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時機。東漢末年,權貴群起,外戚、宦官、軍閥等勢力輪番掌權。東漢的運勢在政治鬥爭中消耗殆盡。曹操年輕時,躊躇滿誌,赤誠之心。20歲時,封孝廉為郎,授洛陽北校尉。他不畏強權,秉公執法。此時曹操想通過自己的才能輔助朝廷,實現漢朝的振興。但由於皇權的不斷更叠,曹操的仕途之路並不順利,處處受到排擠,但他反復說的話卻很少被采納。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壹心要實現漢朝振興的曹操最後被打敗了。此時,曹操對漢室朝廷的上訴感到失望,意識到需要培養自己的實力。於是,曹操在天下搜羅人才,為自己日後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第二,地理位置。曹操在聚集了大量人才後,擁有了自己穩定的隊伍,包括李典、、夏等人,他們為曹操日後的權力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繼李玨郭思之亂後,青州又經歷了震驚朝野的黃巾起義。曹操在關鍵時刻受命,後來成功平定黃巾叛亂,被賜兵三十余萬,人口百萬以上。曹操把他們中的精英重組為壹支軍隊,稱為青州兵。曹操有自己的勢力和勢力範圍。曹操的影響主要在中原,這裏地形多為平原,耕地較多,所以糧食產量較多,人口也在增加。
第三,人和。青州反黃巾起義後,曹操在兗州休養生息,公布了招賢納士的名單,收獲了不少人才,包括王佐的人才於迅,以及程羽、郭嘉、柳椰、於禁、典韋等謀士。至此,曹操實力大增,成為當時壹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當曹操有了足夠的權力和地位,天下自然會萌發“權貴住何處”的想法,更何況曹操還有崇高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