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是中醫的基礎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疾病的內在根源。《靈樞·萬病始》說,“風雨寒熱,不可虛,邪不可獨害人。”雖然脾胃濕熱證的病因病機很多,但脾胃的功能狀態是決定性因素。臨床上,每當患者因外感因素或壹頓飯而“多吃壹口”,就會引起上腹部飽脹,全身惡心,食欲不振,或大便異常,舌苔變黃變膩。尋根溯源,無論是先天稟賦不足還是後天失調,總能找到脾胃虛弱的病。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谷水。水化為濕,谷化為滯。濕滯久了就轉為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功能失調,濕熱。
感受外在的邪惡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點,燥濕易侵脾胃。脾為濕土,是“濕區”,濕最易傷脾;胃為燥土,易患燥。燥是陽熱之邪,燥很熱。胃熱脾濕合在壹起就是濕熱。其他六淫之外邪,如外感風熱,脾虛失運時,外感風熱與內生濕結合,形成濕熱。正如薛所說:“太陽內傷,濕飲不聚,外邪再致,故病濕熱。”同時,外感邪氣侵肺,胸悶咳嗽,氣機不正,也可傷及脾胃虛弱,使濕由內生,郁而熱,形成濕熱。
糟糕的飲食
飲食過量是傷脾胃最常見的原因。“飲食加倍,傷脾胃。”酒精中毒、過飽、暴飲暴食、飲食肥膩、過甜不潔、飲食不規律等都容易傷脾胃,引起食積、阻濕、氣滯等。,而食積、濕阻、氣滯,久了都可以化為熱。酒精本身就是“氣滯濕熱”,氣滯也是水濕停滯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有生濕助熱的特點。可見飲食不當的諸多因素都可以成為脾胃濕熱證的病因。雖然胃喜潤燥,但脾胃濕熱證的形成也與胃有直接關系。食物首先由胃攝取,臨床上常先見到飽脹、厭食、惡心等癥狀。脾胃同為中土,生理上協調配合,共同完成吸收的功能,病理上又相互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系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濕熱證。
預防脾胃濕熱證的主要原因是上述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療,病竈反復移動發展。其次,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如吃油膩食物、吃辛辣食物、吸煙飲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可見,要預防脾胃濕熱的發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要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飲食適度,不抽煙,不喝酒等等。
1.脾胃的生理特點在於升和降。
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在升和降。脾主運化,分布微妙清晰;胃主受納,衰水谷,主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氣不升;胃不和,濁氣不降,反升。脾為陰,胃為陽,腑為腑,表裏相生,升降相系。它不僅主持著水谷的分解和細微分布,而且關系到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的盛衰,所以它是人體盛衰的樞紐。脾胃的盛衰互為因果。胃失和而降,脾氣不升。脾升異常,胃不降,正如余所言:“中脘之氣盛,水谷之清氣升而灌百脈,之濁氣泄至大腸,便消矣。”脾清陽升,胃濁陰降,氣血就會生化活躍,出入有序。不運的話,平白就生化了。不掉,就會轉化成病。
第二,脾胃病的特點是濕、滯。
脾胃病的證候雖多,但病機多以濕、氣滯為常見。脾胃為糧倉之官,水谷之海,萬物自在,邪氣易襲而居之。正因為如此,脾胃升降失常,所以水轉濕,谷轉滯,導致濕、食、痰、氣、血、火郁結。邪氣混雜,氣道不通,郁於中焦,才是真正的郁。如果脾胃虛寒,運化失調,升降失調,濁濁相貫,濕郁也可由此而起。所謂虛則盛,虛則滯。正如蘇文條經綸所說,“有疲勞,少體氣衰,谷氣不足,上焦無力,下焦難……”因為濕、郁是主要病機,所以在治療脾胃病時,總的目的是溫、清、補,或瀉,以利郁、利濕、復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