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春季給孩子養陽是非常必要的。
1,楊是什麽?
很多家長對陽不太了解,基本沒有養陽的概念,這也讓家長無從下手。
事實上,對於人體來說,陽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壹種能量。陽竭則人衰,人失陽則命衰。
古人認為外向、溫暖、向上、興奮的事物都屬於陽,如太陽、山南、水北。還是那句話,冷,落,夜都是陰天,如月,山北,水南。
陽改變氣,陰改變形,所以陽存在於體內,但看不見摸不著。
比如,把妳的身體想象成壹個鍋,裏面裝著水,下面燒著柴火。柴火燃燒發出的溫度是身體的陽氣,可以溫暖我們的津液、臟腑、身體。
2.如果陽氣不足會發生什麽?
所以陽氣充足的孩子抵禦外邪的能力強,不會輕易被外邪侵襲。
但如果在春夏季節,大部分家長只關心帶孩子貪吃喝冰,而忽視了對陽氣的堅守,就會導致孩子肺脾的陽氣消散。脾虛易患寒濕,輕則腹瀉嘔吐,重則胃痛厭食,甚至影響生長發育。
影響生長發育並不為過,因為孩子脾虛,吃的東西消化吸收不了,楊燦的來源得不到保證。如果陽氣要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那麽分配給生長發育的陽氣就會少壹些。另外,如果陽氣不足,脾氣也會不足。脾氣虛需要腎氣來補充,而腎主生長發育。長此以往,孩子很難長高,因為腎氣不足。
此外,特別是患有哮喘、鼻炎和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兒童,如果陽氣不足,他們更容易感受到外邪,或寒邪潛伏。秋冬寒冷時,陰強陽弱,外感邪氣容易侵襲人體,會導致小兒感冒、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反復發作。
3.為什麽要在這個季節養楊?
這是《內經》的壹句話:“春夏養陽”,這是中醫春夏養生的基本指導思想。四季變化,是“春夏秋冬藏”。春夏屬陽,秋冬屬陰。中醫認為養生要順應自然規律,所以要“春夏養陽”。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春夏的氣候。
春夏是頭發生長發育的季節。萬物繁盛,陽光明媚,人體毛孔大開,大量出汗。這是正常的宣泄,但是不出汗就不正常了。出汗的過程也是氣血能量陽氣走出去的過程。所以不補陽氣,裏面就空了。
另外,天氣炎熱,大人小孩都喜歡喝冷飲消暑。身體涼了,但陽氣也無形受損。
其實寒性體質有相當壹部分是在夏季形成的,寒邪進入體內不壹定馬上發作。有潛伏期和積累期,可能在以後某個時間突然發作。
還有壹點,很多人認為孩子陽氣足,不需要養,所以養陰氣是家常便飯。但其實寒邪傷陽的幾率很大,而且很厲害。因此,天氣炎熱時,保護陽氣是非常重要的。陽氣保護好了,寒邪根本就侵入不了。即使侵入,出汗也能很快排出,不會留在體內。
4.如何補充陽氣?
很多人看到這裏後都開始期待有什麽好的方子或者好吃的飲食,但是我想說,春季壯陽不是以吃為主的。
(1)春夏養陽是首要的。
陽氣主動,動則升,所以養陽就是適當運動。立春過後,天氣轉暖,非常適合壹家人春遊,對老人和孩子都非常有利。
壹方面可以感受到春天溫暖的陽光,另壹方面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上升的氣息,感受到萬物萌動的憤怒,壹掃秋冬的寒風。非常適合對運動不感興趣,情緒低落,肝氣不好的孩子。而且運動方式多種多樣,爬山放風箏,大壹點的孩子可以騎自行車,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好的方式。
(2)“春蓋”和“孫背”
其次,春夏養陽需要“春捂”。俗話說春捂秋,這個春捂主要是太陽的精神。初春天氣變化大,壹轉暖家長就不能少給孩子穿衣服。很可能是天氣即將轉陰或者室內溫度較低,導致陽氣失和感冒。所以,適當的春捂可以預防著涼,也可以遮蓋早春的陽氣,但不要像冬天那樣蓋得太多。這個家長要自己把握。
其實養陽還有壹個辦法就是曬背。因為背部是由督脈引起的陽,所以曬背有溫補督脈、增強體質、增強心肺功能等作用。過敏性鼻炎的人如果可以試試背部烘幹,壹般過壹段時間就會感覺癥狀減輕。
對於孩子來說,背曬也是適用的,但是需要註意的是,最好選擇在早上9~10或者晚上4~5點陽光不是很強的時候,背曬時間盡量控制在10分鐘左右。
(3)睡眠補充和食物補充
還有,對於孩子來說,食補不如睡眠補。只要孩子睡眠好,即使不吃促高的食療,身高體重也不會太差。春天,家長不僅要讓孩子早睡早起,保證睡眠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睡個好午覺。每天中午,陽氣最盛。這時候午睡可以讓陽氣得到休息,養陽氣的效果最好。
好了,最後說壹下輔食。雖然食補沒有前面幾項那麽重要,但也是壹種比較容易操作的方式。畢竟現代父母和孩子都很忙,可能是邊吃邊補身體。
如果非要我說什麽東西最有營養,那就是當季豐富的食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及時吃”。中醫的營養概念不在於食材,而在於每個季節自然生長的食物,最能滋養身心健康。
(4)韭菜
因此,我們應該吃壹些有助於陽氣上升的食物,似乎普通的韭菜是首選。韭菜性溫、味甘、味辛,入肝、腎、胃經,有補腎壯陽、溫中開胃、清胃、行氣化瘀的作用。
《本草補》中提到:“韭菜溫中,降氣,補虛,調和臟腑...是菜肴中最溫潤有益的,要常吃。”春季人體肝氣趨於旺盛,養生重在養肝。韭菜符合中醫“扶春陽,養肝木”的養生理念。此外,多吃韭菜能祛陰散寒,增強人體脾胃之氣,最適合春季食用。至於怎麽吃,不用我教妳。唯壹的就是不要放太多調料,弄得特別油膩。
春夏之交,宜適量食用甘味、溫和之品。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也是如此。家長可以在菜肴中適度添加生姜,讓孩子吃壹些芥末、南瓜、蓮子等等溫食物。他們還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加入陳皮、茯苓、白扁豆、花生、山藥、胡蘿蔔等健脾成分。口渴時喝溫水,有助於維持體內的陽氣,有助於驅散體內的寒濕,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增強食欲,從而促進生長發育。
但不要吃太多的溫性食物,也不要吃太多辛辣溫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羊肉等。,以免孩子陽氣升得太大而上火,引起口瘡、流鼻血、扁桃體炎等。
作者簡介:單海軍,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小兒腦病康復科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擅長治療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及常見病,如小兒腦癱、智力低下、抽動障礙、咳嗽、哮喘、厭食、停滯、腹瀉、便秘、復發性口瘡、遺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