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請幫幫忙!我想找:全文。我能在哪裏找到它?

請幫幫忙!我想找:全文。我能在哪裏找到它?

弘揚道教精神,保護生態環境,造福人類

——道家關於世界環保的主張

張繼禹

壹.導言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是在繼承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是道教。它有很長的歷史。自東漢(公元126-144)舜帝正式設立使團以來,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道家思想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壹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支柱之壹。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但又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楊與海。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壹個浩瀚的海洋,而道教是壹個浩瀚的海洋。道教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它的許多思想和觀念經過幾千年的不斷闡述,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毫不誇張地說,每個中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著道家文化因素。

正是道教深厚的文化基礎和深遠的社會影響,使其歷經兩千年,流傳不斷。道教至今仍是中國五大宗教之壹,並在海外華人社會得到了維護和傳承。它的宗教原則早已超越了華人的界限,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根據我們近年來的初步研究,中國(不包括臺灣省、香港和澳門)正式對外開放的道教宮觀有1000多座,經常在宮觀內修行的教職人員有10000多人,全國性道教組織中國道教協會已經成立。此外,還建立了100多個省(市)縣各級道教組織,開辦了幾所中國道教培養青年教職人員的宗教學院,發行了許多專門宣傳道教的書籍和圖書。廣大教育人員積極投身於弘揚道教精神的莊嚴事業,聯系各方信眾,弘揚道教優良傳統,凈化人心,造福人民。

道教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宗教壹樣,在其宗教思想體系中有其系統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終極追求。然而,由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它有其鮮明的特點。簡而言之,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1.尊道尊德:道教基本經典《道德經》說:“道生,畜德,物德。有可能。是以萬物尊道為德。”道教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士壹生信仰道教,服務道教,修煉道教,實踐道教。德和道壹樣,都是道的體現,所以尊德就是尊道。尊道尊德是道家精神的核心。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正是因為“道”的偉大和完善,才要求侍奉道的人,要以道做事。道,孕育無限宇宙,創造和諧世界,是萬物的生化生命力。道不能說存在,也不能說存在,但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永恒的。陶禮興是祖先的祖父,祖父的祖父來到地球。教育世界。他告訴人們:“長而不作,持而不作。”壹個真正的道家,應該具有道的本性:讓萬物自然生長,完全按其本性去實現,而沒有任何自私的邪念。道家教育的根本真理是道的自然無為原則。在這個基本定律中。陶也有靜、樸、淡、開的精神。她的胸懷像江海壹樣寬廣,她包容萬物,她低微而有益於各種教育,她善良而節儉而不為天下第壹。這種至善至美的高尚美德,正是道家所推崇、推崇和不懈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

第二,仙道貴。道家經典杜說:“神仙的生命是寶貴的,人的生命是無限的”。道教信奉神仙理論,向往長生不老、長生不老、自由無憂的神仙生活,最終將生命和精神與其所崇拜的道路融為壹體。所以,在現實生活中,道家非常珍惜生命,視生命為最寶貴,追求長壽、長見識。道教教皇張道陵石天曾說:人生是道教的另壹個體現,是修養。就是培養生活方式。所以我是不朽的、高尚的,以此為根本教義。在這壹學說的指導下,道教在多個朝代對養生之道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驗。他們不懈追求的結果充分證明,我的人生不是上天決定的,而是我自己定的調。人可以通過修身養性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達到長生不老。這種修養包括精神道德修養和身體生活修養兩個方面。心性修養,就是要有和道壹樣的情操和精神,通過修行磨煉自己的意誌,摒棄壹切功利私欲,廣泛行善積德;使自己的道德修養不斷提高,做壹個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道教認為修德是第壹個培養的地方,而修德是培養的基礎工程。養生是以道德修養為基礎,在生命哲學和方法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系統的養生修養,使體內的元氣三寶永存,從後天回歸先天,也就是回歸嬰兒。無數事實證明,道家養生不僅可以延年益壽。也能讓青春永駐。當然,這種對長壽的信仰追求還需要壹個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作為重要的外部條件。

第二,保持世界過程的自然性

道家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要學地,地要學天,天要學道,道要自然。”他還說:“知和則共,知共則明”;“知之不殆,知之不足不辱。”

