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轉億年,火山壹次建成。
2065438+2002年4月,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攝制組踏上浮山進行為期壹周的節目拍攝,向全國觀眾揭開了這座國家地質公園的“紅幕”:浮山是壹座沈睡了億萬年的神奇古火山。火山盆地位於長江沿岸的下揚子火山帶上,地質學上稱為淮陽古陸、張八嶺古陸、江南古陸。在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的近4000萬年間,約654.38+0.4億年至654.38+0億年前,多次噴發,中間有巖漿侵入,形成了現在的火山地貌——懸崖、土墩、洞穴、龜裂縫、柱狀節理、氣體噴流等。專家認為,浮山是研究長江中下遊郯廬斷裂地殼加深過程的自然記錄,是研究地殼深部和地幔的標本。其地質構造是中國中生代粗糙火山巖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壹,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火山地質公園”。
浮山大部分山峰海拔約100米。突兀的盆地中,石壁高聳入雲,巖洞隱於山壁之中,天池生於頂端。浮山火山噴發後,在古湖泊的沖擊和溶解下,形成了36塊巖石和72個洞穴。大自然壹億多年風雨的精致雕琢,使群山峰巒、峭壁、洞穴、怪石、巖鐘、溪流、山谷,蔚為壯觀的地質奇觀。
“山浮於水,山卻浮於水”。曾經轟轟烈烈的火山如今安詳地沈浸在秀美的山川之中,地質奇觀演變成生態美景,壹個與山川和諧的環境呼之欲出。山上,紅色的杜鵑花、桃花、櫻花、彼岸花和山茶花相映成趣,青鳥、鸛嘴翡翠、紅嘴藍鵲、伯勞鳥、翠鳥日夜歡唱。山腳下的白蕩湖,因水清浪白,碧波蕩漾而得名。它連接長江,汛期給長江泄洪,枯水期把水排入河中,養育了當地人民。“宗川夜雨”、“白雲青鳥”、“雙江映月”等自然景觀,讓這座沈睡了億萬年的古火山有了靈氣。
沈澱千年歷史文山享有盛譽。
“這片龜裂縫的坡地,曾經是巖漿漫步,戰場訓練。”在景區導遊陳玲的口中,這座面積為15平方公裏的浮山,留下了天地創世的痕跡,甚至留下了文明史的痕跡。2011,10年,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位學者齊聚浮山,就像當年講學的文人壹樣,探尋這座千年文山留給後人的豐厚遺產。
“鬼斧何時開石室,此處行人發出金音。山中之信為仙府,不以繁華浪為名。”唐代詩人孟郊這樣描述浮山。歷代無數名人學者如約而至,白居易、範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都曾來此參觀。同時,明代大學者何如沖、清代桐城派大師方苞、劉大奎、姚鼐等名人都誕生於此。歷代文人吟詩、講學、讀書,是浮山上壹道獨特的風景。到目前為止,從唐宋到民國,山上留下了483塊摩崖石刻。這些石雕風格各異,書法千姿百態。這些詩詞、遊記、安湯的題詞、題跋都是有名的。最大的壹米見方,最小的不到壹寸。她們或清瘦嚴謹,或豐盈飽滿,或端莊美麗。“更遠”位於滴水孔前,指明前進方向,自得其樂;“下棋”論以對弈圍棋闡述佛家哲學;“枕流巖”就是名人隱居的意思。這樣富有哲理的摩崖石刻顯示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山上除了摩崖石刻,還有寺廟、棧道、戲臺等遺跡。不難想象,曾經人山人海、書卷氣十足的福山,如今生機勃勃。
“浮山清麗挺拔,如古女捧雲高……”文人墨客在浮山留下了詩詞歌賦,淳樸的村民把對家鄉的熱愛傾註在代代相傳的故事裏。在浮山上,除了能看到483處摩崖石刻,還能聽到14個民間故事,被當地人稱為浮山傳奇。這些故事極具神話色彩,既有關於浮山起源的傳說,也有與浮山有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傳說。壹些傳說在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壹些文人的詩詞中也有所反映。這些民間故事歌頌正義和勇敢,鞭撻封建主義和暴力,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樅陽人精神史和心靈史的真實記錄。據樅陽縣外宣辦主任錢芳介紹,民間口頭文學《浮山傳說》於今年2月被列入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未來將通過數字化、多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其人文遺存進行全面梳理。
重塑品牌,保護發展,展翅飛翔。
“在洞口做個門,是個居住的好地方,遮風擋雨,冬暖夏涼。”許多遊客驚訝地發現浮山有無數的洞穴,它們是自然奇觀和文化遺跡。古人在這裏遊歷,住窯洞,講學,念經,讀書,唱戲...似乎與自然融為壹體。當壯麗的地質寶藏和大量的文物完好地流傳至今,如何保護和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使人們與自然風光和諧相處,吸引國內外遊客,成為新的課題。
據浮山景區初步統計,自今年6月5438+10月21試開園以來,浮山景區共接待遊客約8萬人次,浮山之美得到了各國遊客的充分肯定。但地處皖西南旅遊資源密集區,尤其是山地同質旅遊景區。因此,當地下大力氣,從資源、市場、開發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規劃,將浮山籠統地定位為“火山”、“文山”、“感傷山”、“佛山”,倡導“慢遊”,將其打造為壹個以湖光山色、靜謐空靈、溫馨浪漫為特色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