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子學以黃老為宗,主刑名。”
《史記·孝武》:“我知竇太後有黃老之說,而我不擅儒術,使人疏忽趙紈奸詐利事,號召萬、臧、萬、臧自盡,凡有利害者,皆廢之。”六年後,竇太後崩了。明年,將招收文學學者龔。"
唐漢瑜《原道》:“黃老在漢,佛在晉魏梁隋。”
宋陸遊《古風》中的壹句詩:“少年向往黃老,壯誌在山中。”
黃老思想
戰國時期中國的哲學流派和政治思想。尊古黃帝、老子為創始人,故名。黃老之術始於戰國,盛於西漢。黃老道家主要發展了黃帝和老子的道家思想,采納了陰陽、法家、儒墨的觀點,形成了自己的見解,這就是黃老的思想。黃老思想的特點是“無為而治”。
黃老的思想主要是漢初的執政思想,即“休養生息”。
黃老學校
黃老生於戰國中期,是齊國夏姬龔雪的壹個流派。黃老學派的代表作是《老子》,其理論核心是“無為而治”,與民同息。西漢總結秦亡的教訓,倡導以黃老之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並將其運用於政治和法律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先秦時期的道家學派。“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尊黃帝、老聃為學派創始人,以“黃老之言”為學派指導思想,命名為“黃老學派”。
黃老之術與漢初社會
任何時代的統治意識形態都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專制集權的秦朝和企圖回到戰國諸侯並存時代的項羽勢力相繼被消滅後,劉邦及其統治集團采取什麽樣的思想進行治理,以穩步解決壹系列現實問題,成為重大課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秦朝實行法家路線,實行嚴刑峻法,實行意識形態專制,最終導致二世之死。從秦朝廢墟中崛起的劉邦集團,對這壹深刻教訓有著切身的體會,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按照法家的政治思想來治理國家。劉邦集團大部分來自社會下層。“齊芳屠狗賣狗的時候,知不知道自己是附在馬尾上的,知道自己是韓廷的後代”(《史記·範浩騰列傳》),所以不可能對儒家治國的高深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劉邦本人雖然沒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但儒生的忠厚、超脫、自視甚高也令他反感。這時候只有黃老這種崇尚清靜,以柔制剛,以靜制動,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以刑德為輔的手腕,才能適應劉邦集團的需要,才能為漢初統治者制定政策提供最合理有效的統治手段和理論依據。
黃老藝術最初是作為壹個學派存在於戰國諸子之中的。漢初,由於適應了漢初的政治需要,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強調“道生法”,主張“以法斷是非,靜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該“無為而治”、“存重之事、節用之稅、不奪人之時”、“鐵面無私”、“謙恭簡樸”、“溫柔守女”,通過“無為”達到“有為”。上述思想在漢初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東漢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黃老之術與陳偉之論相結合演變為自然的長壽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諸多影響。
哲學命題
與西方古代國家的原子論不同,中國古代盛行元氣論。根據這壹理論,壹切都是由生命力或本質組成的,當生命力或本質聚集在壹起時,它就是有形的;散了就看不見了。但黃老首先提出了生命力和本質兩個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另外,黃老陶繼承了老子的觀點,認為萬物之主是空靜之道,也正是因為道是空靜的,才因為符合萬物而成為萬物之主。
社會和政治觀點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應對這種局面,黃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唯心主義,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陶提出了道家思想,不僅解決了法律本身的合法性問題,而且開啟了道家治理世界的道路。此外,黃家族還提出了壹系列政治主張,如天道、守女用男、寬君服臣、清靜無為、民風淳樸、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嚴相濟、刑德結合等,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的精髓。此外,黃老陶還提出了天下為公、君權受法制的思想,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對專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身心健康規則
黃老陶主張治國,並試圖將其緊密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