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壹點。環境保護問題不是工業和技術發展帶來的孤立問題。也和壹些世界觀、價值觀、知識體系有很深的關系。隨著現代工業和技術的強大,這些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已經遍布世界各地,成為壹種普遍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模式割裂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誇大了人的主觀意誌的作用,將自然視為可以無償索取的奴隸。這種哲學給人類帶來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它也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自我意識,這是世界上如此嚴重的生態危機的重要根源。在整個地球隨時可能面臨毀滅考驗的今天,我們不得不認真檢討這種世界觀。

站在我們的立場上,古代道家的教義完全是用來補救當今世界價值觀的缺失。道教認為,天地、鳥獸、植物、昆蟲等宇宙萬物,都是由陶琪改造而成的,只是由於各自的陶琪稟賦不同,所以各有形狀,構成了壹個多元的世界。人是道中和的產物,是萬物中最智慧的東西,是宇宙四大根本(即道、天、地、人)之壹。作為宇宙四大人類之壹,如何處理天地關系?在《道德經》中,老祖宗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則,即人類要以地為法,重視自己生活居住的大地;地球要以天為法,尊重宇宙的變化;天道以道為法,遵循客觀規律。道的法則是維持世界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絕不用人為的強制來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面貌。人在自然面前要做的,就是“助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尹福黃帝內經》(寫於六世紀前)寫道:“聖人知天道不可違,故使之。”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規律的情況下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我們認為,必須在全人類心中培育並踐行陶自然無為的信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世界生態危機,給人類帶來永恒的幸福。

陶的自然無為是道教始祖老君爺爺留下的訓言,“知和而言常”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又壹重要原則。《道德經》指出:“知和為常。知其然,明其所以然”;“我經常不知道,我是殺人犯。”“知而不變”就是要求人們理解世間萬物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統壹性,並保持其和諧之美,人類才能長久生存。道教認為,世間萬物都包含陰陽兩種因素,正是陰陽的交匯孕育了生命,即只有和諧才能帶來生機,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文明。意識到這個常識的人,也算是有智慧的人。相反,不理解和遵循這種常識,人為地胡作非為,破壞這種自然規律,也就是人為地消滅壹個物種,或者人為地促進壹種物質的過度生長,是違背道的意誌的。另壹部重要的道教經典《抱樸子》(成書於公元4世紀)也區分了對待自然的兩種根本不同的態度:壹種是為萬物服務,壹種是模仿自然。經上說,人在耕耘自然和創造萬物方面是最靈巧的。所以,對自然與人類關系認識淺薄的人,會為壹切服務,讓自然完全屬於自己;知道自然與人類之間秘密的人,不僅能善待自然,還能從自然中體會到人類長見識的道理,並從中學習。如果他們知道龜和鶴長壽,他們可以模仿它們的鍛煉方法來強身健體。顯然,濫用自然的方式從長遠來看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甚至毀滅。對此,《抱樸子》寫道:“彈射壹只鳥,墮壹個胚胎,破壹個蛋,春夏狩獵,...壹切都是罪,與事孰輕孰重。公司的命(預定的自然壽命)拿走了,幹了就死了。”而如果人們做得太多,壹旦做完。只有死路壹條。相反,“善待事物,寬恕自己和他人,善待捉(擴)蟲,...妳的手不會傷害妳的生活,...所以妳是有德的,上天保佑,妳會成功的,妳可以希望永生。”把愛延伸到自然界的萬物,必然會帶來無盡的長壽。

