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為人(圈子)謙和,出門便如鏡,遇事便方便。”如果妳不擔心妳說的話,當妳擁有它的時候,妳會感覺到它。這是壹種思想開放,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的人才。年輕時的弘景,勤奮好學,學識淵博。十歲時,他看了葛洪的《神仙傳》,決定健身。而且他刻苦學習的精神很感人,史書上說他“讀了壹萬多卷,不要臉”。陶弘景有如此高的天賦,再加上刻苦學習的態度,是他成為大學者的重要條件。少年時,弘景已經精通書法,熟悉醫書。年輕的時候,他被當時的宰相蕭道成和後來的皇帝齊·高第召入宮中,在國王們中間當仆人。37歲時,他辭去官職,回到江蘇茅山隱居,專事煉丹,寫文章。梁武帝早年就認識陶弘景,他稱帝後,想讓他做官,輔佐國事。陶弘景接著畫了兩頭牛,壹頭自由吃草,另壹頭套著金籠頭,被壹個人用鞭子牽著鼻子走。梁武帝壹看到它,就知道它意味著什麽。雖然他不是壹個官員,梁武帝和陶弘景不斷寫信關於陶弘景的肖像,尤其是壹些國家大事。梁武帝會先征求陶真人的意見。所以有人稱陶真人為“山中宰相”。
但陶弘景晚年為什麽要投身煉丹事業呢?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梁武帝蕭炎也像漢武帝壹樣追求長生不老,於是請當時的道長陶弘景為他煉丹。壹方面是為了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另壹方面也是為了讓百姓和大臣們知道,陶真人不是自己的導師,而是皇帝自己的仆人。陶弘景起初以不學李(漢武帝時李為煉丹師,得長生不老之方)為借口,不答應為煉丹,但多次用“夢”來說服他。但他只能答應,而陶弘景早就打算隱居,遠離官場恩怨,於是陶弘景借此機會讓自己隱居山林。陶虹靜是個認真的人。他不做,就認真做。於是搬到茅山集金嶺專心煉丹事業,在嶺西設置華陽上閣和華陽下閣。華陽上閣用於學習和寫文章,下閣用於煉丹。
在50至70歲期間,陶弘景經歷了7次煉丹。雖然他嚴肅嚴謹,但對煉金術始終持懷疑態度。因此,陶弘景重視煉丹術方面的壹些成果,如水銀、芒硝、雄黃、鹽等治療病人的藥方,早期化學制藥的方法和技術等。,這些都寫進了他著名的醫學著作《肘滿後百方》。這本書體現了陶氏煉丹術的壹個顯著特點,即他沒有堅持追求“成仙”的“靈丹妙藥”,而是通過煉丹術最初的合流,有意無意地推動了原始化學制藥的發展。
陶弘景煉丹近20年,不僅在化學和藥學方面,而且在中國古代化學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是在汞(水銀)機合金(汞合金)方面,他指出了人工粗汞和天然純銀的區別。陶弘景曰:“今日水星熟。此雲生伏,生於朱砂之腹;也有留沙者,青花,極品;朱砂來的,都是今天燒粗朱砂得來的,顏色又小又白,不多。”陶弘景更明確地提出,水銀可以與金銀合金化,可以鍍金鍍銀。第二,在鉛化合物方面,陶弘景明確指出,粉錫“即現代鉛制的胡粉”和樟丹“即金、鋁制的”都是人工制造的。而陶弘景最大的發現就是知道了硝石的鑒定。古人往往分不清硝酸鉀和硫酸鈉,壹般稱之為“硝石”、“芒硝”、“芒硝”。陶弘景找到了區分它們的方法。他說,用火燒這兩種物質,表明紫藍色的火焰是鉀鹽的特征,而鈉鹽燃燒的火焰是黃色的。陶弘景探測硝石的方法和發現,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壹個提取、鑒定和利用硝石的國家,為後來火藥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陶弘景不僅在化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金屬加工和機械技術方面也為我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金屬方面,他是第壹個記錄澆鋼冶煉方法的人。他對劍有著特殊的興趣,他寫了《古今劍錄》,描述了從夏商到梁武帝的名劍的名稱、大小和銘文。他說:“鋼鐵是劍和鐮刀。”“生”是生鐵,“軟”是熟鐵。將生鐵倒入熟鐵中進行“雜冶”的方法,就是澆鋼法。在機械技術上,陶弘景“欲使十二輪循環,因流水自然漏,故不必循規蹈矩,山澗之水易成垢,不均勻,故不成立”,是挑戰古代計時裝置的機械技術難題。雖然這個水車鐘的計劃並不成功,但他的創造精神值得學習。
陶弘景也是道教上清派茅山派的創始人。他除了在上述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外,主要是對前人的養生經驗和思想進行了收集、整理和總結,“為道教最終形成修養與生活護理並重(養心、煉形、身心合壹)、動靜結合、多種技法相結合的醫學養生模式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