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古墓中發現的金縷玉衣與哪個故事有關?

古墓中發現的金縷玉衣與哪個故事有關?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帝王葬有“珍珠玉匣”,形似鎧甲,用金線相連。所謂“珍珠玉盒”,就是金玉衣裳。

由於地位不同,金線玉衣和玉器所用絲線的材質也與金線、銀線、銅線、絲線不同。

因為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族的地位,所以對其制作工藝的要求非常嚴格。

漢代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制作玉衣的“東園”。制作玉衣時,所用的玉料必須經過切、鋸、磨、鉆等程序,然後根據人體不同部位將玉片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如正方形、長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最大的是9平方厘米,最小的不到1平方厘米。

然後,用金線穿過這些玉片四角的小孔,把所有的玉片連在壹起。

按照兩千多年前的生產力水平,制作壹件中型玉衣的成本相當於當時100個中型家庭的財產總和。

以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玉衣為例。劉勝玉衣服總長18m,有玉器2498件,金線1100g。鬥萬的玉衣比較短,也用了265,438+060塊片玉和700g金線。

劉勝的壹件玉衣花了數百名工匠兩年多的時間才完成,其中涉及的人力和物力是驚人的。

那麽,為什麽漢代人那麽重視用玉衣制作喪服呢?原來歷代帝王都渴望長生不老,長生不老,這是他們壹生中的大事。

皇帝們在他們死前盡力尋找長生不老藥,或者命令人們提煉藥丸用於養生。即使死了,他們也不會放棄這種求生的欲望,希望在死亡之前繼續維持生命。

按照古人的說法,人死後,靈魂會分離,靈魂會升天,形狀會回歸地面。而怎樣才能讓靈魂升天,同時又不至於腐爛呢?

只用玉。他們認為玉是天地之精,有防腐作用,能使身體不朽,能使人氣長存。

其實,用玉陪葬的做法早在4000年前就出現了。到了西周,用玉殉葬的制度形成,出現了死者口中有玉,手中有玉,臉上有玉蓋。

所謂玉蓋,也叫“面簾”,就是把玉做成人的眉、眼、耳、鼻等部位,裝飾在壹塊布上。東周時期,死者穿的衣服上繡有壹些玉,這就是玉衣的雛形。

然而,皇帝和達官貴人過分迷信玉的防腐作用。他們死後,在胸前和背上各放幾塊玉,配以玉制的眼罩、鼻塞、耳塞、口器,以及小盒、肛塞遮蓋生殖器,稱為“玉塞九竅”。

其中最精致的是做了壹個玉蟬口服。古人認為蟬只喝露水,不吃東西。它們是高貴而幹凈的昆蟲。嘴裏的玉蟬是指靈魂離開身體,就像蟬是從殼裏變出來的壹樣。

也有學者認為,漢人以玉蟬為口,從蟬的輪回中實現重生,希望逝者只是暫時死去,能夠復活重生。

然而美好的神仙夢卻因為玉蓋而沒有實現。無論是皇帝還是貴族,他們的身體都沒能經受住時間的侵蝕,最後都腐爛成了壹堆白骨。

由於黃金和玉衣價格昂貴,漢墓比其他時代的墓葬吸引了更多的盜墓賊。皇帝和貴族們不僅沒有達到屍體不腐爛的目的,甚至連骨架都被燒成了灰燼。

直到公元222年,魏國皇帝曹丕才成為魏國皇帝。他認為使用玉衣是“愚蠢和庸俗的”,下令廢除用玉衣陪葬的制度,於是玉衣的歷史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