“知而不危,知而不辱”是道家在生態倫理上的另壹個重要命題。知道沒有危險,就是要求人類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破壞生態平衡的事情,哪怕有很大的切身利益。這樣才能避免大自然的報復,避免因小失大,得了現在,輸得明明白白。知足,就是要求人們樹立正確的成就感,不要貪得無厭地追求物質利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道教重要經典《太平經》(成書於公元壹世紀)提出了保護物種數量為豐的價值理念。經上說:聖人“教人間之人,助天上生靈,助大地修其形”。在整個世界之下,世間萬物共同生長,這就是繁榮。所以帝(期)真氣產生,壹萬二千種生存繁衍,這就是財富。忠帝年間(時期),道神稍減,化生種數不足壹萬兩幹種,稱為小貧。下帝(時期)的氣甚至比中帝還少,化生而來的物種更少,稱之為大窮。皇權中斷,祥瑞之事不降,好事不生,窮極矣。壹切都出在上帝是因為地不能傷,下帝可以好,少生是因為地可以傷。對於壹個君主來說,能使壹切圓滿的,才是真正的富國;如果自然界的萬物有壹半受到傷害,這是國家運氣下降的標誌。道教以豐富的保護世界物種,不能不說是對世界生態倫理的獨特貢獻。

總之,道家的自然無為的基本原理和其他許多道理,對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我們希望所有宗教對人類有益的教義和思想都能被所有信教或不信教的人所重視和發揚,從而建立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維護世界的永久和平與發展。

三。工作和計劃

道教教義和修行規則規定道教徒必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這促使每壹個道觀和個人都要為保護生態環境而工作和努力。多年來,中國的道教徒以其有限的力量,積極投身於保護林果、植樹造林、保護寺廟文物等環保工作,做出了貢獻,築牢了基礎。道觀與信眾密切接觸,告訴他們保護林木鳥獸與信仰目的的關系,使他們明白“道”與人類生存的壹致性,在心中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信念,取得良好的效益。住在寺廟裏的道教教職人員也修行,為保護生態環境做貢獻。比如中國陜西省寶雞市雷神山的壹位道士,幾十年如壹日,悉心照料800多畝林木,受到社會好評。青海省樂都縣武當道觀的道士們十幾年來積極在荒山上植樹種草,使原來的黃土荒山綠樹成蔭,大大改善了周邊環境。雲南省還有壹位老人,用60多年的心血培育保護了被國際植物學界譽為“活化石”的珍稀植物“禿杉”,受到雲南省林業廳的表彰。這類例子不勝枚舉。保護自然環境是道教修行的傳統內容之壹。為發揚這壹傳統,中國道教協會於1993召開全國道教代表大會,鼓勵全國道教人士為植樹、美化環境等社會公益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積極弘揚道家的自然無為等學說,發揮道家的作用,推動維護人類生態環境的事業,肩負起與世界人民維護自然和諧的神聖使命。並將著手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壹是大力宣傳有利於優化生態環境的道教教義,引導廣大信教群眾遵守自然無為的道教教義和不殺生自娛的戒律,維護自然的和諧,創造人間仙境,實現我們的信仰追求。在今後的傳教工作中,我們要用道教維護自然和諧的思想來啟迪世人,廣泛宣傳妳的生命與生態環境的密切關系,提高社會各界對維護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遏制人們過度開發自然造成的破壞,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使之更適合人類生存。同時也要發揮道家不攻不戰的思想,旗幟鮮明地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避免戰爭對人類和環境的破壞。要利用現有的宣傳陣地做好宣傳工作,積極籌備資金開辦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專刊,團結國內外、教內外有識之士,宣傳和開展維護生態環境的工作。

二是繼續發揚道教植樹和維護生態環境的傳統,以寺廟為組織,積極開展植樹和美化環境的工作,把寺廟建成真正的仙界。

第三,有計劃地開展維護部分道教名山生態環境的系統工程,力爭在下世紀初取得更大的成績。這壹計劃將由中國道教協會與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國際宗教教育與文化咨詢理事會合作實施。計劃近期對五嶽,即山東泰山、河南嵩山、山西衡山、陜西華山、湖南衡山,以及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等七大道教名山進行詳細調查,了解其環境現狀、宗教文化及其與旅遊開發、自然資源利用的動態關系,並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文化遺產與環境的建議。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出版書籍和期刊,制作和發行新聞影片,以吸引國際關註。因為這七座名山中有壹部分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所以這個調查、宣傳、教育計劃也會得到聯合國的配合。

總之,我們要以這次會議為契機,進壹步改進自己的工作,加強與國際生態環境組織的聯系,協助我國政府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維護自然的和諧和人類的美好生存做出貢獻。

願我們的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原載《中國道教》1995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