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痰當成病來治?為什麽「百病皆因痰」?
人們常說,“肉生火,魚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其實中西醫對“痰”的看法是不壹樣的。西醫所說的痰主要是指人體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癥狀之壹。中醫的痰,內涵更廣。中醫在本質上將痰分為有形和無形。有形的痰,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除了人們熟悉的可以咳出的痰,用手可以摸到的甲狀腺結節、脂肪瘤,以及急性腸胃炎引起的腹部“痰飲”也是有形的痰。無形痰潛伏在體內,看不見摸不著,但痰的存在是可以通過望、聞、問、感來判斷的。希望。主要是看身體,看舌苔。中醫說“肥胖者痰濕較多”,也就是說肥胖者“無形之痰”較多。脂肪有“痰”的特點,臟、粘、稠,是體內水和濕氣中的臟部分凝結而成。皮膚油膩,身材肥胖,是痰濁內阻的表現。舌苔厚膩是濕臟水最直觀的表現。氣味。主要是聞。體內痰濕嚴重的人,壹般狐臭更大,口氣更重。問吧。痰多飲水濕,沈積在體內,就像海綿吸水壹樣。這樣的人往往會感到沈重和疲憊。質疑病史,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血癥等諸多問題。停。切開皮膚,量壹下脈搏。痰濕體質者常可感覺皮膚表面有腫塊,如脂肪瘤、腱鞘囊腫、甲狀腺結節、淋巴結腫大等。,這些都是痰的表現。脈象多為滑,猶如珠子在光滑的盤子上滾動。痰是從哪裏來的?中醫認為,痰的產生與五臟有關,但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脾主要負責運化水濕,故為痰之源。簡單來說,如果脾的功能異常,人體的水液代謝就會出現問題,異常積聚就會產生痰濕。痰濕壹旦形成,就會成為壹種致病因素,走到哪裏都會鬧事:在頭部,會導致頭暈目眩,甚至神誌不清;到嘴的時候會粘粘的,甜甜的;停在喉嚨裏會導致喉嚨裏有異物;在皮膚上,它肥胖、多汗、粘稠;若止於胸膈,則咳痰、胸悶、氣喘;堆積在腹部,可以看到壹個又肥又軟的肚子;到了關節處會很重,僵硬,腫脹。“怪病滿痰”“百病皆因痰”就是這個道理。要防止痰的形成,首先要註意調理體質。痰濕體質的人,飲食宜清淡,少油少鹽,少冰少糖,控制進食的速度和量;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海帶、冬瓜、白蘿蔔、扁豆、洋蔥、薏米、紅小豆、紫菜、銀杏等。平時多參加體育鍛煉,調動自己的正氣,清除“體內垃圾”。對於已經形成的痰,要“給邪壹條出路”:“痰在上,引其所至;痰在中,分為兩部分;痰在下,淡而益之。”以有形痰的祛痰為例,化痰最重要的是分清寒熱。如果是黃色粘痰,很難咳出少量,是熱的;色白質薄,量易,性寒。前者宜清熱化痰,可用川貝枇杷露,後者宜溫肺化痰,用橘紅痰咳液。對於無形的痰,要健脾化痰利濕。中藥主要有黨參、白術、茯苓、蒼術、荷葉、山藥、扁豆、薏苡仁、砂仁、蓮子肉、白芥子、萊菔子、蘇子。患者還可以在中醫的指導下應用壹些經典方劑,如化痰祛濕方、越鞠丸、沈淩白術散、三子養親湯等。(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廖燕王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