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李恪的母親費陽是楊迪皇帝的女兒。她是前朝的後裔,李嘉善是從楊家取來的,所以李恪不能繼承皇位對吧?

李恪的母親費陽是楊迪皇帝的女兒。她是前朝的後裔,李嘉善是從楊家取來的,所以李恪不能繼承皇位對吧?

壹直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那麽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史實。

首先,也正是在《舊唐書》中,李恪是“太宗常自稱”(唐·姚輝記載為“太宗曾自稱”)。可見這裏的常味,意為壹度而非經常),對太子成幹是“太宗寵愛”,而對李泰則是用“魏王太寵儲君”這樣的說法。相比之下,唐太宗對李恪這個所謂“愛子”的愛,實在是平淡無奇。更何況史書中關於唐太宗三個兒子的愛情的記載數不勝數,而對李恪的照顧卻比這薄得多,甚至無法枚舉。李恪能否算是唐太宗的兒子,確實值得深思。

其次,據史料記載,李恪最遲在貞觀七年前往封地,但與李恪同歲的李泰不僅不是“國”,唐太宗甚至想過讓他“住在武德殿”,最後被魏勸阻。李治自長孫死後,壹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即使被封為太子,唐太宗仍然以公然違反禮儀制度為代價,讓他留在身邊,導致褚遂良、劉悅等人分別到貞觀十八年、二十年,懇求皇帝不要把太子留在身邊壹味寵溺,讓他回東宮。

貞觀七年李恪去做周琦巡撫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非要常相見?”但是家裏的事情比較特殊,需要做壹個屏風。”可見,諸侯之所以被封為諸侯,是因為“家國大事特殊”,也是出於對諸侯的“覬覦之心”。但這些冠冕堂皇的話,其實更適合作為太子母親和兄長的李泰,而不是作為妃子的李恪。畢竟,作為王子的母親和哥哥,李泰是儲的最大威脅。但唐太宗面對“家事”出於私心,把心愛的李泰和李治留在身邊,卻把並不構成威脅的李恪送到封地。如果唐太宗真的舍不得放棄李恪的采邑之行,真的愛他的兒子,想必李恪也應該像李泰、李治壹樣留在他的身邊,但唐太宗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說了壹些場面話,比如“父愛子是人之常情”“但壹國特殊”。這樣我們也可以認為李恪是唐太宗的兒子,個人認為這樣的“兒子”其實是沒有提到的。

再者,貞觀11的時候,唐太宗對李恪說過這些話——“父子雖是至親,有罪,天下之法不可私。”韓已立趙為帝,燕王旦不服,霍光削之,誅之。作為朝臣,必須退出!“翻譯成通俗的中文,父子雖是至親,但壹旦犯了罪,世間的法律是不能偏袒的。漢昭帝建立,燕王劉旦不服,暗中密謀造反。霍光用紙條殺了他。做仆人的,要引以為戒!

顯然,這種語氣已經相當苛刻了。根本不是父子接觸的話,而是訓斥。想想吧。正是在這壹年,李恪因打獵踐踏百姓莊稼,被唐太宗免去安州刺史。所以說的話其實是唐太宗很嚴肅地訓斥李恪:“妳雖然是我的兒子,但妳不守法我也救不了妳!”真不知道怎麽看出來唐太宗其實是深愛自己的兒子的。

至於貞觀12年唐太宗寫給李恪的那封信,如果我們只註意那句“妳違了膝,妳悲了妳的所作所為,要留妳為寶,又怕驕奢淫逸”,自然會覺得裏面充滿了父子感情。不過,這封信的標題是《給吳的誡書》。諫者,意為警告、警示。齊王李佑在封地屢犯錯誤時,唐太宗也曾上書“諫之”。所以這封信講的不是離別後的思念之情,而是唐太宗寫信警告李恪老老實實待在自己的封地裏,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像唐夫人對李恪說的“欲留珍寶取樂,恐驕奢”——以避免李恪驕奢淫逸為由,拒絕多給他財物。結果,面對李承幹和李太師,唐太宗采取了相反的態度。唐太宗不僅獎勵李太師“萬件泰物”,每個月還會給李泰“比皇太子還多的東西”,甚至直接解除了對李承幹使用府庫的限制。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對兒子的愛,我們看看唐太宗去高句麗時寫給李治的壹封信,簡直惡心。但或許這封唐太宗寫給李治的信,更像是普通的父子之情,而不是對李恪的諄諄告誡。

《兩帖》原文:

