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讀完六朝。
由於會司在天臺宗譜系中的特殊地位,陳光大二那年成為南嶽衡山宗教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
在東漢至南朝的官方祭祀體系中,廬江霍山壹直是南越寺的祭祀之地。湘中恒山正式定為南嶽,是隋文帝開皇九年。
、衡、錢分別對應漢晉南越之爭中的衡、霍山,會稽霍山是道家體系中的新概念。
“南嶽”在上清道教文學中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南嶽之妻魏在等神仙文學世界中處於重要的大師地位。魏夫人作為《東海少年》的導演之壹,設置在惠濟東南的“霍山赤城”。
早期的山地記錄與僧侶關系最為密切。山僧訪石室、藥材、水源、煉丹,成為恒山山誌最早的知識來源。這種修道的知識壹方面在相關的真山圖中標註出來,另壹方面作為山誌記載下來。最早的山誌和真圖,其實都有修道向導的性質。後來的山中隱士和遊客不僅繼承了這種修道的知識,還選錄了相關的傳聞,進壹步豐富了內容。
總的來說,從秦漢到唐宋,湘中衡山的文化歷史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秦漢為第壹階段,主要是聖王傳說和山神祭祀;魏晉是第二階段,是山林洞穴修道時期。南朝為第三階段,是道觀、寺院興起的時期。隋唐是第四階段,確立了南越的地位,修建了官方的祭祀設施,進壹步發展了寺廟和廟宇。宋代為第五階段,對唐代留下的祭祀儀式和宗教建築進行重建或改造。這五個階段的“歷史”,類似於考古學中的文化層次,本來就相當清楚。
山中修道的記載最晚出現於東漢,魏晉以來有所增加。山裏的和尚首先需要面對的是山裏生命的安全和生存。此外,由於生活、誘餌、煉丹的需要,對石室、水源、仙藥都有相當大的需求。
隋文帝九年恒山升為南嶽後,借助皇權,祭祀格局和宗教地理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值得註意的是,恒山的宗教和文化地理的重點已經從朱令洞轉移到南越寺、衡越寺和衡越寺。
山壹開始都是自然山,文化屬性是後來的。在山的文化屬性中,山神信仰的傳統是最古老的。原始的山神信仰有進壹步形象化、個性化的趨勢,《山海經》描述了這種過渡性的山神祭祀形式。在壹定的機遇下,壹些山會被納入官方的祭祀體系,漢代以來的五嶽祭祀制度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山中廟與廟堂的相似之處,都是在“山”中建壹個聖地。寺廟主要是為了周邊百姓的祭祀需求,而寺院和道觀則具有雙重性。壹方面是和尚道士修行的場所,另壹方面類似於寺廟,也會服務於周邊民眾的宗教需求。這使得山林與周邊有著密切的互動。換句話說,山林不是壹個孤立的存在,而是區域歷史中的壹個環節。
寺廟祭祀歷史悠久,往往取決於當地的自然環境。它是人們生活系統的壹個組成部分。其選址往往與自然地形有關。象山寺是江南最早有記載的寺廟之壹,秦博士將其解釋為舜二奶的故事,但實際上其信仰源於保護城鎮免受風浪侵襲的神靈。為了祈求壹帆風順,在沿海壹些重要的地方,如君山、黃陵山、石勒、西沙洲、鹿角沙洲等地,形成了幾個廟會祭祀中心。由於洞庭湖及響水下遊歷史環境的復雜變遷,相應的廟會祭祀隨著水道的變遷和湖面的擴大而出現、興衰或消失,表現出民間信仰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系。廬山下、鄱陽湖畔的宮廷寺也是如此。
兩股力量* * *塑造了這種景觀差異,即宗教信仰和政治權力。前者是道教和佛教開山的結果,後者是受以健康為中心的新政治地理格局的影響。在這兩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江南山地在3-6世紀“名揚天下”,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地理格局。
與山居佛教相比,山中修道是當地文化語境中的壹種宗教現象,屬於漢晉文化傳統。以往學術界討論漢晉傳統,主要集中在國家制度和士族精英方面。事實上,民間傳統也非常重要。尚清系統的新道家思想可能發源於魏晉南北朝,與魏晉時期河南出現的新玄學風氣在性質上有些相似。這種風氣在永嘉之亂後移入江南,並在江南發展成熟,受到了江南當地條件的極大影響。
在南朝後期的宗教領域,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江南貧民,宗教領域成為社會流動的壹種特殊方式。“山”的地理和文化的特殊性使得它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說,寺觀博物館時期的江南山林,蘊含著許多了解六朝歷史的線索,更值得學術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