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對於壹些虛寒疾病,脾胃虛弱的孩子更適合。
小兒脾胃虛弱的癥狀:消瘦或肥胖、面色發青或發黃、流涎或唾液過多、舌苔厚白或發黃(黃色為熱)、口唇幹裂(多為脾虛熱盛)、濕疹(濕疹的根源在於脾胃虛弱、濕熱)、厭食或暴食(不受控制)、腹脹或腹脹、排氣過多或放屁。大便質地差,如蛋形大便或糞水分離)、便秘(包括大便幹結如球,隔幾天便壹次,頭幹後大便正常,排便困難,多為熱,也有單純脾虛)、尿床頻繁或小便過多。還有孩子抱怨的腹痛。
艾灸治療的穴位:大椎、沈竹、中脘、神闕、舒威、四俞。
兒童經常艾灸大椎、體柱可以提高免疫力,促進兒童生長發育,
大椎穴的主要疾病有:小兒體虛、哮喘、頸酸、肩痛、臂痛、臂癱等。
柱在背部的中線,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的凹陷處。取穴時,取俯臥位或俯臥位,先確定大椎穴,再確定體柱穴。
身柱,身體的支柱之意,適用於精神不振所致的頭暈、中氣不足所致的喘息、大氣下陷所致的脫肛、督脈之氣提不上所致的腰酸背痛,常作為增強小兒體質的穴位,被認為是治療小兒疾病。
小兒臟腑嬌嫩,功能不健全,特別是肺脾虛弱,小兒容易感冒、發熱、咳嗽、哮喘、腹瀉、消化不良。艾灸沈竹穴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沈竹穴在日本醫學界被稱為“兒童百病灸穴”。兒童艾灸沈竹穴壹個月,多半是因為他們的食欲和體重都很清楚。
顯著增加。臨床上喜歡用中脘、神闕治療脾胃虛弱,經常收到很好的效果。
很多家長比較註重給孩子艾灸的時間。這個沒有壹定的時間,看他們孩子的年齡和配合程度。
2歲以下的孩子,每個穴位灸5分鐘左右,以溫熱為度,即采用溫和灸。3-5歲的孩子,可以用艾灸各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