兩次拿到書,都沒看到奴隸的表。是的,是的,我想永遠死去。時間不多的時候,突然拿到了奴才的手書,報了老婆的病,擔心了壹陣子。我本想像個死人壹樣,但今天我遲到了,但我壹相信就會舉報。是啊是啊,病少了就壹個壹個報。今天從遼東得到消息。我錄下來發了。我記得奴隸們都想死。我不知道怎麽回來。是啊是啊。

翻譯:

我收到了兩次大內的文件,但我仍然沒有看到妳的信。爸爸,我擔心死了。剛才突然收到妳的手書,說老婆病了,我的擔心和恐懼壹下子消失了,就像死而復生壹樣。從現在開始,只要妳頭疼,馬上給我寫信。爸爸,如果我生病了,我會壹封壹封給妳寫信的。今天從遼東(戰場)得到消息,我給妳抄壹下。妳太想念妳的小奴隸了,妳不知道妳什麽時候能回去。妳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求妳了。

最後被很多人議論。唐太宗想立李恪為吳王。

貞觀17年,唐太宗立李治用了半年多時間,覺得小兒子才十五歲,壹直守在身邊,沒有什麽經驗。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他不夠強大,擔心自己不能很好地掌控國家大事。畢竟,他是“壹個依賴長期君主的國家。”於是唐太宗考慮改儲,李恪是當時唯壹合適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個諸侯:

二兒子李寬早逝

第四個兒子,李泰,因就職被降級。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罰。

六子李成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

第七個兒子李雲非常貪婪,因此被公司彈劾。

第八個兒子李真,只比李誌大壹歲。

第十個兒子,沈李,比李治小。

年輕的李姣、李健、李富和下面的其他人都英年早逝。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說到底,唐太宗想立李恪,是因為其他年長的諸侯,要麽因為奪位被降職,要麽被殺,要麽實在無可奈何。雖然李恪曾經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連續兩次被貶,但是除了李恪,唐太宗也沒有辦法。

然而很明顯,唐太宗想立李恪的想法並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是壹時心血來潮。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想過換李恪,或者是鐵了心要換儲,那麽孫昌無極就永遠沒有“暗戰”的機會,更不用說僅憑家人的壹句話就做出最後的決定。畢竟這個世界是李的,不是他孫子的。貞觀十七年,孫昌戊己雖然是壹個優秀的司徒雷登,但就唐朝的政體而言,司徒雷登的地位只是壹個空心的職位。在完全沒有實權的情況下,孫昌無極如何能保住國家大事?此時已死,但方的這些大臣李靖還活著,而唐太宗正處於掌握兵權的盛年。妳怎麽能讓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孫昌無極操縱國家大事呢?

況且廢立皇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鬧著玩的。如果唐太宗鐵了心要換皇太子,壹定會將此事上奏朝廷商議。最不濟他也會找幾個心腹大臣壹起商量,就像當初他想立李治的時候,“和戊己、方和商量”,而不是只和最不可能同意他的戊己商量,甚至被戊己反駁後馬上放棄。

從正史對李恪改朝換代的敘述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壹時興起有了這樣的想法,然後給了孫昌無極壹個警告,孫昌無極反對。唐太宗明白了,就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更不用說孫昌無忌反對李恪,因為他不是他的侄子。事實上,真正關心李恪不是他的兒子,而是唐太宗本人的,並不是孫昌戊己。畢竟私生子出身的李恪壹旦被換了,李承乾、李泰、李治的前途就很難保證了,這對於唐太宗來說,顯然比孫昌無極更讓人擔心,因為唐太宗的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救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李泰、成幹、王進不存在;晉之王力,泰* * *可顧。”(《舊唐書·太宗哲人傳》)

唐太宗換太子的時候,總是在李泰和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因為李治心地善良,就算做了皇帝,也不會對他的兩個兄弟不好。這期間,唐太宗怎麽也想不到,李恪這個未婚卻上了年紀的女人能被考慮,李恪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如何可見壹斑。因為如果李恪在唐太宗心目中還有點分量的話,唐太宗換太子的時候肯定會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半年壹切塵埃落定之後。直到貞觀十七年年底,諸侯回京過年,才發現有這麽壹個普通的長子可以考慮,而且只是曇花壹現的想法。

至於李恪所說的,他遠離京城,與朝中大臣並無交情。自然沒人願意推薦他當太子。其實大臣的意願如何並不重要,關鍵還是在於唐太宗本人的態度。看看李治,就知道太子李治是得到唐太宗支持的。為了書李治,唐太宗甚至拔劍在大臣面前自殺;唐太宗正式立李治為太子後,致力於打造壹支強大可靠的東宮隊伍輔佐太子。

