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掏耳朵很舒服。經常摘可以嗎?

掏耳朵很舒服。經常摘可以嗎?

作者:李劍方,中山大學中山紀念醫院

近日,網上有消息稱,重慶壹位70多歲的老大爺在路邊攤掏耳朵被收費1600元。攤主說:“這塊石頭已經長了70年了!”後來老人兒子報警,攤主退回1400元收200元手工費。

摘耳朵據說是中國民間三大快樂技藝之壹(搓澡、捏腳、摘耳朵),路邊攤很多,尤其是巴蜀的旅遊景點。在中國的很多城市,不僅有專門的挖耳博物館,很多養生館、美容院也鄭重推出了這壹服務項目,只是把它們優雅的名字改成了“挖耳”。

采耳者使用各種工具(如鵝毛棒、鑷子、震動棒、馬尾辮等。)清除外耳道的耳垢,刺激耳道內外,使人在瘙癢和緊張後得到享受和放松。網絡名人的主播提莫峰曾經直播挖耳朵,表情真的很“酸”!當然也有網友表示沒覺得什麽特別的:“癢,刺痛”。

拔耳很舒服,有的人甚至會上癮。那麽問題來了:經常拔耳朵有害嗎?讓我們找出答案。

什麽是耳垢?

掏耳朵就是耳垢,耳垢的學名是耵聹,是外耳道軟骨上的耵聹腺分泌的壹種淡黃色粘稠液體,幹燥後略呈粘稠片狀;有些耳垢是粘性的,俗稱“油耳”。耵聹具有保濕、殺菌、抑制真菌生長和附著灰塵、昆蟲、雜物的作用,保護外耳道皮膚和鼓膜,對保持耳朵清潔健康有重要作用。

妳想經常挖耳朵嗎?

正常的耳垢實際上不會影響耳朵健康。所以我們不建議經常摳耳朵。

耳垢通常具有“自凈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垢都可以自行排出(比如吃飯、運動都會促進耳垢的排出)。如果反復掏耳朵,會破壞耳道皮膚的天然屏障,引起耳道濕疹、感染等疾病。

有些人習慣用棉簽清理外耳道。實際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棉簽的尺寸要比外耳道大。掏耳朵時,雖然會帶出壹部分耳垢,但也會將壹部分耳垢推入耳道深處,擠壓後形成耳垢栓塞,導致聽力突然下降。更有甚者,耳膜可能被棉簽或耳勺直接刺破,帶來聽力下降、不可恢復的嚴重後果。

有些寶媽看到寶寶有耳垢就迫不及待了。事實上,兒童的耳道比成人更窄,皮膚免疫功能也較差。頻繁或不當的操作會引起疾病甚至損傷。所以,寶寶的耳垢不要隨便掏。

摘耳服務有哪些風險?

也有人說我自己掏耳朵不安全。我可以去采耳堂摘嗎?事實上,市面上的掏耳朵服務存在不小的風險。

1.從業人員既沒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也沒有專業設備。

即使是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健康中心,其員工也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挖耳工具也不是耳科的專業設備。僅憑肉眼和感覺掏耳朵可能會導致誤傷,後果不堪設想。

2、工具消毒不徹底,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無論是路邊攤還是衛生院的美容院,他們使用的掏耳工具都無法像醫院壹樣實施嚴格的消毒處理,很容易將真菌或黴菌帶入耳道。如果耳膜上長了黴菌,也會造成聽力下降和耳鳴。我們經常看到這樣類似的新聞報道。臨床上經常遇到主訴反復耳悶、耳痛或瘙癢的患者。多為外耳道真菌感染,幾乎都有耳收藏史。

3.刺激外耳道皮膚

反復掏耳容易刺激外耳道皮膚,導致角質層腫脹或長期慢性充血,更有利於細菌滋生,導致不良後果。

4、損傷外耳道或鼓膜

壹旦摘耳不當,極易損傷外耳道或鼓膜,造成外耳道感染、鼓膜癤或穿孔,引起耳痛,嚴重者甚至聽力喪失。

耵聹栓塞怎麽處理?

如果耵聹在外耳道堆積過多,尤其是夏天,遊泳、洗澡、出汗等引起的積水。進入耳道,導致耵聹體積增大,出現外耳道堵塞、聽力下降等癥狀。個人可能會有耳鳴和頭暈,這可能會導致耵聹栓塞。

耵聹栓塞需要在正規醫院接受專業耳科醫生的治療。耳鼻喉科醫生可以使用專業工具,小壹點的可以直接用鑷子和耳垢鉤取出。壹些較硬的耵聹會滴上5%碳酸氫鈉滴耳液,壹天5-6次。滴完之後要保持原來的位置10分鐘,讓藥液在耳道內充分發揮作用,也就是“耳浴”,有助於耵聹栓松動軟化,之後取出就容易多了。如果患有外耳道炎,應先進行抗炎治療,可滴3%硼酸滴耳液或2%苯酚滴耳液,每日數次。

小貼士:保護耳朵的小貼士

1,避免用釘子、鐵棒等尖銳物體刮耳朵;可以用無菌棉簽輕輕擦拭外耳道口(油性分泌物較多,可以將棉簽蘸醫用酒精),避免將整個棉簽頭放入耳道內,然後耳朵朝下,耳垢壹般可以自行出來。

2.遊泳、洗頭、洗澡時避免往耳朵裏灌水或“洗耳朵”。

3.擤鼻涕的時候,左右鼻腔要壹個壹個的吹。千萬不要同時閉上鼻子。鼻腔中部通過管道與中耳腔相連,擤鼻涕可能導致鼻腔分泌物驅入中耳腔,從而導致中耳炎。

4.不要嘗試所謂的“專業摳耳朵”。在大街小巷掏耳朵後,如果出現耳朵不通、耳痛、反復耳癢等情況,需要及時就診。

總之,雖然掏耳朵有點“舒服”,但妳要悠著點,因為頻繁掏耳朵會破壞耳道皮膚的天然屏障,增加患耳道疾病的風險。所以挖耳是適當的,不要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