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施肥
首先,要掌握肥料需求規律
冬小麥壹生經歷出苗、分蘗、越冬、返青、拔節、孕穗期、灌漿和成熟期八個階段。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吸收氮、磷、鉀的量和比例是不同的。要做到科學施肥,首先要摸清小麥的營養特點和需肥規律。
越冬前,冬小麥不需要太多養分,主要是氮,約占總養分吸收量的10%~14%,磷、鉀比例小於10%。但此時麥苗小,根系弱,對養分供應敏感,需要保證養分供應。越冬後,隨著溫度和小麥群體的增加,養分吸收迅速增加,直到抽穗開花才減緩,尤其是鉀,開花後停止吸收。冬小麥吸收養分的高峰期在拔節期至開花期,全生育期55%氮、80%磷、90%鉀的總養分需求在此階段。開花後至成熟,仍需吸收28%的氮和極少量的磷,基本不再吸收鉀。
壹般來說,高產田小麥吸收的養分,尤其是氮素,約有三分之二來自土壤。因此,提高土壤肥力是實現小麥持續高產的關鍵措施。施肥的目的不僅是為當季作物的高產提供養分,更重要的是補充當季作物生長所吸收的土壤養分,為下壹季作物的高產奠定基礎。
據研究,每100 kg冬小麥種子應吸收氮(N)3.1 kg、磷(P2O5)1.1 kg、鉀(K2O)3.2 kg,三者比例約為2.8∶1∶3。隨著產量水平的提高,氮、磷、鉀的總吸收量也相應增加。
冬小麥不同生育期吸收後養分的積累和分配主要隨生長中心的轉移而變化。苗期吸收的氮主要用於分蘗、葉片等營養器官的建立,拔節至開花主要用於莖和分化幼穗,開花後主要流向籽粒;磷的積累和分配與氮基本相似,但吸收遠小於氮,鉀向籽粒的轉移很少,80%以上滯留在稭稈中。
第二,必須避免七大問題。
總結各地冬小麥施肥現狀,可以發現農民應註意避免的七個問題。
壹是有機肥施用量不足。隨著農村條件的改善,農民積累農家肥的積極性降低,養殖業逐漸從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養殖轉變。農戶畜禽糞便量減少,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利用率不高,導致有機肥施用不足。
二是化肥施用結構不合理。很多農民在確定施肥量時不考慮土壤養分含量和小麥產量水平,盲目施肥現象比較嚴重。特別是隨著小麥總產量的增加,化肥用量也在增加,其中氮磷肥用量普遍過量,導致無效分蘗增多,莖稈變細,抗倒伏、抗寒、抗病能力下降,往往冬季遭受凍害,春末受寒,中後期病蟲害加重,容易倒伏,從而影響產量。
第三,稭稈還田,不加氮肥。稭稈還田是解決有機肥短缺的有效措施,但很多農民對這項技術掌握不到位,稭稈還田後也沒有追施氮肥。在稭稈腐爛的過程中,要吸收和消耗壹定量的氮。如果氮肥不足,稭稈腐爛和麥苗生長會爭奪氮素,造成“黃弱苗”。
第四,施肥方式不合理。冬小麥產區壹些中低產田或土壤貧瘠地區有壹種“壹炮打”的施肥方法,即整地播種期,所有化肥壹次性施入土壤,生長期不追肥。壹方面,由於灌溉條件的限制,肥水不協調,“壹炮”影響肥效;另壹方面,冬小麥返青前的需氮量不足30%,但很多地區返青時壹次性施入氮肥,40%~50%,甚至高達70%。
五是追肥時期不當。大部分冬麥區追肥在返青期進行,早春是小麥春季分蘗和基部節間伸長的關鍵時期。過早追肥往往導致無效分蘗過多,麥田群體過大,莖稈過細,基部節間過長。還會造成小麥生長中後期的封田、通風透光差、白粉病等病害,導致後期容易倒伏,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六是忽視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微量元素也是冬小麥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元素。冬小麥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會導致生長不良,減產。近年來,隨著小麥產量的增加,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消耗增加,許多地塊出現了微量元素缺乏的現象,特別是不施有機肥或有機肥用量不足的地塊。
第七,盲目施用新型肥料。目前市場上各類新型肥料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科技含量不高,過度炒作,導致農民在施肥方向不明確、施用方法不明確的情況下,認識不清,盲目施用,造成減產和經濟損失。
三到五個措施來處理它
農民可以從五個方面積極應對存在的問題:
壹是加大有機肥的施用,提倡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在冬小麥-夏玉米兩熟地區,大力推廣玉米稭稈還田和小麥高茬,研究制定切實有效的稭稈還田操作規程。
二是減少氮磷肥用量,實施平衡施肥。根據土壤養分資源特點和小麥產量水平,確定氮磷肥合理施用量。根據土壤鉀素供應情況,有針對性地施用鉀肥。
第三,氮肥要分期施,氮肥要適當後移。冬小麥春季追肥後移至拔節期,中高產田適當增加追肥比例。
第四,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在高產地塊和有機肥施用不足的地區,要根據土壤調查和肥效反應結果,及時合理補充鋅、硼、錳等微量元素。
第五,註意葉面肥的施用。部分冬麥區存在後期幹熱風氣候影響產量的現象。結合幹熱風的預防,後期要註意噴施葉面肥。
第四,科學施肥有標準
冬小麥的施肥量、施肥方法和施肥時期應根據不同肥力麥田的產量水平確定。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化肥(主要是氮、磷、鉀)用量可參照以下標準:
(1)畝產500公斤以上的超高產田,每畝應施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鉀(K2O)6~8公斤;
(2)畝產400-500公斤的高產田,應施氮(N)12-14公斤,磷(p2o 5)6-7公斤,鉀(K2O)5-6公斤/畝;
(3)300-400公斤/畝的中低產田應施氮10-12公斤,磷4-6公斤,鉀(K2O)4-6公斤/畝;
(4)畝產300公斤以下的低產田,每畝施氮8-10公斤,磷(p2o 5)3-5公斤,鉀(K2O)2-4公斤。
有機肥、磷鉀肥和40%~50%的氮肥作為基肥,在整地前均勻撒在麥田表面,然後輪作或翻耕,使肥料與表土充分混合;剩余的50%~60%氮肥應在次年春季(3月中旬至3月下旬)冬小麥拔節期配合水追肥,並深施於小麥行間,然後覆土澆水,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氮素揮發損失。高產麥田氮肥追肥可分兩次進行,拔節期追肥30%~40%,抽穗開花期追肥10%~20%,對加強小麥灌漿強度,進壹步提高小麥產量有較好的效果。
此外,還應註意“壹噴三防”,在灌漿期對小麥葉面噴施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的混合溶液,防止病、蟲、早衰,提高灌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