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生”和“熟”黃芪是不壹樣的。
黃芪味甘,性微溫,氣稀,味濃,有補氣固表、斂汗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郁結、慢性腹瀉、脫肛、便血、表虛自汗、癰腫、慢性潰瘍、血虛、面色萎黃、內熱、口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商店裏常見的黃芪可分為“生的”和“熟的”。具體分類和效用如下:
生黃芪:傾向生肌斂瘡,扶毒排膿,固表止汗;
蜜炙黃芪:偏補氣,善補氣生血,適用於肺虛氣短、氣血不足、氣虛便秘;
炙黃芪:健脾益氣而不滯,適用於脾虛腹脹,食少便溏;
酒炙黃芪:補氣行氣,升溫作用強,適用於氣虛、肺寒、氣虛下陷。
二、黃芪的五個“好夥伴”
1,黃芪+人參:
黃芪和人參的配伍具有益氣補虛的功效,適用於五臟虛弱、久病體虛、氣短自汗等病癥。
2.黃芪+丹參:
黃芪能補肺脾,丹參能活血化瘀,二者配伍能起到益氣活血的作用,適用於氣虛血瘀證。
3、黃芪+金銀花:
黃芪能治虛,金銀花能治虛。兩者配伍可起到益氣解毒、增強免疫力的作用,適用於瘡、潰瘍、壞疽。
4.黃芪+防風:
黃芪具有瀉火、益元氣、防風祛風、解表的作用。配伍健脾益氣、祛風固表,尤其適用於氣虛表證自汗。
5、黃芪+山藥:
黃芪補脾,山藥補脾養陰。兩者配伍,補而不郁,養而不膩,可用於治療潰瘍。
三、容易被黃芪“傷害”的六類人。
1,陰虛
陰虛可表現為手腳發熱、口幹咽燥、腰痛、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紅無苔、脈數。但黃芪味甘,微溫,單用助熱,易傷陰。建議黃芪與玉竹、麥冬等滋陰中藥合用。
2、濕熱人群
濕熱可表現為口苦、口幹、易怒、舌紅、舌苔黃膩等。黃芪能助熱,濕熱單用易郁邪。建議黃芪與黃連、茵陳等清熱利濕中藥配伍使用。
3.熱毒過盛者
熱毒過多可表現為局部腫塊或皮損、關節腫痛、面紅目赤、口幹、高熱、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脈數。黃芪可助熱,郁邪,從而加重病情。建議黃芪與梔子、大黃等清熱解毒類中藥合用。
4.體質好的人
黃芪補氣血,但同時助熱,會引起上火。因此,熱性體質的人食用後容易情緒急躁、易怒,建議盡量避免塗抹。
5.經期和孕期的婦女
女性經期不宜補氣生血,因為經血下降,應用黃芪可養血,引起氣血紊亂,引起月經不調。此外,不建議婦女在整個孕期,尤其是孕晚期應用黃芪。黃芪的應用可能會造成過期妊娠,胎兒骨肉生長過快造成難產。
6.高血壓和腦出血患者
黃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紅腫、心煩、咽痛、頭暈、高血壓,所以不適合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以免加重。
總之,黃芪作為保健的寵兒之壹,功能多,應用廣。但它始終是中草藥,“是三分毒”,切記慎用!建議可以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