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攝18歲。第二年,奶茶妹妹出生了。
拍照時,有網友發現智能手機中存在18歲的90後;80後18歲可能要在電腦硬盤裏找了;而70後可能要拿手機翻拍老照片了。都是18歲,只是像素不同,顏值不同。這是數字技術的進步,也是中國過去20年的壹個縮影。
就在2018即將到來之際,90後似乎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少年時代即將結束,取而代之的是00後,他們將正式成為主流文化對“孩子”的關註點。這壹波刷屏秀,頗有點年末“最後狂歡”的味道。
中國社會談論90後“老齡化”並不是什麽新方法。脫發、離婚、出家、逛菜市場,曾經被中國媒體用來嘲諷中國的90後。如果妳在中國互聯網上搜索“第壹批90後”,妳會很容易發現90後正處於世俗化和崩潰的邊緣。
張藝謀(左)和90後演員鹿晗(中)和李淑昕(右)。
結合“喪葬文化”——“我都快成廢人了”“佛系青年”——“隨便,隨便,沒關系”“朋克養生”——“枸杞喝酒護膝跳舞”等概念,90後似乎處於被中國社會玩壞的狀態。這種趨勢的背後,其實是帶著互聯網時代烙印的中國年輕人對自己和社會的焦慮。
如今,中國年輕的90後被他們的父母所主宰。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兩代人管教。即使成年後,他們仍然受父母的控制。90後想獨立,真的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在他們的價值觀上,畢業後短短幾年就要面臨事業、婚姻、住房三件大事,而中國社會給了年輕人太多不合適的標準:“30歲事業有成。”
這些90後是在不斷的鬥爭與妥協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焦慮感越來越重。在時空高度壓縮、階層沈澱的今天,90後的焦慮尤其洶湧,難以化解。當然,90後的中國年輕壹代,也是在互聯網逐漸普及的年代成長起來的。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進入2000年代後,上網成本大大降低,他們在形成對世界的認識時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變得前所未有。
90後演員關曉彤。
他們三觀的塑造深受互聯網的影響,在思維方式上有更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果說挑戰權威、勇於嘗鮮是每個時代年輕人的特質,那麽這壹代打著互聯網時代烙印的年輕人則將這些特質帶到了壹個新的高度。這些90後從青少年時期就接觸了很多生活之外的信息,他們認為這種可及性是理所當然的。
18歲曬出的照片之所以能在中國的社交網絡平臺上引起中國90後的關註,大部分內在原因是這些90後害怕被遺忘,跟不上中國社會變革的步伐。他們用18歲的照片喚起情懷和回憶,致敬青春。事實上,這不僅能反映中國年輕人的心理狀態,也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焦慮。焦慮不僅來自宏大的社會問題,更來自中國年輕的90後壹代的自我需求。
新事物的興起對他們的知識、技能和成就提出了挑戰。他們周圍的每個人似乎都在快速進步。這是壹個妳覺得不學點東西就會被扔出去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焦慮已經深深籠罩了每壹個時代的個體,對於90後來說尤其如此。各種焦慮的集中爆發,反映了當前的社會競爭壓力和現狀。
這種焦慮其實代表了中國對社會進步和更好的自己的向往。如果我們能夠合理地引導和處理這種向往和壓力,世界將見證中國年輕人的活力和創造力。作為這種焦慮的副產品,喪葬文化只是提醒中國社會緩解壓力的緊迫性,但並不意味著中國的90後就沒有希望了。
他們和80後壹樣,被媒體貼上了標簽。“第壹批90後已經出家”“佛系青年”。油膩的中年人用各種眼光看著90後壹代,但這壹代人能給中國帶來什麽變化,可能還需要20年才能知道。畢竟,原本被視為中國社會“垮掉的壹代”的80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因此給新壹代年輕人貼上“不知所措”的標簽或許並不顯得過於傲慢。相對於日本和美國,中國目前看到的喪葬文化真的不值壹提。
隨著經濟的逐年下滑,階層流動性的完全鎖定,日本的“平棄屋”使整個社會滑向“低欲望”的邊緣,甚至嚴重打擊了實體經濟;逛逛美國流行的匿名論壇,妳會發現有大量的年輕人不僅對生活失去信心,而且有偏執的反社會心理,這只是美國社會嚴重分裂的反映之壹。
對於中國來說,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民族主義的團結至少保證了中國這壹代的年輕人不必面對壹個完全解體的社會。
妳在哪裏找到妳18歲的照片?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