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養生思想對我們有什麽啟發?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和特點《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學、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乎以下四點: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壹”的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順應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壹與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相統壹。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能長久。”2.形神雙修:在養生的過程中,不僅要註意身體的保養,還要註意精神和心理的調節。所謂“形神兼備”、“保持整體形態”、“保持形態集中於整體”。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提倡“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提倡“運動生陽”,提倡運動健身。但中醫也提倡“動則靜”、“不可輕舉妄動”。正如《周易傳》所說“動靜相生,以為萬物變化”,井磊易說“世間萬物皆源於動與靜。”4.全面周到的護理:保健不局限於壹種方法、壹種類型,保健活動要多方面進行,包括形、神、動、靜、食、藥。此外,還要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采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因因施護”、“辨證施護”。在養生理論的指導下,歷代逐漸確立了養生的內容,並不斷發展和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個方面:1。精神修養:包括精神心理修養、愛好修養、道德品質修養。它融合了傳統醫學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2.行為支持:包括衣、食、住、行、性生活。它融合了傳統醫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3.補氣:主要是醫療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它融合了傳統醫學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4.健身:主要包括體育鍛煉和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5.飼養:主要內容是保健食品的選擇、制備和應用,以及飲食方法和控制。內容包括藥、藥、食、茶、酒、民俗。飲食滋補是中醫養生的主要內容之壹,包含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應用範圍廣,適合更多的人群。6.用藥:主要內容是養生藥物的選擇和配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用植物藥;其制備方法多為粗調,劑型多與食物融為壹體。對此,古代常稱之為“藥膳”和“法膳”。它的應用範圍也很廣,適合更多的人群,營養內容也涉及醫學、醫藥、飲食文化等等。7.技能訓練:是上述健康訓練方法之外的壹種非食物、非藥物的健康訓練方法,即采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皿刺激等方法進行健康訓練。其內容主要涉及醫學文化。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針對不同的人,采取的方法應該是不同的。所謂“基於考慮的養育”和“基於人的養育”並不堅持群體之間的團結。比如A需要註重身體鍛煉,B需要註重飲食,C需要註重心理調節等等。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求他們加強體育鍛煉或者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可能並不能滿足每個人的健康需求。中西保健活動的大融合“保健”這個詞是壹個現代名詞,意思是保持健康,捍衛健康。和傳統文化中的“養生”壹詞有類似的意思。但西醫保健與中醫保健的具體活動也有壹些不同:“保健”多為團體活動,如群眾衛生、病蟲害防治、疫苗接種、環境保護等;而“養生”多是個人行為,因人而異。很少開展群體養生活動,因為養生是建立在判斷病因或者辨證的基礎上的。盡管如此,保健養生的對象基本是壹致的,即面向健康人群,尤其是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不知何時何地何人,把“養生”和“保健”兩個名詞連在壹起,尊稱為“保健”。現在有養生方面的書刊、學術團體甚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這是壹個自然的、受醫療、制藥和保健行業歡迎的現實。這是國內外醫療衛生科技大交流、大融合、大趨同的結果。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