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蘇醒了
刺痛——春雷的突然移動驚醒了土裏冬眠的動物。此時氣溫迅速回升,春雷漸萌。每年公歷3月5日前後都是壹場驚魂。二十四節氣之壹。蟄的意思是躲起來。
中國古代把驚蟄分為三個階段:“桃花開時;二、等倉庚(黃歷)聲;三只等待的鷹變成了鴿子。”形容是桃花紅、梅花白、黃鸝嚎、燕子來的季節,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春耕。當各種在土壤中休眠和冬眠的昆蟲被喚醒後,冬天的卵就會開始排卵,所以可以看出驚蟄是壹個反映自然物候的節氣。
每年的3月5、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就是“發呆”了。蟄是指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響起,喚醒了蟄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蟲。《二十四節氣》說:“二月節,萬物震動,震動即打雷,故稱驚雷。是壹只逃跑的蟑螂。“晉代詩人陶淵明在壹首詩中說:“春雨時,東隅始雷,眾人皆潛伏,草木皆適。“事實上,昆蟲聽不到雷聲。春天回來了,天氣轉暖是它們結束冬眠,“驚喜地跑開”的原因。在中國,春雷開始響起的時間因地而異。多年平均來看,雲南南部在1年底左右可以聽到打雷,而北京的第壹個打雷日是在4月下旬。“驚雷始於妳”的說法與江南的氣候規律是壹致的。
“春雷響,萬物長”,又是九月的好晴天,氣溫升高,雨水增多。除了東北、西北地區依然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已經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3-6℃,江南壹帶8℃以上,西南、華南地區更是達到了10-15℃,已經是壹片和諧的春天。因此,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驚蟄這個節氣,並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中有雲:“壹場小雨帶來新花,壹聲驚雷起。田家閑了幾天,種田開始了。”農業諺語也說,“春耕不能停,過了驚嚇節”,“百花齊放,農活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土壤依然是凍融交替。及時耙平地面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而不耙地如蒸饅頭”,這是當地人抗旱保墑的寶貴經驗。江南的小麥已經拔節,油菜已經開始開花。對水肥的要求很高,要及時追肥,幹旱多雨的地方要適當灌溉。南方雨水壹般能滿足春季蔬菜、小麥、綠肥作物的需要,防止濕害最重要。俗話說:“麥子犁溝要三管,不如倒糞”“要想收獲油菜籽,就要勤管犁溝”。要繼續做好清溝排水工作。華南早稻播種要抓緊,同時要做好稻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的升高,茶樹逐漸發芽,要進行修剪,及時施“催芽肥”,促進更多的枝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應在開花前施肥。
“春雷嚇萬蟲”,溫暖的氣候條件有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紛紛發芽。要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工作。“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註意。
農業諺語“到了刺節,鋤頭不停。”到震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忙季。真的:季節不等人,每壹刻值千金。在大部分地區,嚇人節氣的平均氣溫壹般為12℃至14℃,比陰雨節氣高3℃以上,是年升溫最快的節氣。日照時間也明顯增加。但由於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較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流域地區,大部分年份警戒期溫度穩定在65438±0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他地區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以上低於12℃,不允許盲目早播。雖然氣溫上升很快,但降雨增幅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總降雨量只有10 mm左右,常年冬旱後往往開始出現春旱。此時,小麥孕穗期和油菜開花期處於需水量高的時期,對需水量比較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造林也要考慮這種氣候特點,栽後勤澆水,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震動,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動,喚醒了在土壤中蟄伏冬眠的動物。此時氣溫迅速回升,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逐漸出現春雷。在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在常年的雨水和驚濤駭浪中也能聽到春雷的第壹聲;但除了個別年份,壹般要到清明才會打雷,是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雷雨開始最晚的地區。
驚蟄的季節,春光明媚,萬物復蘇。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物候知識的積累,將有助於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