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行政、農業農村、文化旅遊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呂梁山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
呂梁山區各級人民政府是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責任主體,應當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評價機制,全面推進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
村(居)民委員會配合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好呂梁山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三是省級人民政府和呂梁山區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呂梁山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計劃,將呂梁山區生態保護與修復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呂梁山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四是位於呂梁山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統籌劃定和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市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科學制定國土空間規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推進全區土地綜合整治,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布局,統籌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
支持以全溝治理模式綜合治理景觀林田湖草,探索生態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協調發展。
位於呂梁山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輿論氛圍,增強生態意識,倡導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引導全社會參與呂梁山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對在呂梁山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五、呂梁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以“山上治本、周邊增綠、產業富民、林業增效”為目標,以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為基礎,以交通幹線和輸水幹渠綠化、兩側荒山綠化、城市周邊綠化為重點,把生態建設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創新治理模式、造林模式和技術,加強森林撫育、管護;因地制宜選擇連翹、山杏、文冠果、翅果油樹、沙棘等灌木進行經濟利用,建設經濟灌木和喬灌混交林,力爭203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10%。6.位於呂梁山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積極推進水資源、水權、水利、水利工程、水務綜合改革,開展河流生態流量調控和水汙染防治,構建水權確權登記、有償轉讓、水權交易、蓄轉、交易監管和風險防範的水權制度,加強淤地壩、大型有機旱梯田等水土保持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建設。推進小型水網建設與中部引黃工程等大型水網骨幹工程的銜接,按照“中水、黃河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順序,為呂梁山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用水保障。七、呂梁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生態保護體系,全面加強天然林保護,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建設,嚴格保護野生動植物,預防森林草原火災,嚴格控制外來有害生物入侵。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應當有計劃地組織公益林經營者采取林分改造、森林撫育等措施,提高公益林質量和生態保護功能。
在呂梁山區天然林和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範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1)商業伐木;
(2)剔脂、切漆、剝皮、挖根;
(3)毀林和開墾;
(四)違反國家規定,采石、采砂的;
(五)新建公益性墓地、露天采礦;
(六)從事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物多樣性和汙染環境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設施建設;
(七)損壞、擅自移動保護設施和界樁、標誌;
(八)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植樹種草,應當采取有利於保護原生植被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