯救自己,逃離塵世,隱居山林。老子的道學第二階段,通過“道”,也就是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讓事物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拯救自己。莊子是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從“生死壹物即我”的高度看待生死,超越現實世界。
2.老子是假無為,莊子是真無為。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而治”,但老子關心政治,總是給執政者出謀劃策。“聖人無為而教而不語”。
老子通過“無為”達到了“有所為”的目的。老子的“夫唯不爭,所以天下不能與他爭”,老子通過“不爭”達到了“賺”的目的。老子思想中有馬基雅弗利主義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莊子真是無所事事。莊子看破成敗,名利。他不是虛偽,而是徹底。莊子主張“逍遙遊”。生命對人來說是寶貴的,生命的價值在於自由,這是莊子哲學的核心。所以莊子真的是無為。
3.老子無情,操控性強,莊子善於處世。
老子的思想是冷理性的,看似不可理喻。“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草狗,聖人不仁,以人為草狗”。天地不仁,聖人不仁,都把萬物和人當壹回事,體現了老子的不忠。
老子的思想充滿戰術,為統治者出謀劃策。老子的思想有戰術,甚至有陰謀論,這是不爭的事實。
莊子的思想要感性得多。《莊子》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莊周夢蝶》是壹部充滿人生哲理的短篇小說。莊子看似無情,實則最深情。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遙遊”。生命對人來說是寶貴的,生命最可貴的價值在於自由。莊子也是這樣度過壹生的。他把個人自由和個人生活放在高於壹切的位置,而生命自由正是莊子哲學所關註的。
相似之處:
莊子思想是從老子思想發展而來的。他把老子的道發展為主觀唯心主義,把樸素辯證法發展為相對主義。老莊思想的相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超越了生命的倫理價值層面,都不關註現實生活中善惡的區別。他們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存在價值,也就是生死價值。
他們以真實的生命體驗為基礎,描述了客觀的、永恒的生命基礎:道,所以人們稱他們為道家。
擴展數據:
老子養生思想的啟示:
1,循道而行,循德而行
道與德不僅是老子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的源頭和基石,也是貫穿其整個思想體系的主線和主線。因此,要全面深入地理解他的養生觀,首先必須了解道與德的含義和關系。
道既是宇宙自然之道,也是個人修身養性、完善人格的基本方法。道德不是通常的道德或美德,而是僧侶做人的必要方式。它們之間是辯證統壹、相輔相成的關系。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
沒有堅實的德性基礎,個人都難以為繼,別說家族的統治,就連平時的生活也是如此。另壹方面,有辦法的人無疑為道德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使個體在擁有寧靜的心境和超然物外的狀態下,很容易培養自身的修養,獲得成功,最終實現理想人格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從某種程度上說,老子的很多養生觀都是以道和德為前提和基礎的。
2.無為而養。
無為而治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壹個非常重要的命題。特別是對於階級,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道常無為而不為”和“無為而教無字是聖人。”“如果妳什麽都不做,妳就會死。”“愛國治民,豈能無所作為?”“德行無為而無思想。夏德與此無關。”
說的是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時要遵循天道,順應自然,以待功,達到無為而治,天下太平的效果。說到養生,我們不難從無所事事中汲取靈感。本來人活著,不管是誰,都要面對生老病死的自然方式。
所以在身體保養方面,只要遵循規律,順其自然,就能達到目的,完全沒有必要走得太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必要過於刻意的去相信和追求所謂的養生之術。而是該吃的時候吃,該喝的時候喝,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休息的時候休息。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勞而獲,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3、虛靜守在。
在談到眾生如何認知自然、面對社會時,老子直言,其實無論天地還是聖人,對個體都沒有仁慈,只是讓大家像動物壹樣死去。
然後借用風箱的比喻,明確指出:“天地之間,還重疊嗎?”虛而不屈,搬出去。與其說太多,不如留在中間。"
也就是說,天地之間,不就是像風箱壹樣,空而不竭嗎?妳越鼓勵它,它就越起風了,沒完沒了。所以做人也要像風箱壹樣,保持壹種虛靜的狀態。這不僅是壹種生活態度,更是壹種人生境界。
當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紛繁復雜的人和事時,能夠始終保持壹種清靜無為、淡泊寧靜的良好心態,那麽我們就成為了人生的智者,永遠不會有什麽難以克服的事情。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不是別人跟自己合不來,只是自己。
為此,要時刻註意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平靜和從容中安於幸福,擁有健康。
4、少字多行
老子在論述中反復強調少說多做的道理。“Xi從容不迫,其言貴矣。當我成功時,人們稱我為天生的。”都說聖人治國,不過分發號施令。贏得人們的密切贊揚。“教而不言,是無為之利,天下所望也。”“天道不爭而勝。無言回應。”
言語勝於雄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壹種無聲勝有聲的特效。至於“言不美觀,言不可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些經典話語的道理更是不言而喻,淺顯易懂。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壹些喜歡說大話的人。雖然說得多了,但難免會犯錯誤,犯錯,結果往往是言不由衷,適得其反。所以,對於壹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來說,他會壹直小心謹慎,少說多做。
這樣既能培養修養,又能方便人際交往,對個人的健康和發展非常有利。
5、低調內斂
老子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在為人處事上,壹定要低調內斂。如果說“生而無物,行而不靠,活而成功”,就是從正面強調低調的重要性。
那麽“企業不立,不能跨,看自己的人不明,不擅長的人,割自己的人沒用,自吹自擂的人不長”就從反面警示人們,不能沾沾自喜,自以為是。
《退隱天道》;“聖人先在身後,而存在於身外”;“是君子厚而不薄,其實,不在中國。”可見低調內斂的重要性。
老子也借海納百川的道理描述了低調內斂的重要性;“江海之所以能當古柏國王,是因為他善良,所以能當古柏國王。”
甚至不忘把低調內向的人和生死聯系在壹起:“敢殺,敢活。”現實中,只有“知足不辱,知足不險”,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百度百科-莊子
百度百科-老子
人民網-老子的養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