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還在糾結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進來看。

還在糾結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進來看。

幾年前我參加MBTI測試的時候,對於自己是外向(E)還是內向(I),也就是外向還是內向,我感到非常困惑。現在我可以確定我是後者,不是我變得更內向了,而是我對兩種偏好的內涵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我們壹般的理解不壹樣。

有趣的是,外向的人不太會糾結於這壹點,這壹點他們很容易判斷。如果妳覺得自己有時候外向,有時候內向,可以和熟人玩得很開心,害怕和陌生人、領導、客戶交流,那妳大概是比較內向的。

壹種解釋是,每個人對環境同時有兩種態度,外向和內向,但更傾向於其中壹種,用起來舒服自然。這種偏好是與生俱來的,在兒童時期就有明顯的表現。隨著越來越多的使用某種偏好,越來越擅長它,成為主導功能,而另壹種態度則成為輔助功能。

外向性,本質上是指壹個人的主要興趣在外部環境。他們對客觀世界傳遞的事件和信息更加敏感,根據外部世界的變化做出行動決策,具有現實性和靈活性。

內向,本質上是指壹個人對內心精神世界的主要興趣。他們從自己的內在價值觀出發。如果他遇到的外部環境符合他熟悉的想法或概念,他們就會認同並融入其中。如果沒有,他們會忽略或者認為不重要。

因為以上的差異,在世俗社會中,偏好外向的人似乎更有優勢。他們熱衷於接收新信息,嘗試新事物,更願意、更即時地表達自己,這使得他們更容易被理解和接近,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

當然,內向型偏好的人也有自己的優勢。它們壹般具有內在的原理和良好的連續性,不受外界環境的幹擾。壹旦他們找到了感興趣的領域,他們就可以更加專註於這些領域,從而實現深度理解,創造長期價值。

所以如果說,外向的人最終獲得的是更多世俗的智慧和策略,而內向的人獲得的是非世俗的智慧,更接近永恒的真理。

我們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看出兩者的區別:

外向的人比較招搖、主動、熱情、善於表達,不區分場合,給人以坦率、言行壹致的感覺;內向的人比較矜持、被動、矜持,表達起來也比較委婉。如果沒有完全確定,他們會停頓、猶豫或者不表達,所以別人經常猜測他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的想法太多了,短時間內很難說清楚。

外向的人喜歡活潑,喜歡交朋友。他們以自己的廣泛人脈為傲,經常成為飯局的焦點。初次見面的人可以很快稱兄道弟。內向的人有時候看起來很合作,很快樂,但他們內心可能不會完全享受和舒服。如果有選擇,他們更願意在小範圍內社交。

我家的大衛先生是典型的外向者。人多的時候,他容易激動。不管是厲害的人,還是教授,還是領導,他都能滔滔不絕地說自己在做什麽,過去的成績,想做什麽,沒有任何心理障礙。作為壹個內向的人,我覺得有點直接,浮誇,缺乏內涵,但事實是人家的朋友比我多很多。

為什麽外向的人愛說話,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想表達,敢於表達,還因為他們與外界交流信息,思考問題。他們很容易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產生想法、靈感並做出決定。而且,他們也需要別人的反饋來驗證對錯,或者肯定自己的價值。內向的人需要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他們需要將新獲得的信息與現有的內在價值進行比較和分析,然後才能做出判斷和決策。所以,內向的人不能“直言不諱”,不是因為膽小,“婆婆媽媽”,而是需要壹個衡量的過程。

我和大衛在壹起的時候,大多數時候,他說,我聽。他想說什麽就說什麽,不管他恨誰,怎麽追他.....我壹邊聽壹邊在想說什麽來回答他。他接下來的話,好像沒指望我回應。耐心聽他說話才是最可愛的。

外向的人不會過多考慮自己想做什麽。他們先做,然後邊做邊調整,所以做了很多事情,當然也不壹定都有滿意的結果(壹方面可能開始太沖動,另壹方面更多的是受到外界信息的幹擾,所以今天看好這個,認為明天機會會更好)。內向的人更喜歡收集更多的信息或者做更多的自我反省。值得做嗎?是我最想做的事嗎?有的人能找到明確的答案並堅持下去,有的人卻壹直在思考和掙紮。.......

除了自己的媒體工作,大衛還創業過幾個,策劃或參與過幾個項目,賣地板,賣保健茶具,賣醬油,賣保健品,賣足球,賣宣紙,這個大賽那個大賽,該死的,幾乎什麽都有。我呢,沒做過多少奇怪的工作,但是學到了很多。以前三分鐘就覺得熱情。現在,其實我也在探索自己,努力構建壹個穩定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壹般來說,外向的人與外界交往更頻繁,社會化程度高,生活閱歷豐富,追求生活的寬度或高度;內向的人花更多的時間在精神世界,探索生命的溫度和深度。

疫情已經過去這麽多天了,我的煩惱是女兒老是纏著我,我無法有安靜的時間看書看電影。大衛的煩惱是不能壹直出去,想聚在壹起交流的朋友太多。

我問大衛,妳什麽時候知道自己是外向的人?

大衛:幼兒園。我從小就喜歡叫人。上學路上我得挨家挨戶給他們打電話,我得讓他們答應我。有壹次我給壹個劉奶奶打電話,她拒絕了很久,我就跑到她家喊她蹲廁所。

哈哈,我從小就不喜歡叫人,覺得很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