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養豬的方法和技術

養豬的方法和技術

養豬的方法和技術

養豬不容易。這裏也有很多知識。比如豬的優良品種有哪些,有哪些豬?如何飼養小豬等。,掌握這些知識,在育種中靈活運用,做好生豬育種,才能養好豬。在這裏解釋壹下養豬的基本知識。

1.對優良豬種有什麽要求?

優良品種壹般是指生長快、品質好、抗逆性強、性狀穩定、適應壹定區域自然條件、適合規模化育種的品種。但是要去找飼養員,壹定要根據自己的飼養目的來決定。如果其生產目的主要是生產肉質優良的產品,國內很多地方的豬種,如藍塘豬、太湖豬、寧香豬等都是優良品種,但其生產目的是盈利,杜洛克、長白豬、大白豬、瘦肉型豬都是優良品種。

中國地方豬種的主要品質特征是什麽?

中國地域廣闊,自然氣候、飼料資源、飲食習慣不同,人們的篩選要求也不同。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地方豬種。根據其產地、生產性能、外觀特征和生活環境,可分為華北、華南、華中、江海、西南和高原六種類型。

(1)華北型。分布於淮河以北和秦嶺。這種類型體質強壯,骨骼發達,四肢粗壯,腰細,腹部無下垂,肌肉發達。頭扁平,嘴長,耳垂大,頭發濃密,黑色。母豬成熟快,繁殖力強,產量10 ~12,乳頭8個左右。耐寒,耐粗飼料,但增重慢,板油多,出欄率低,壹般60%~70%。代表品種有東北民豬、西北八眉豬、黃淮海黑豬、漢江黑豬、仙蒙黑豬。

(2)華南型。分布在南嶺和珠江以南。呈現“低、短、寬、圓、胖”的外在特征,腹部大大下垂。頭比較寬,嘴短,耳朵小,毛發多為黑白相間。母豬成熟早,繁殖力稍差,產8 ~9頭母豬。耐熱、早熟、易育肥、皮薄肉嫩、肥豬品種多、出欄率達75%。代表品種有清塘豬、陸川豬、香豬、五指山豬、粵東黑豬、相思豬、滇南小耳豬。

(3)華中型。分布在長江和珠江之間的廣大地區。體型和華南差不多,而且更大,生產性能介於華南和華北之間。母豬產仔數10 ~12頭,乳頭6 ~7對。生長快,經濟成熟快,肉質軟,出欄率70%左右。這種類型以豬居多,代表品種有浙江金華豬、大白豬、寧鄉豬、安徽浙花豬、武義黑豬、莆田豬、大威仔豬。

(4)江海型。主要分布在長江下遊和沿海地區,位於華北和華中狹長過渡地帶。主要由華北型和華中型雜交選育而成,其外貌和生產性能因種而異。* * *同樣的特征是黑發或少量白斑,中等個頭,耳垂大。性成熟快,繁殖率高。母豬平均產仔數13以上,乳頭8個以上。經濟成熟快,體重增加,出欄率70%左右。代表品種有太湖豬、江曲豬、安徽魏豬、虹橋豬等。

(5)西南型。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頭大,腳短,毛全黑或以“六白”為主,也有黑白花和紅毛豬。繁殖率適中,8 ~10胎,5 ~6對乳頭。育肥能力強,出欄率65%~79%,多為肉脂兼用。代表品種有榮昌豬、內江豬、成華豬、武進豬、延安豬。

(6)高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區。小,像野豬,頭細,肚子小,腰細。頭發是黑色或黑白花。繁殖率低,乳頭5 ~多個,5 ~ 6窩,哺育率不高。成年體重小,是晚熟品種。肉質醇厚,但屠宰率低,只有65%左右。代表品種是青藏高原的藏豬和合作豬。

中國都養什麽樣的瘦肉型豬?有哪些典型的特點和生產力?

我國飼養的瘦肉型豬品種主要有長白豬、白豬和杜洛克豬。

(1)長白豬;。原產丹麥,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著名減肥品種,於1964引入中國。白發,頭細,臉直,耳朵前傾,背長,腹線直而不松弛,前軀窄,後軀寬,流線型,有16對肋骨~17對,大腿豐滿,蹄略細。性成熟緩慢,初產母豬10頭左右,產後10 ~ 12頭,乳頭6 ~8對。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後備豬6個月可達0 ~100 kg,出欄率72%左右,胴體瘦率可達66%。

白豬。起源於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及其鄰近地區,是壹種大型瘦身品種。白發,身大,比例勻稱,耳朵直立,腰弱多弓,四肢高,體態豐滿。性成熟慢,繁殖率強。初產婦10,經產婦12,乳頭7 ~8對。六月齡豬達到100 kg,出欄率達到74%,瘦體率達到63.5%。

(3)杜洛克豬。原產於美國東北部的新澤西州。體質強,抵抗力強,飼養條件比其他瘦身品種低。毛和紅褐色,頭部清晰深淺不壹,嘴短,耳朵中等大小,略前傾,直或略拱起的背從耳尖垂下,身體粗壯,全身肌肉飽滿,四肢粗壯,背部發達,蹄黑色,多直立。繁殖力略低,初期8 ~9頭,經濟期約10頭。5到6對乳頭。前期生長慢,後期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肉質好,軀幹瘦身率68%。4.豬生長發育的主要階段有哪些?

