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根據陰陽、臟腑、經絡、氣血的理論,創造了鍛煉方法和要領,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情欲為君,血肉為體”;三調:調心、調氣、調身;九要:靜、聚、透、順、沈、順、松、正、凈。修行時,要做到心平氣和,內外放松,以心動氣,以氣運體,形神合壹,以情為依。還需要長期堅持鍛煉,持之以恒,才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壹、強心“心為五臟六腑之主。”練太極拳特別強調“靜心之意”,用意識指導行動,使心神寧靜,精神集中,身體放松,臟腑正常功能發揮,達到相對平衡。平和的心態可以讓妳思維敏捷,語言流暢。心氣運行順暢,可以發揮其統禦血液循環的功能,減少和消除體內的瘀血。氣血通暢飽滿,面色自然紅潤。
第二,養肝。練太極拳時,心緒寧靜,心境平和,神隨心動,內外放松,動作溫潤圓潤,如春風楊柳,生機勃勃,使肝氣得到放松和通暢,使肝氣得到滋養,肝血得以儲存,有助於脾胃的消化,不會暴戾。練拳時,運氣腹式呼吸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引人註目的動作,圓潤連貫的動作,對養肝明目、舒筋活絡大有裨益。
第三,健脾。練拳時,腹式呼吸要“渾厚”,內臟要加強蠕動,就像對胃等內臟進行自我按摩壹樣,使三焦通暢,脾胃升降順暢,新陳代謝加強,中國水谷功能旺盛。感覺舒服,吃的自然香甜。化學來源增加,營養充足,肌肉豐滿有光澤,四肢強壯靈活。脾氣大,氣血充足,調血功能正常。
第四,補肺。練太極拳要求氣沈於腹,從而加強肺主氣的功能,增加肺活量,有利於肺降。通過驅舊吸新,可以進壹步促進全身氣血運行,使身體各部分得到營養和活力。練拳時,肺的呼吸與皮毛的開合相聯系,結合動作的開合和起伏的變換。練拳後皮膚溫熱或微汗,有利於肺氣的散發和水道的通氣,可固表,預防感冒,使皮膚濕潤敏感。
第五,固本補腎。根據太極傳的理論,“腰為主宰”,“天命之源在於腰隙”。所以在練拳時,我們非常重視腎-腰的作用,以腰為軸,帶動四肢和全身協調運動,使道完整,氣通暢;要“影響氣的交換,貼在背上”,“中氣透脊”;還要掛頂、胯、肛、尾,以壯腎氣,調任督之氣。且以心為指揮,氣沈於腹,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這樣就加強了兩腎和命門的功能,使腎精充實,陽氣旺盛,動作敏捷,大便和諧,骨骼強壯,牙齒堅固,毛發光亮,耳聰目明。
第六,益腦。腦是髓海,精與神在此高度交匯,是生命的關鍵。練習太極拳可以通過安神定誌,協調地完成各種動作,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良好的鍛煉作用,加強大腦的調節功能。因為腎主骨,骨生髓,腎通腦,所以腎氣充足,任督二脈暢通,可以充實髓海,使頭腦敏銳,記憶力強,起到開發智力,延緩衰老的作用。
太極拳結合了傳統的指導和呼吸方法,註重身體、精神和氣體之間的密切協調。壹方面,練太極拳可以鍛煉肌肉,舒筋活絡;另壹方面可以通過呼吸和動作的協調,對內臟進行按摩和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太極拳在中國乃至國外廣泛傳播。它強調和諧與完美,重視“天人合壹”等中醫理論,動作靈活、穩定、緩慢、連貫,涉及全身所有肌肉群和關節。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練習太極拳時,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神經系統產生積極影響,從而起到健腦益智的作用。
(1)練太極拳對自主神經系統有積極作用。練習太極拳時,深呼吸可以影響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據上海醫科大學生理學系動物實驗,呼氣時興奮副交感神經,吸氣時興奮交感神經),使植物神經系統的紊亂得到調整和改善。
(2)太極拳訓練可以在大腦皮層形成壹個特殊的興奮焦點,而其他區域處於抑制狀態。練太極拳時,要求全神貫註於腹部(即停留在腹部),摒除雜念,即“不用力”,“心平氣和”。這種意識與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方法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時完成的,使大腦皮層的功能區形成壹個特殊的興奮焦點(即興奮集中在壹個很小的‘某個區域’),而其他區域處於抑制狀態。這樣大腦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打破疾病的病理病竈,修復和改善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起到健腦強身的作用。
(3)練習太極拳還可以提高人體動作的平衡協調性。太極拳的動作對協調性和平衡性要求很高,是對神經系統的鍛煉,有利於平衡和協調動作的發展。
年過六旬的方先生,自從退休後壹直覺得無聊,於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加入了太極拳的發燒友小圈子。剛接觸太極拳時,方老師就被它剛柔相濟、剛柔相濟、行雲流水、動作不間斷的特點迷住了,於是每天從早到晚苦練。為了增加腿腳的力量,盡快達到“壹步落地生根”的目的,他還特意練了“樁功”。沒想到,壹個月後,他的腳已經不像泰山壹樣穩了,膝蓋卻酸了,嚴重的時候甚至打起了“軟膝”。去醫院檢查後得知,他的膝關節因為長期站樁患上了骨關節炎,讓方先生後悔不已。
生理學、生物化學、解剖學、心理學、力學等學科研究證明,太極拳對老年人摔跤、高血壓、心臟病、肺病、關節病、腸胃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但凡事要註意度。鍛煉應該循序漸進。即使太極拳適合老年人,初學者也要掌握好進度。膝關節過度使用就像無休止地轉動軸承,最終只能導致關節磨損和“報廢”。
壹個常見的現象是,老年人運動時喜歡蹦跳、跳躍、上下斜坡或樓梯,會增加髕骨的壓力。爬樓梯時,髕骨承受的負荷是平地的7倍。如果再裝,後果可想而知。膝關節炎的人不適合跑步和爬山,最適合的運動是遊泳和散步。後者可以增強身體的耐力,增強日常活動能力,消除抑郁和焦慮,減輕膝關節的“負荷”。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不同的患者要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比如頸椎、腰椎骨關節炎的人,要經常進行頸、腰旋轉和屈伸運動;手骨關節炎,適合經常抓、握等活動。
在影響女性健康的疾病中,骨關節炎排在第四位;在影響男性健康的疾病列表中,骨關節炎排在第八位。目前,全球人口中約有3億人患有骨關節炎。在亞洲,每6個人中有1人患有骨關節炎。老年人是骨關節炎的高發人群,其中有相當壹部分是由於缺乏運動或盲目運動導致的關節組織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