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是人的苦海。現實中的人妳無能為力,只好忍著,超然——也就是“超然”。要忍,要超脫,就要放棄各種欲望,追求超越生死輪回的“苦海”,進入涅槃(無苦的極樂世界)。佛教主張摒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註重精神修養和對來世的向往。?道教認為,提升個人修養,甚至成為不朽的明道,在於個人修養,與他人無關。主張遠離人群,在山林中找個地方修行。道家的修煉方法也充分體現了道家“出世”的思想。道教用內丹和外丹修行。所謂內丹是氣功,外丹是服長生不老藥。內丹外丹的修煉是個人的秘密事情,需要遠離社會。所以道教提倡“出世”。
儒家主張參與社會,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只有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和對家庭、對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系在壹起。所以儒家主張“入世”。
第二,佛教重視心理,道教重視生理,儒家重視人。
佛教對“心”的解釋有很多層次的分析和解釋,用很多比喻來解釋我們的心,從而教會我們如何去發現,去安心,去凈化我們的心。“心理學”的西文原意是“解釋心靈的知識”,後來引申為“研究人類問題的行為科學”。這種發展演變符合佛教對宇宙生命的解釋,所謂“心能生諸法。”佛教從心性的角度總結世間萬物,對人的行為進行根本的探討和解釋。所以佛教早已構建了成熟的心理學知識體系。佛教的教義幾乎都是推心置腹的,這在很多儒家經典中隨處可見,其中以“唯識之學”對人的精神的分析是最具現代心理學色彩的。
道教主張以命為真,追求長壽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是由生命力組成的,身體是精神的居所。要長生不老,就要形神雙修,即“內修”和“外修”。
儒家思想是壹種禮儀,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都應該怎麽做。儒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即使削足適履,也需要人適應宗法社會的規則,即“修身、治國、平天下”。
佛教講清凈,道教講靜,儒家講尊。佛家講修心,道家講練氣,儒家講修身,真正求道的人不可或缺。
第三,佛、道、儒三家的特點。
佛教融合了倫理與功利、理性與巫術,透露出壹種獨特的生存智慧和待人接物的機智。道教保留了更多原始宗教的元素,頗具巫術色彩,更適應當時底層民眾的需求。而儒家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倫理或道德宗教的特征。
道教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漸走向了壹條相對隱蔽的道路。道教不喜歡做“普及教育”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全民“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弟子特別註重自己的“根”,也就是所謂的“才”。妳的根不好。如果妳不是這塊料,道教是不會收妳為徒的。
與佛教和道教相反,他們的隱逸和清高風格,特別喜歡普度眾生和講究“三公被子”。就像我們現代的義務教育壹樣,佛教也喜歡普及他們的義務教育。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普渡眾生”。佛教的這種流行風格,使得佛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廣泛傳播,發展和傳播都比較快。
儒家主要是教育學者。他們不像道教那樣隱居,也不喜歡佛教。他們主要通過學校教育傳播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學者”。
第四,練習方法的差異。
在修行方法上,佛教的修行方法更加多樣,所謂“十萬八千法”就是佛教的修行。有壹種說法是,道教的修行也來源於佛教。這不追求它,但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佛教修行方法有很多。人們經常看到佛教徒念誦“阿彌陀佛”作為修行的方法,稱為“念佛”。念佛法是當今佛教最流行的方法。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視心性的修煉,也就是註重心性的錘煉和自我修養。道教修行多選擇在山中僻靜處,壹般人往往很難見到道士。
儒家往往把讀書本身當成壹種修行的方法。儒家雲:“妳滿身詩書”,意思是說,如果妳學習和工作得當,妳會變得非常有活力,妳的身體素質和氣質會得到極大的優化,妳會看起來英俊瀟灑,氣勢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