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世紀初笛卡爾開創理性主義以來,斯賓諾莎發展並成熟了現代理性主義哲學。他用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和規則來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他把人的情感看作與自然同壹的必然性和力量。莊子以秦為契機,把壹個人的出生看成是適時的,把壹個人的死亡看成是自然的變化。他認為如果能安於運勢,遵從物化,適應生死變化,就可以不入心,這才是解脫顛倒之苦的方法。大師提出“排除即入遼天壹”的觀點,也主張安於自然的安排,遵從生死命運,這與遼闊的大道無盡,與自然本性壹致。[4]
標簽
總之,生死是宿命,問題在於我們對待生死的態度。大多數人認為“人天生有煩惱,煩惱久了又何苦呢!”⑨莊子為了逃避人生的煩惱,主張“太平無事,悲歡不能入。”⑩能夠與天氣和諧相處,無憂無慮。然後肯定生命的價值,好好活著,享受完整的死亡,從而肯定死亡的價值。
莊子主張修身的最高目標遠至人神之心,即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只與天地之靈相通。所以他能天人合壹,不能生死。至於“心齋”和“坐忘”的勝利,此時壹切外在的生死變化都不能擾亂他內心的平靜。故萬物可統,生死可達。這就是內聖的終極修煉。雖然很有人情味,但令人向往。
莊子的人生平淡、孤獨、理性、安詳。他多次提到“身彎心死”,視生如死,視死如生。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只是人生大戲的最後壹幕。那就是從壹種存在到另壹種存在,從無到有的轉變,這就是他的生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