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壹直在苦苦思考“如何愛國?”,卻找不到合適的答案。我被這個問題煩透了,只好向歷史上的老人求教。
老師笑著說要帶我去歷史長廊走走。我雖然有點疑惑,但也不敢貿然說什麽,只是緊緊跟著老人。
過了壹會兒,我們發現自己站在壹群穿著古希臘長袍的人中間,壹個長著長胡子和胸部的男人正在慷慨陳詞。我定睛壹看。那不是蘇格拉底嗎?原來這是他最後壹次為自己辯護。“我就像上帝派到城邦的牛虻,而這個城邦就像壹匹駿馬。因為它龐大的身軀,行動緩慢,所以需要不斷的刺激,而我就是這樣……”聽著蘇格拉底打地板的話,我想到他就要被判死刑了,我的愛國心白費了。我捶胸頓足,正要上前替他訴苦,袖子卻被人抓住了。回頭壹看,是壹個歷史老人。他低聲說:“歷史的東西就像泡沫和陰影。妳不能改變他們。跟我來。”我不得不按照吩咐去做。
十步之內,我遇到了壹個六七歲的男孩。這是壹個天真無邪的年紀,他卻顯得緊張而憂郁,額頭上掛滿了汗珠。我滿心疑惑,卻不敢再魯莽。我只是看著。原來,離男孩不遠處有壹根點燃的導火索,正在以極快的速度變短。小男孩皺著眉頭沈思,只見他突然跑向導火索,想在上面撒尿。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普魯士的民族英雄嗎?他的靈機壹動拯救了整個城市。
離開了“撒尿的小男孩”,我和歷史老人壹起走進了熟悉的北京城。壹群群手持旗幟的年輕學生從我們身邊走過,憤怒地喊著口號。老人拍了拍我的肩膀,向我解釋道:“這是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學生要求中國政府拒絕簽署《巴黎和約》時舉行的遊行。”壹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忍不住在那裏站了很久,直到被歷史老人再次提醒。
這次我們去了壹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因為那是壹個完全私密的地方。在壹間簡陋的小屋裏,壹個年輕人正在伏案學習。我悄悄靠過去,看到了幾行難懂的外文。突然,金光壹閃,他們變成了中國人:
“蒙古”這個名字早就被大家所仰望。
“為了蒙古”是壹個將我們緊密聯系在壹起的理念。
從小學習的母語是文化的命脈,絕不能忘記。
最後,與這片故土安息,不離不棄。
這是我出生和長大的故鄉。蒙古很美。
我轉向歷史老人,他問:“這些詩怎麽樣?”我說:“作者對蒙古的熱情流露在字裏行間。”歷史老人指著這位作家說:“這是現代蒙古文學的創始人達·那查格道爾吉。這些話是他的長詩《我的祖國》中的壹段。”原來老人這次領我去拜訪壹位愛國詩人。
我們繼續漫步在歷史走廊,穿梭於歷史事件之間。突然,老人停下來問我:“妳找到答案了嗎?”“我想是的,”我點點頭。“愛國是壹種情感。每個有良知的人都有愛國之心,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戰爭或者勢不可擋的壓迫,它被強化升華了,所以顯而易見,而且很多時候,它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不容易被察覺。所以,什麽是愛國,沒有定論。”“還不錯。”歷史老人接著說,“只要妳心裏有自己的祖國,只要妳有讓祖國變得更好的願望,那麽妳就是愛國的,妳所做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是愛國的。”
說完這話,他就閃了,我都沒來得及說謝謝。但是我的心情突然放松了,好像解決了獅身人面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