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調整執政方針,即貞觀新政。恢復和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稅收勞動;可訓練的(魏徵);完善科舉制度;註意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唐太宗的統治有助於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和睦和國力增強。
貞觀之治,指的是唐初的太平盛世。開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采取了以農為本、減稅、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社會安寧。當時的國號是貞觀(627-649),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代的第壹次盛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空前繁榮。因為他的年號是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耀眼的時期。
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了解到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人為本,常說:“人,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即位之初,就下令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珍惜民力,從不輕易征收徭役。他患有齊病,不適合住在潮濕的舊宮裏,但他已經在隋朝的舊宮裏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並郡縣並廢除”。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領導下,全國統壹,經濟迅速好轉。到1989年,牛馬遍地,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壹派欣欣向榮的太平景象。
唐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徵前後諫事二百余件,數十萬字,都切中要害,對改善國家大事很有幫助。
唐太宗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唐太宗認為,只有選拔壹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統治天下。因此,他求賢若渴,先後五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擴大考生範圍和人數,以暴露更多的人才。由於唐太宗非常重視人才,貞觀時期湧現出壹大批優秀人才,可謂“人才輩出,文武雙全”。正是這些棟梁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唐太宗非常重視法治。他曾說,“國法不是皇帝壹個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法律,所以壹切都要服從法律。”作為萬人之上的君主,唐太宗不愧為開明的皇帝。法律頒布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了法律的統壹性和穩定性。貞觀年間,才真正意識到太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大公無私,但量刑時,唐太宗反復思量,謹小慎微。他說,“人死不能復生,執法必須寬嚴相濟。”由於唐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狀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
以人為本的思想,打開道路,打開易受訓練的頭腦;重用人才,任人唯賢是準則;急躁無私、依法辦事構成了貞觀統治的基本特征,成為封建統治的最佳範例,使當時的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西方國家相比都處於世界前列。
貞觀朝的繁榮是中國任何壹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縱觀中國歷史上幾個強大的朝代,繁榮的標誌無非是貞觀朝,它在深層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傳承)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正是因為有了貞觀統治的基礎,武則天才能實現“政治啟蒙”。這為開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開元盛世有大詩人杜甫的壹句詩,“回想當年開元的鼎盛時期,壹個小鎮上還有千家萬戶,米糧豐腴,小米遍地,公私糧倉豐足……”作為佐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朝的國際威望達到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續勝利,保持了壹百多年的連續進攻態勢,疆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和西域的廣大疆域相繼納入中國版圖,西域疆域直抵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的塔什幹市)。除了這些人所知道的豐碩成果,貞觀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首屈壹指的。接下來的文明成就,讓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中最好的民族。
貞觀時期,農民占有壹定的土地,賦稅負擔減輕。有了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現了社會經濟繁榮。當時政治比較明朗,經濟發展迅速,國力逐漸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