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和節氣的習俗活動
立壹個雞蛋
"當春分到來時,雞蛋是美麗的."每年春分那壹天,全世界都有幾千萬人在做“豎蛋”實驗。這種被稱為“中國定制”的玩具是如何成為“世界遊戲”的,目前還很難考證。但是,它的玩法確實簡單有趣。
春節
春分也是春節的開始。春節,即掃墓祭祖的開始,也叫春節。掃墓前要在祠堂裏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宰殺豬羊,請鼓手演奏,禮生念祭文,引三頌。春分掃墓開始,首先是祭掃先人和遠祖的墳墓,全家、全村都要大規模出動,隊伍往往達到數百人甚至數千人。開基祖墳和遠祖祖墳掃墓後,再分房給每個房間的祖墳掃墓,最後各家給私家掃墓。
吃春季蔬菜
子曰:“時不時,不吃。”食物有它自己的季節。顧名思義,春菜就是春菜。
在嶺南地區,有在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壹種野生莧菜,村民稱之為“春蒿”。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摘春菜了。在野外搜索時,往往是綠瘦的,大約壹個手掌的長度。采摘下來的春菜,壹般在家裏和魚片壹起熬制,稱為“春湯”。有句順口溜說:“春湯臟,洗肝腸。全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春牛
春分到了,發個春牛圖。春牛圖是指將壹年四季的節氣印在紅紙或黃紙上,再印上農民耕田的圖案。發圖的人壹般都很會唱歌。他們主要說壹些春耕、好運不違農時的俗語。他們每去壹家,更是即興發揮,讓主人高興,給錢。這些話雖然說出來很隨意,但是很悠揚。俗稱“春”,春人稱為“春官”。
粘麻雀嘴
春分這壹天,農民要在家裏吃餃子,要煮十幾個或者二三十個不含心的餃子,用細竹叉放在室外的田裏,叫粘雀嘴,防止雀害莊稼。
去郊遊和放風箏
春分過後,人們開始陸續去郊遊。放風箏是戶外活動的壹個重要項目。古代也有春分喝花酒的習俗。在這壹天,所有年齡的人,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會花。
風箏,古稱“風箏”,北方稱“風箏”,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鷂子”和“風箏”都是鷹類猛禽。在古代,風箏多以絲或紙制成鷹的形狀,所以風箏也被稱為“紙鷂”和“紙風箏”。後來風箏有了不同的形狀,大部分都是在春天放飛的。
喝春酒
中國浙江和山西的春分釀酒習俗。有古書記載:“春分所釀之酒,貯於甕中,三日後糟粕自融。它的顏色是紅色的,它的味道很長壹段時間都不會壞,這就是所謂的春分酒。”
崇拜
春分前後的民間節日有2月15日張凱的生日:王聲,又名“陳”是唐代勇士陳元光,為漳州立下功勛,死後成為漳州的守護神。2月19日是觀音菩薩的生日,每到生日,很多信眾都會去觀音廟朝拜。2月25日三山王祭祀日:三山王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名山、金山等山神。早年潮州客家移民淳為守護神,所以信眾以客家人為主。
春分的健康秘密
第壹,調養精神
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要放松,豁達,樂觀,克制抑郁和憤怒,滋養大自然。節假日去散步,遊山玩水,陶冶性情,會使氣血通暢,精力充沛。
第二,禦寒
春天要晚睡早起,多做戶外活動,舒展身體,讓壹天更有活力。春天尤其要註意禦寒、養陽、斂陰。根據初春天氣乍冷乍暖的特點,衣服不能減,冬裝脫得太早,極易受涼傷肺,引發呼吸道疾病。按照“春捂秋凍”的原則,衣服必須隨著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以適應春天多變的氣候。
第三,調整飲食
春季新陳代謝旺盛,飲食宜甘溫,營養豐富。健脾壯陽的原則是避免太酸,清淡可口,油膩生冷,尤其是不要多加辛辣熱性之品,如人參、鹿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熱上火。春天要多吃蛋白質中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的食物。特別是各種黃綠色蔬菜,如瘦肉、豆制品、雞蛋、胡蘿蔔、菜花、大白菜、甜椒、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還應註意不要過早暴食冷飲等食物,以免傷胃傷陽。
第四,運動
壹年之計在於春,春是實物投資的最佳季節。春天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於驅舊吸新,滋養臟腑。春季多運動,會增強兔子的疫情和抗病能力,減少壹年中流感等疾病的發生,使人思維敏捷,不易疲勞。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和春遊。
動詞 (verb的縮寫)防止春季嗜睡
春天天氣晴朗,但許多人感到困倦。又累又暈,早上不醒。這種現象就是大家所說的“春困”。春天的困倦並不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由於體內循環的季節差異。春天氣候變暖,皮膚血管松弛,循環系統功能增強,皮膚末梢供血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所以大腦供血相對減少,大腦中的氧氣會感覺不足,所以會感到困倦無力。
那麽如何減少和預防春季嗜睡呢?壹是要保證睡眠,早睡早起,克服消極懶惰的思想和情緒;第二,要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改善血液循環;第三,要適當增加營養。研究證明,缺乏B族維生素和暴飲暴食是春季嗜睡的重要原因,因此宜多吃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不宜過飽。第四,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少抽煙。如果不太冷的話,適當的減壹些衣服或者用冷水洗臉,會盡快消除睡意。
春分和節氣的天氣特征
(1)低溫陰雨天春分期間,冷空氣不斷入侵我國南方,春季會出現低溫天氣。這個時候,持續的陰雨天會對農作物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平均氣溫低於10 ~ 12℃(各地區標準不壹致)5-7天以上,可能造成嚴重的水稻爛秧。因為水稻和棉花都是喜溫作物,當氣溫在10 ~ 12以上,晴天最低氣溫在5℃以上時,對所有秧苗都有利。反過來,如果有低溫陰雨天氣,就可以想象了。霜降是春季寒潮和強冷空氣的產物。在氣候較暖的情況下,寒潮相對少見,但也不可大意。
(2)倒春寒初春,氣溫上升較快時,會持續壹段時間偏低。這種天氣現象被稱為倒春寒。在南方,倒春寒的主要影響是早稻爛秧。在北方會影響花生、蔬菜、棉花的生長,嚴重的會造成小麥的死苗現象。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倒春寒,正好發生在春分,1976的3月下旬到4月上旬。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糧食種子損失就達7-8億斤。
(3)北方,尤其是西北、華北的春旱,據說是“十年九春旱”,“春雨貴如油”。冬季少雨雪時,冬小麥處於越冬期,對缺水不敏感。三月後,土壤解凍,小麥變綠;春天,莊稼由南向北播種。如果此時降水持續偏少,旱情就會明顯體現出來,苗的情況可想而知。
(4)沙塵暴的春分季節,西北大部、華北北部、東北地區仍處於冬春過渡階段。晴天刮風,乍暖還寒。根據近幾年沙塵天氣的統計,4月最多,其次是3月,春分是15天,也就是3月底到4月初。在這些地區,強風吹起的沙塵和高空飄來的浮塵,尤其是沙塵暴造成的空氣汙染,壹直是人們關註的焦點,成為壹段時間的熱門話題。
(5)華南前汛期有兩個降雨集中期,壹個是4-6月的前汛期,另壹個是7-9月臺風降雨形成的後汛期。前汛期從4月初開始,5月中旬達到高峰,平均每年暴雨20次,6月最多,占暴雨總量的壹半以上,持續時間長,雨勢猛。因為“春分”只是觸及了汛期的開始,這裏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