“醜,司徒,趙國公,太子無忌,太師,,梁國公,太子方,太傅;特晉、宋國公、蕭瑜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公李記為太子,仍同中書三品。”(《舊唐書·太宗傳》)

“左禁衛將軍李大亮率右禁衛,以前詹士郁誌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私生子,吏部侍郎蘇緒、中書侍郎高繼孚為右私生子,刑部侍郎張行為少詹士,勸大夫褚遂良為上賓。”(紫同治劍)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長期在宮中生活,經驗不足,就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經常以身作則帶在身邊。

“唐太宗每次看朝,往往都是在邊上做的,他決定做壹個政治家,或者他做了元老院。太宗數善。”(《舊唐書·高宗傳》)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召集朝臣說,‘古有胎生,我不知所措。但是自從最近太子成立以後,壹涉及到事情就要有指示。”(《貞觀顯貴》)

所以,如果唐太宗真的打算改李恪為太子,完全可以照搬改李致仕這壹招,而不僅僅是口頭上提壹下。被拒絕後的他,壹直沒有看到任何失落和遺憾,也壹直沒有看到對沒能改變李可的兒子李可的愧疚。甚至兩天後,唐太宗還因為李治的長子李忠的出生舉行了盛大的宴會,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手舞足蹈。另壹方面,劉邦建立趙王如意失敗後,哀嘆戚跡母子未來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甚至“心生不快,哀嘆不已”。他不僅故意讓拍趙,而且當他聽說樊噲要在壹百年後殺死母子時,立即命令等人“斬於軍中”。如果李恪想在唐太宗心中占有壹席之地,怎麽會受到這樣的對待?

至於李恪說他因為有前朝的血統所以當不了皇帝,那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不少兩朝壹脈相承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他的生母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明帝宇文玨的生母就是北魏的鳳儀公主。就連楊迪的楊光王子楊照,也是西涼孝明皇帝的女兒蕭皇後的母親。

再說了,如果前朝的血統真的是個問題,是個禁忌的話,那為什麽唐太宗知道自己有隋朝的血統還要立李恪為太子呢?為什麽孫昌無極不用這個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的李恪?因此,李恪與儲位無關,與他的生母費陽是楊迪皇帝的女兒也無關。

也有人認為李恪是大唐賢明之王,是因為唐太宗想改變李恪。甚至如毛所說,李克壹定是英國的東西,李治壹定是腐爛的東西。唐太宗選擇李治為接班人,壹時懵懵懂懂(其實看看毛選的接班人就知道他的眼光是什麽了)。但是,縱觀李恪的壹生,我們實在看不出他在文學和軍事上的成就。在《舊唐書》中,有壹段對李承幹治國才能的介紹,即“唐太宗生活在黑暗之中,但他在政治上卻無所不知”。對李泰來說,他至少可以知道自己“不太擅長文學”,而且他確實編了壹本帶括號的編年史。在其他嬪妃中,有些人因出色地處理地方政務而受到當地人的稱贊。

但李恪只是以文才和武才著稱,這是壹個很籠統的褒義詞。至於能顯示他才能的具體事跡,史書上沒有壹個字。就算是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作為壹個官龍裏的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到了唐朝,連後宮人才可以陪皇帝騎射,李恪的“善騎射”沒有任何軍事功勛或突出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采更是如此。甚至連唐力皇室成員最普通的書法技能都沒有記錄,而同樣因叛亂而被判有罪的漢王李元昌卻以其書法聞名於各種史書。李元昌的墓誌銘上甚至刻著各種美言:“貌美如花,貌美如花。”漁獵墓,挺好聽的音樂。至於哭落雁的聰明,命中如狂喜;顯擺象形之作,轉窮為妙。“壹個精於經典、擅長音樂、槍法如神、繪畫精美的英俊多才多藝的王子,會在後人的心目中屹立不倒。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在史書或墓誌銘中根本體現不出來。

所以僅僅因為唐太宗的壹句話就去評判李恪的德行,實在是武斷。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善良溫柔,並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惠。他怎麽能貿然推斷李恪就是大唐的好王呢?

