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養生觀念以身體的健康和體質的培養為目標,往往關註各個層面的問題。而我國的養生觀念強調養生與養心並行,養生的目的是達到整體的和諧,把存在、陰陽、氣血、臟腑、生命、人性結合起來。尤其是構成人體有限生命和無限生命的“性”和“命”,以及兩者潛能的開發與和諧,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點。身心健康,生命和諧,才能使生命產生智慧,從而產生真正的生命價值和意義,這是我們傳統養生觀的基礎。這種* * *存與不存的守恒,可能就是祖先把香作為養生寶的原因之壹。
傳統養生內容豐富。其實可以概括為:飲食保健、道德保健、文化保健、環境保健、修養保健等等。在這些環節中,香始終處於非常特殊的地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在我們祖先的生活中,香是從人們喜歡和需要的性質進入人們的整個生活,然後才來到這種香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就像黃帝所說的,如杜甫的“心清氣香”,蘇軾的“鼻觀第壹”,黃庭堅的“藏幾香壹炷,堂明幾空。”當它貼近內心的時候,它也貼近日常生活,貼近普通人。
始於壹爐香,讀書寫字要香,迎客會友,不同的客人要有不同的香,琴棋書畫要有香相伴。在法庭之上,在寺廟裏,香煙總是隨處可見。更何況寶馬這種香車,還把香香帶到了大街上。香不僅調節環境,更重要的是具有陶冶性情、呵護心靈、祛疫避疾、強身健體、消除疾病的作用。歷史上,葛洪、陶弘景、張仲景、李時珍等眾多名醫都曾直接用香藥治療疾病,涉及內服、穿用、塗用、熏蒸、蒸制等多種用法。因此,香在祖先的日常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外香到自然香(古人稱為心香、性香),恰恰是人們對養生的祈禱。古人認為,壹個品質高尚的人,生命、臟腑、氣血和諧,體內自然會產生壹種香味。所以香氣是壹個人健康和德行的體現。這種香味被認為是世間萬物的天然香味,是人們進入理想的“香國”的先決條件。先人對香國的向往,也是對健康幸福的追求。
芳香藥多為植物,也是中醫中的芳香藥。如沈香、檀香、蘇合香、乳香、丁香等。但也有少量來自動物的分泌物,如麝香、靈貓、龍涎香等。常用的香水大概有130種。香藥的藥性在《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中都有詳細而權威的定義。它們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有“驅邪、扶正、痛經、治病、養生”的作用。比如《神農本草經》說“壹切邪氣,人必從口鼻入。口鼻為陽明之竅,陽明虛則邪氣易。得香清陽,邪氣消,脾胃安。”近年來,經科學家研究分析證明,氣味分子經呼吸道黏膜吸收後,可促進人體免疫球蛋白的產生,提高人體抵抗力;氣味分子可以刺激人的嗅覺細胞,通過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活動,調節全身代謝,平衡自主神經功能,達到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相對穩定。這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證明了香氣在人們養生中的重要作用。
傳統燒香基本可以分為幾大方面:中年燒香;祭祀用香;用香修行;用香治病養生;項壹或項道用項。在這些燒香的形式和內容上,要從赤子之心出發,甚至要有敬意。在用香治病養生的過程中凈化心靈也是必不可少的。煩躁易怒不會有好的效果。壹種形式產生壹種氛圍;壹種心態產生壹種效果。這些也是為了讓香爐進入壹種狀態,壹種境界。即使在這種純心的狀態下,也會有很多可取的效果。所以傳統燒香最基本的流程就是坐下來,放松心情,凈化心靈,品香,觀香,證香。實際上,它類似於“純潔、穩定、展望、幸運和真理”的傳統做法
香通過這樣壹種形式和過程,有利於人的凈化和放松。在這個過程中,人處於壹種特殊的氛圍中,使香的芳香之氣充分作用於人體,從而達到自然的升華和身體的健康。對於性的保養,古人視之為養生之本。如孫思邈《千金要方》說:“夫育其性,欲學其性。不學乖沒有壞處。自性自善,內外病自然不生,災難無因。這也是滋養自然的偉大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