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句話叫“三分治七分養”,意思是醫生和藥物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較小,身體的恢復更多的是依靠自我調節,也就是修復自愈力的過程。
盡可能依靠內力治病,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也是醫療的最高境界。
內力療傷期間,如果脾胃消化吸收不好,內力被動,那麽平日就要多註意維護脾胃的生化之源,試試健脾八珍散:
原來疾病可以這樣治療。
中醫最大的優勢就是非常註重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就主張養生防病,主張醫生“治未病”。
患者應首先接受治療,如針灸、卞氏、按摩和其他外部治療。實在不行,再用藥物輔助治療。
其實,醫療的目的不是糾正人體的錯誤,停止疾病的癥狀,而是幫助人體完成應有的功能。
比如呼吸系統的抵抗力下降,妳就會感冒。所以有經驗的中醫壹般不會給病人開藥物和打針降溫止咳。相反,他們告訴病人多喝水,多休息,不要吃大魚大肉。
這樣就會避免增加腸胃的負擔,給身體壹個修復的機會,從而促進身體自愈系統的恢復,感冒自愈。因此,大多數熟練的中醫非常重視脾胃的消化。
如果在腸胃還沒有調整好的情況下暴飲暴食,很容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進而出現腹瀉等不良反應。
在某些情況下,腹瀉也可能是胃的排毒。這種排毒方法可以防止有害物質被人體吸收,是人體的自我保護。
其實我們的身體並沒有想象中那麽脆弱。感冒後不吃藥就能康復的人不是很多嗎?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最明顯的治療手段就是通過修復自愈系統的平衡來提高人體的自愈能力。
因此,治療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停止疾病的癥狀,而是幫助人體完成它的工作。
很多病人把自己完全交給醫生,醫生把病人完全交給藥物,尤其是壹些人工西藥。
而患者並不知道,自己的病之所以遷延不愈,是因為長期服藥,身體已經形成了耐藥性。
如果某種藥物不起作用,就會被其他新藥替代,患者必然陷入惡性循環。
與這類人相比,善於利用身體的自愈力進行自我調理的患者,恢復得更快,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醫療費用,而且在長期效果上也是對身體真正的負責。
眾所周知,傷口的愈合,疤痕的出現,都是身體完成的自我修復工作。現代醫學發現,人類康復過程中的壹些癥狀,其實是修復工作的壹部分。
明白了這個道理,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就不要隨意幹擾人體的工作。醫生(或我們自己)應該做的是修復部分,促進整個自愈系統的健康發展。
當然,利用自愈力祛病強身的方法有壹定的應用限制。適用於預防和治療“未發病”和發病開始時,即疾病剛出現征兆,機體自愈系統尚有修復能力時。
如果是絕癥,自然是以治病救人為主,先治標。作者提倡用自愈力治療疾病,不僅是為了讓大家了解疾病,明確治療方向,也是為了提高大眾的健康意識和疾病預防意識。
《黃帝內經》說:“聖人未病先治,未病先治”,“上行下效,未病先治”...如果看到了肝臟的疾病,就可以知道肝臟還沒有擴散到脾臟,要先鞏固脾臟...見肝之病,不可解脾,而只能治肝”。
即使在今天,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也可以用“最高級”、“最先進”來形容。最聰明的醫生不僅要把人治好,更重要的是防止他們生病。沒有壹種藥能達到自愈的效果。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自愈力是幫助身體康復的真正法寶,任何治療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重振身體的自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