仔豬通常根據其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分為泌乳期、保育期、生長育肥期,每個階段采取不同的飼養管理措施。

(1)哺乳期。仔豬出生到斷奶階段,壹般3 ~ 5周。哺乳仔豬處於生命早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患病,飼養管理不善,死亡。因此,加強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是提高仔豬成活率和養豬效果的重要環節。

(2)養護階段。從斷奶到哺乳結束的時期,通常為5周。斷奶後,仔豬失去與母豬的生活環境,飼料的品種和環境發生變化,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很大壓力。在這個階段,豬容易出現消瘦、體質變弱、發病率增加、飼養管理不當,甚至死亡。因此,做好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至關重要。

(3)生長發育階段。保育後的仔豬在生長棚內飼養,至出欄的周期壹般為7周左右(70日齡~180日齡左右)。這個階段是豬生長最快的時期,也是養豬戶經濟效益高的時期。要加強營養供給,提供充足的清潔飲用水,搞好內外環境衛生和疫病防控,確保生豬充分生長發育。

5.母豬的生產周期是怎樣的?

母豬生產周期包括禁食、妊娠、泌乳等幾個時期,對應的技術環節是配種、分娩、斷奶。在生產中,要根據母豬不同時期的生理特點,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母豬的年產量,提高生產效果。母豬生產周期各階段的飼餵時間為斷奶至播種階段(飼餵1-2周)、播種妊娠階段(飼餵16周)、分娩泌乳階段(飼餵3-5周)。

6.理想的儲備豬是什麽樣子的?

理想的後備豬體格強壯緊湊,肩胸結合良好,背腰寬而平,腹部適中,足蹄堅實。具有典型的毛色、耳型、頭型和體型特征。公豬的睪丸發育良好,大小相同,對稱整潔,摸起來結實,沒有隱睪或單睪丸,沒有疝氣或包皮肥大。

7.母豬的理想體型和外貌是怎樣的?

理想的母豬有7對以上突出的腹線,大陰戶,乳頭整齊,腳趾甚至上翻或側翻,前後肢、膝蓋、跗關節間距合理。脊梁擡高,臀部生長在合理的位置。背部平坦,後腿長,肌肉飽滿。但非球形的前後肢之間寬度合理的肋骨形狀較好,桶狀的臉頰比較瘦,肌肉飽滿。

8.如何選擇選項實現最大生產效率?

Option指的是豬的交配原則,決定了哪只公豬和哪只母豬交配。期權和期權壹樣,都是改良豬性狀的手段。為了提高豬的生產效率,合理的異質選擇和同質選擇是必要的。以瘦肉率為例,說明如果壹頭母豬的瘦肉率低,就要選擇瘦肉率高的公豬進行交配,這是壹種不同的選擇。但如果壹頭母豬的瘦肉率中等,過高的瘦肉率會對豬的其他生產性能產生壹定的負面影響,所以瘦肉率也不同於壹般的純育種。在隨機選擇的商品豬生產中,雜交品種的生產性能差異很大,即壹般所謂的異源選擇。

9.危害我國生豬生產的主要疾病有哪些?

我國豬病種類繁多,特點復雜,大致可分為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寄生蟲病、營養代謝性疾病等。危害我國生豬生產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俗稱“綠耳病”)、豬傳染病、口蹄疫、豬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豬流感、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主要有豬嗜血桿菌、豬鏈球菌、肺炎支原體(豬氣喘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紅細胞。

豬場消毒是消除傳染源,保障生豬健康的重要措施,可分為預防性消毒和流行性消毒。預防性消毒是指定期消毒,對環境、用具、飲用水等進行常規消毒。在畜牧場和農場。以預防疫病為目的的重點消毒,是指豬場發生傳染病後,為了抑制病原體的傳播,對被汙染的環境、畜舍、飼料、飲用水、工具、場所等物品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

預防性消毒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如下:

(1)豬場門口設消毒池,消毒劑為2%堿性溶液。消毒對象主要是車輛輪胎噴霧消毒裝置,消毒對象是車身和車輛。

(2)工人進入生產區前,消毒時必須進行噴霧消毒,紫外線燈消毒15分鐘,更換工作服帽。有條件的養豬場最好洗澡換衣服。訪客的消毒和工作人員壹樣,訪客要走指定路線,但必須盡量減少訪客的進入。

(3)全進全出飼養模式的養豬場,在引進豬只前,應對空豬舍進行徹底消毒,清除天花板、墻壁、地板、扶手上的垃圾、糞便、稭稈,用高壓水徹底沖洗,用水沖洗晾幹,然後關好門窗。福爾馬林(每立方米30毫升)應用12小時至24小時熏蒸消毒,再用2%堿或3。24小時後,用清水沖走的豬用0.1%釹殺滅,用2%~3%新生兒和0.5%過氧乙酸消毒的產房地面和設備用水沖洗。晾幹後用福爾馬林(每立方米30毫升)蒸2小時,再用0.1%鮮面和3%蘇消毒。

(4)母豬進產房前清洗幹凈,用0.1%螺絲消毒。進入產房的母豬,產前用0.1%高錳酸鉀消毒,產後再用消毒液擦拭,胎盤和產房立即清洗幹凈。

以上10養豬基礎知識是養豬知識的壹小部分,關於養豬的知識還有很多。養豬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和培養,改進和提高自己的養殖技術,把豬養得越來越好。回到搜狐,我們來更詳細的看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