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時候,不能靜下心來喝茶。只能因地制宜用熱水泡壹大杯茶,但是有茶就好。如果在家裏,我從早到晚壹天喝100杯是常事。茶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水,更是壹種飲料,壹種日常保健的藥物。
在中國,茶最初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入藥的。關於茶的神奇功效,最早的傳說是神農愛民如子,為了治療百姓的疾病,親自采藥嘗百草。
有壹次,神農嘗了壹種綠松石滾珠中毒,暈倒在樹下。樹的汁液滴入他的嘴裏,得救了。那棵樹是茶樹。神農發現茶有解除各種毒物的神奇功效。他采藥時經常隨身帶著茶葉,每次中毒都靠茶葉解毒。最嚴重的時候神農壹天中毒72次,都是用茶度過危險期的。
還有壹個傳說,神農有壹天在野外用水壺燒水,壹片葉子掉到水裏,滿身都是香味。喝了之後,神農發現了茶的神奇功效。
最後神農嘗了壹種劇毒植物叫“腎茶”,連茶都不能溶,就死了。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神農與茶的傳說。這本書是秦漢時期寫的,所以至少到了戰國時期,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喝茶,把茶當藥用了。
茶,原本作為藥物,逐漸從醫療功效轉移到精神層面。
東晉時,歷史上有名的“聞雞起舞”的仁人誌士劉琨在給侄子的信中說:“安州幹姜壹斤,肉桂壹斤,黃芩壹斤,以前都要。身體百無聊賴,時常贊嘆真茶。妳可以把它收起來。”
劉琨每次抑郁都是靠茶的功效。我們可以想象他在黃昏舞劍前喝壹杯“真茶”。
因為茶可以治愈體內的煩悶,所以逐漸與禪修結合,又因為與修行結合,喝茶可以提升藝術與人生的境界。還有壹個關於茶禪結合的傳說:達摩祖師從東方來到中國,立誓在少林寺九年不眠冥想,以警醒世人。但到了第三年,他經常打瞌睡,於是羞憤的達摩把他的眼皮撕下來扔在地上。結果地上長了壹棵樹,雙葉壹起出生,就像眼皮壹樣。弟子們采了葉子喝,發現可以益心醒腦,於是開始在禪寺喝茶。
傳說當然是扯淡。達摩的創始人是誰?不過,飲茶在唐代的禪寺裏是很流行的,這是真的。不要說趙周禪師“有茶!”該公案流傳千古,妖師在教禪時也要求弟子飲茶省眠。
百丈禪師在設置叢林清規的時候,甚至還設置了茶館和茶頭。在壹些大寺廟裏,光是泡茶就有十幾家茶館。
茶壺是禪師在水中行走時,為了方便攜帶而發明的。歷代寺廟附近都有著名的茶葉產地。每年春天在寺廟裏鬥茶提高了茶葉的質量...這說明茶和禪密不可分,不過這是後話了。讓我們回到茶的功效上來!
漢代神農《本草經》:“茶味苦,飲之使人思善,眠少,適而明目。”
漢代神農《食經》:“茶茶久服,威武悅人。”
東漢醫家華佗論食:“苦茶久益。”
梁朝陶弘景《雜記》:“苦茶輕改骨。”
唐代《唐本草》:“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治瘺管瘡,利小便,除痰止渴,使人少睡。”
唐代陳藏琦《本草集》:“長期飲茶,使人瘦,除人體脂肪。”
唐代陸羽《茶經》:“茶最宜飲,因其味寒。善節儉之人,若渴而悶,腦酸痛,四肢煩悶,關節不舒服,必談四五次,爭露。”
從這些文獻中我們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們認識到茶的作用很多,不僅可以使人少睡、明目、有力氣、開朗,還可以減肥、增加思維的敏銳性,甚至可以“露露”壹樣好。
唐代劉震德總結了這些好處,說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眠氣。用茶滋養生命。以茶祛邪。茶有益於禮貌。以茶示敬。用茶品嘗。喝茶養生。茶可行。茶可以滋養壹個人的野心。
