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養生史上,壹直存在著孰先孰後、孰重孰輕的爭論。
呂純陽真人雲:
“只有性,沒有生命,這是修行的第壹病。只修祖性不修丹,難劫陰魂入聖。達到門派天命,迷於祖性,如鏡無寶。人生如天地愚,有權執家財無柄。”
呂祖的話充分說明了“養生之道”的重要性。
“性”是指人的心智、靈性、思想、性情、性格、精神等等。
“命”是指人體、生命、能量、命運、物質、氣質等等。
《命貴誌》曰:
“什麽是性?元初如是,壹亮靈也如是。
生活是什麽?先天至精,密是也。"
再說壹遍:
“性的本質取決於心,生命的本質取決於身。”
陳攖寧雲:
“性是我們的精神意識,生命是我們的生命力。”
無論道家是什麽學派,都是建立在“雙修人生”的基礎上,呂祖的這段話經常被引用作為論據。雖然不同的學派對生命和生活的側重不同,但“雙修生活”是道家的學問。
張伯端雲:
“道家以生活為教,故以生活為細,以性為簡;石的宗教是建立在性的基礎上的,所以他對性談得詳細,對人生談得簡略。”
其實道教和佛教兩個流派在對待性和命運上是有區別的。最突出的對比就是南宗和北宗的區別。南宗強調人生功德,北宗強調性功德,因為北宗受佛教影響很大。
為什麽要“雙修人生”?
中國養生第壹書《黃帝內經》把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也很明確。
《黃帝內經》雖然沒有“雙修生”這個詞,但是卻非常透徹的解釋了為什麽要“雙修生”。《內經》講“命之合壹”,性能影響命,命也能影響性。
“蘇文?《為痛論》曰:
“我知道百病生於氣,怒為氣,喜為氣,悲為氣,恐為氣,寒為氣,驚為氣,勞為氣,思為氣。”
心(情)充滿了氣,而心(情)動是氣動的,情緒的波動會引起體內氣的變化,沖動的情緒(即波動較大)會引起氣的紊亂,而氣的紊亂或長期的氣的紊亂會引起體內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
無論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身體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都會帶來思想上的變化,比如肝病的人生氣,脾病的人想太多,肺病的人焦慮,腎病的人膽小。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當我們通過某種治療來改善或治愈身體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時,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自然會消失。
這就是《生活的桂芝》壹書中提到的“性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性”的論證。
心性修養好,情緒不沖動,清氣就升,濁氣就降。體內的氣會按照它預設的規律運行,身體不會因為氣的沖動運動而受傷。從這個意義上說,性工作是生活工作。
如果正氣培養得好,經絡就會通暢,骨骼就會健康,肌肉就會柔軟,氣血就會流動,體內的氣也會按照它預先設定的規律運行。如果氣不動,負面情緒就會無緣無故地產生。在這個意義上,生命能量就是性能量。
張三豐真人雲:
“脈靜而含申遠,故曰真;如果妳安靜長壽,那妳真的很幸運。”
雖然生命是壹體的,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性可以改變生命,生命也可以改變性,但是通過性改變生命的難度更大,但是通過生命改變性就容易得多了。壹個患過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的人,當然可以通過心態的調整來減少情緒沖動造成的傷害,但要修復已經造成的傷害,並不容易。而且每天觀察自己的情緒也不容易,甚至會加劇心理緊張和焦慮,產生新的情緒問題。
所以,從性功德出發,或者以性功德為中心,不僅有空談、空談之弊,而且往往可能導致不僅頭腦不好,而且身體不好的後果。從生活出發,只要做對了,既能修復受傷的身體,又能讓心靈不自我調整——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幾乎對每個人都有效,每壹步都可以驗證。
綜上所述,在“人生雙修”的問題上,要從人生和功德入手,養生和功德並重。最後,達到健康的身體,平和的心態,隱秘的狀態,是人生雙修應該註意的問題。
沒有戒律的學校生活的第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