至於《舊唐書》,說的是“名聲總是高的,很有感情”。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誌中的大哥,跟下面的小弟們比起來,德行還算過得去。他有名聲不奇怪,沒名聲才奇怪。畢竟在唐中宗的時候,作為宰相的唐睿宗是“求是而高”的;唐文宗的弟弟王璋李厝也是“賢惠有為”;唐太祖的曾孫李孝義也是“名聞天下,名聲自然重”;唐高祖之子李元嘉在澤天王朝得到安撫和重用,不僅僅是因為“尊地重器”,更是因為“通融事”。

李恪被冤殺後,史書上說“公不可期,家不可誅”,似乎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傅時,也說了壹句“不能望天下”的話。不僅如此,吳三四殺桓等人時,就是為了“永不回頭”;王石崇殺楊冬,也是為了“讓人失望”;武則天為了“宗室之望”,殺了李元嘉;修遠勸朱仝伐唐宗室,也是為了“人緣蓋世”。但被殺,葛復元是“國內不義”,呂崇道父子被棍子打死也是“國內外不義”,崔寧被勒死更是“天下不義”,安的兄弟被殺,李被陷害也是“天下不義”。可見,所謂“藐視眾望,錯怪於家”不過是歷史學家的慣用語。可以自己掂量壹下。

更何況當時的唐人並不認為李恪是被冤枉的。《周目刺史夏侯玄墓誌銘》在提到永輝四年謀反案時,明確寫著“吳京謀反”,荊王李和吳王李恪都謀反。這種態度與歷史學家所說的完全相反。而且值得壹提的是夏侯綬的身份,夏侯綬是的長史李成,而李成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父異母兄弟。李恪謀反被殺後,李成也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玄的身份,在提到被誣陷謀反的直屬上級的兄弟時,應該是在為之吶喊,而不是直言自己“謀反”。連本該為李恪求情的人都認為李恪是謀反。當時有多少人認為李克是被冤枉的可想而知。

其實李恪在唐朝只是壹個普通的太子,但近年來壹些電視劇和小說對歷史的篡改如此之多,以至於誤導了很大壹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是唐朝最英明的太子。任何人只要願意認真讀壹讀正史,看看史書上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溺愛他的三個兒子的,就能知道唐太宗真正的兒子應該是什麽樣子。相比三無數的恩寵故事,僅僅憑借唐太宗壹時興起的“想立吳”和這種環境下的壹句“喜歡自己”(在立太子的情況下,不要說“喜歡自己”,要說這個兒子“不喜歡自己”嗎?),需要證明李克的人情明顯站不住腳。

尤其是貞觀二年,李恪和李泰同時被封,卻明顯被區別對待。李恪被任命為益州刺史,封地只有8州,而李泰不僅是揚州刺史和越州刺史,還多達22州!

不考慮數量,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壹帶,在唐朝絕對不是燙手山芋,“楊壹兒”的說法要等到安史之亂之後。自古以來,四川的地形就是天險,古代交通不發達。當李淵私下答應唐太宗要把他換成太子的時候,他曾說要把李換成四川的印信,因為“地僻易使。不能替妳做事,容易拿耳朵。”可見初唐時期四川在人們心中是如何存在的。揚州的富貴就不用說了,更何況封地還包括蘇杭。

更不用說李恪被任命為益州都督,而不是像李泰壹樣擔任都督。據《唐·姚輝》記載,“大”字是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由益州都督府改的,直到隆碩二年才由都督府升格為都督府。於是到了貞觀二年五月,雖然李恪和李泰同時被封,但李恪只被封為益州刺史——不僅刺史府的規模遠不如李泰,封地也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後來李恪在貞觀11時,從安州刺史降為安州刺史,削戶300戶(當時實際上只有800戶被太子封了)。看起來封地還在壹個地方,但實際上所轄的地方已經大大縮小了,因為作為大都督,李恪可以“督安、隋、文、甄、傅武周的軍務”,但作為刺史,他只能治理安州之地。後來,李可因為和奶媽的兒子賭博,再次被免職。從此,李恪在貞觀二十三年***12再也沒有復職。除了李恪,只有他的弟弟李成,被唐太宗斥為“禽獸不如的石頭”,也享受到了這樣的待遇,而其他犯了遠比踩莊稼嚴重得多的錯誤的太子,卻從來沒有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是壹國之君,但面對自己心愛的兒子,也只能像普通人壹樣。普通人如何愛自己的兒子,唐太宗就是這麽做的。

所以即使李承幹犯了謀反這麽大的罪,唐太宗也會想盡辦法保命。所以在李太後奪嫡失敗後,唐太宗還是說他是“我的愛子,對他真的很忠心”。甚至在被貶後不到四年,他又被重新提拔為溥王。所以,雖然李治壹直和唐太宗生活在壹起,但是楚綏良和劉悅多少次就此事進諫,我也沒見唐太宗以“家事特殊”為由把李治送出宮外生活。

我太寵愛我的兒子了,我壹次又壹次地吸引了魏徵的朝臣的好意和建議,但他們沒有壹個人對李恪的兒子手軟。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