宋代以後,對茶的研究有所深入。我們來看壹些古書:
宋代蘇東坡《茶論》:“用濃茶漱口,不但不膩,還能硬化牙齒,消除煙癮。”
宋代兀術《茶賦》:“夫解渴解渴,化骨強身,茶之益,妙哉。”
明代顧《茶譜》:“人飲真茶,可解渴消食,除痰少眠,利水道,明目,益思維,解悶。人壹天離不開茶。”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茶味苦寒,最能降火。火是壹種病,但會好起來的!溫飲使火因寒而降,熱飲使茶因內熱而升散,還解除了酒食之毒,使人神清氣爽,不困。這茶也有用。”
李時珍畢竟是壹代宗師。他在《本草綱目》中第壹次提到了茶的缺點。他說:“虛寒血弱之人,久飲則脾胃寒,元氣暗。”
清代黃公繡的《本草求真》更進壹步,說虛寒弱血的人為什麽不能喝茶。他說:“茶賦天地精氣,春露可育。生意充足,芥茉織就不行。味甘,性寒,故能清痰利水於肺,清熱解毒於心,油汙可減,艾灸可解。什麽都消化不了,領導也不清楚。空心飲茶能入腎降火,脾胃偏寒。不適合服用。”
這也是“不宜空腹喝茶”以免傷腎傷胃的第壹個意見。
除虛寒、氣血虛弱、空腹不能喝茶外,茶是有益的。《唐玄宗紀》中有壹段記載:
東渡金有個和尚,130歲了,依然健康有活力。唐玄宗得知後很驚訝,派他去宮裏問:“妳這麽健康長壽,吃了仙丹沒有?”老和尚答道:“我是壹介大臣,不知藥性。我只喜歡茶。凡屬我者,我只要茶,或飲百碗不厭。”
壹天喝100碗茶讓我活到130歲,這讓我想起蘇東坡的兩句詩:“為什麽狄威要吃壹粒藥,而在《魯通》中要用七碗茶?”
由於喝茶有奇效,日本“茶祖”榮大師到中國打坐時,壹邊喝茶壹邊學佛。我回日本的時候,帶了很多佛經和茶樹種子。
容熙回國後,在法界(今佐賀縣)前的北鎮山種下茶籽,送給大拇指(今於之縣)小贊寺的明慧法師。現在,佐賀的野生茶和宇治的“尤魯茶”都是日本的名茶,可以說歷史悠久。
容對日本茶道的貢獻不僅帶回了茶籽,還寫了《吃茶養生》壹書,可以說是日本茶學的理論先驅。壹開始,他說:“茶也是壹種健康的靈丹妙藥,是壹種延長壽命的神奇技能。生於谷中,其神,人收養之,其人長壽。”
禪師榮更是把茶說得神乎其神,說只要有能種茶的山谷,那地方就壹定有神在守護,能采茶吃的人,壹定長壽。他不僅對此深信不疑,而且身體力行。當時,他親自用茶治愈了水本將軍久治不愈的糖尿病。
榮大師對說,“這茶真貴!上天堂,向他人學習!每藥為壹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自此,飲茶成為日本的壹大潮流,但此時的日本茶道只流行於寺院,並有藥用傾向。直到400年後,森no Rikyū提出“靜而靜”,茶道才有了充分的準備。
日本著名高僧明慧法師也主張茶有十德。我們可以參考上述劉震德的十德:
第壹,天在重癥監護室。第二,父母孝順。
第三,魔鬼投降了。第四,睡眠是自我去除的。
第五,五臟調節利益。六、無病無災。
七、朋友與和諧。八、修身養性。
九、煩惱減少。十、臨終不亂。
明慧人的十德雖然是宗教性的,但不可避免的是形而上的,很多都是“理所當然”的。
到了現代,對茶的研究更加科學,功效也更加明確。除了古人所知的功效外,還具有預防壞血病和癌癥的作用,還可治療糖尿病、腸胃炎、黃疸型肝炎、皮膚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甚至防止輻射傷害!
喝茶這麽有效,不喝茶的人虧大了。
但是,喝茶的人如果總想著功效,境界就低了,茶給我們身心帶來的好處可以說是“其余之事”。正如鈴木大拙所說:“茶與禪之所以相通,全在壹個純粹的字裏。”壹顆純凈的心最好喝純凈的茶。
黃庭堅曾在壹個茶坊上寫下“茶坊銘”,這是我經常寫在茶壺上的壹句話:
楚雲褪盡,燕薛山飛。
江湖歸夢,從此擺脫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