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為什麽要沈入腹部?
練拳的目的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二是克敵制勝,抑強抗敵。如何才能使壹股強大的力量,使其在戰鬥中產生最大的效果?怎麽能讓對手失去平衡摔倒,穩如泰山?要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按照拳經的規律進行全方位的練習,綜合運用,“氣沈丹天”是其中重要的壹環。從健身的角度來說,練丹田是祛病防病的關鍵。壹般來說,“丹田”二字是指從肚臍到恥骨的範圍,前列腺、睪丸、女性的卵巢、腎臟也在附近,都包含在中醫“腎”的概念中。人的生長、發育、成長、衰老等過程都與腎,即生殖和尿液密切相關。內分泌的功能密切相關。通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練習,可以明顯增強這部分器官的功能,延緩衰老(中醫稱之為補腎)。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增強後,人可能會變得精力充沛,抵抗外界寒潮濕熱的能力增強。對於運動員來說,也可以提高比賽成績。這壹點,在我多年的教學和對人的氣功醫療中,已經被無數的事實所證明。從練內氣來看,丹田是生氣的源頭。先從丹田形成氣穹,再順著經絡運行,形成人體經絡場。所以練腹部的人可以起到“補腎”的作用,然後武功才能提高。空氣下沈過程中的腹式呼吸,可以增強膈肌和腹肌的力量,增加腹壓的變化,改善腹腔內的血液循環,減少體內充血,大大提高心臟的作功。從武術的角度來看,橫膈膜大幅度下移,肺部大幅度向下擴張,腹胃等器官垂於腹部,雙肩下沈,胸肌、腹肌、腰胯放松,全身肌肉松弛下垂,腹部飽滿沈重,可降低人體重心,體現力學上的穩定。運動中容易達到中義、輕松,樁步穩健、靈活、富有彈性。這就是前形意拳手劉電臣先生常說的:“活潑於腰,藏於胸,運田單之力,發腎氣打人。”
三、怎麽做?
前面說過,練拳過程中氣的停滯,就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和中脘之間起伏。對於有壹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路時註意,擡頭挺胸,兩肩平展,挺胸收胸,背圓挺胸,收腹收臀,開合呼吸,儲氣呼吸。吸為上提,氣至杯中間,呼為下提,氣至腹部,自然達到了收腹的要求。對於初學者來說,壹時還不容易掌握,三步就可以做到:1。先練站姿,即自然樁也。無論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定力樁,太極拳的混成樁,還是少林拳的站姿樁,都是壹樣的。按要求站好姿勢,即全身放松,松而不懈,全神貫註,有氣勢地移動。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勉強,集中精力放松。每天早晚站立半小時,練習兩個月左右,徹底放松。2.按第壹步采用的樁法站好,用反向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回縮,提肛縮腎,兩側微伸(不向上提,胸部放松,無起伏),氣提至中。吸氣的同時,雙手收回,但肩膀和手肘要下沈。呼氣時,小腹放松外凸,會陰仍要微微上提,兩側向內向下合攏,同時雙手向外推吸氣,達到指尖,雙腳五趾抓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的時候,雙手的幅度越來越小,最後變成壹個引導氣收回,把氣往外推的動作,從外表看不出來。如果今年上半年多練(多練越好),可以進行第三步。3.選幾個動作簡單的拳法,形意拳的劈、鉆、擊,八卦掌的雙掌拍,馬上開弓,黑熊背,太極拳的雙峰灌耳,雙手捂膝,少林拳的月掌拍,十方環,雙崩拳。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壹定要開,吸氣呼氣,儲,吸氣呼氣,跳,吸氣,用力呼氣。吮吸電梯,呼籲下壹個。慢慢自然的練,不用多久就能到達腹部。這個時候我會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腿前段很有力,腿很重,腳感覺像是在地下。每壹個作用力的來源都在我的腳後跟,膝蓋通過腳踝變得有力。而大腿和臀部放松自由,從腰部以上,處處放松靈活,動作幅度增大靈敏。全身如鞭,鞭柄在踝,鞭桿在腰,臂手如鞭尖。從此,無論練什麽手套,無論走多快,都能保持沈穩而不飄,腳步穩健而不亂。動作渾厚,卻不散,就像風吹樹,搖曳百枝,妖嬈自然,趣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