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學說的特點是: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大壹統王朝的統治秩序,承認君臣關系不可改變的前提下,極力主張“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可以通過無為來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相反,統治階級越“有為”,就越“難對付”;統治者的法令太多,使得“盜賊比比皆是”。這和老子提倡的小國富民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是壹種維護統壹封建制度的思想。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漢初統治者為適應恢復生產和穩定封建統治秩序的需要,采取了“順民情,息民”的政策。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就是這壹思想的具體體現。)
經過漢初70年的休養生息,地主階級的統治得到鞏固,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展。但隨著漢政權的逐漸鞏固,新的問題也出現了:“和”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匈奴的騷擾;“分封制”潛伏著割據分裂的危機。漢初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實現大壹統的儒家思想取而代之。因此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即以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
漢武帝之所以把董仲舒的儒學作為統治工具,是因為董仲舒強調“大壹統”適合政治大壹統的需要,適合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需要,可以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其次,是因為董仲舒的儒學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地主階級統治的學說,不再是過去那種純粹的儒學。比如他說“道之大源於天,天不變,道不變”,用道家的天道觀為封建政權服務,說皇帝是天子,代表天統治人民。董仲舒還特別強調法治,將儒家和法家思想融為壹體,既主張“以教育為重”,又主張“法之適當”。其實質是儒家和法家的結合,所以歷史上稱為“霸王雜兵”,專斷指法家;王道指儒家;即儒法結合的思想統治,表面上崇尚儒家,其實質是采納法家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即外儒內法。同時也是喜憂參半。所以西漢時期,不是全部用儒,也不是全部用道,而是先後用道、儒、道,最後相互融合,確定了以儒為外,同時采用道。這壹思想以儒家路線為基礎,法家路線為補充,吸收了道家的理性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儒家倫理為核心,法家重刑嚴法為補充,以道家政治為基礎的治國模式基本符合中國古代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的不可改變的策略,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