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壹月和老鼠有什麽關系?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在壹月份都在做什麽。
壹月春節剛過,天氣寒冷。除了走親訪友,家裏都是冬天。冬天之前,人們儲存了大量的食物,不僅人要吃,老鼠也要吃。冬天,老鼠在戶外很難找到食物,所以老鼠的活動變得非常“引人註目”。濟南民間有句話:老鼠,老鼠,壹月壹日早來。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老鼠正月嫁人(娶女人)的說法,這是壹月份老鼠活動頻繁的反映。古人把老鼠和壹月聯系在壹起,提醒人們提防老鼠,後引申為暗示人們不要浪費時間。它的邏輯順序是老鼠——防老鼠——修門窗櫥櫃——修其他器皿。它暗示著人在冬天即使在家也不應該閑著,可以做壹些平時照顧不到的事情。
二月對應牛。有些地方把二月初壹當作春節,要人們“送懶”“吃陽春餅”,表示要努力工作。宋代曾鞏在《二月八日走北城》中寫道“我將從高亭升至朱蓓,欲取長日,始春耕。”二月是春耕的好時節,牛是耕地的幫手,所以用牛來指代春耕最合適。把牛和二月聯系在壹起是為了提醒人們及時在春天犁地,不要錯過農忙季節。
十二生肖第三位是虎,最初被視為四象之神,對應西方,後結合陰陽五行學說,出現了白虎的概念。在古代傳說中,白虎是戰神,具有驅魔、消災等神奇力量。白虎與三月有關,指祭祀。祭祀在古代是壹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正所謂“國之大事,在於祀,在於武”(《左傳》。十三年成公》)將犧牲與戰爭並肩而行於前方,可見壹斑。
但與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我國早期祭祀的是祖先,而不是神靈。(中國的祖先崇拜甚至抑制和延緩了早期宗教的傳播,實際上直到佛教傳入之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廣泛統壹的宗教信仰。)不僅國家重視祭祀,在普通百姓中祭祀祖先也是壹件重要的大事。
比如在古代,房子著火了,首先搶救的不是財物而是祖宗牌位;因為某種原因,家裏可以不帶其他東西搬家,祖宗牌位必須隨身帶。再比如,西方的村落是圍繞教堂而建的,而中國的村落是圍繞祠堂(祭祀祖先的地方)而建的。今天的中國人也有清明節掃墓的習慣,但和古人相比,在關註度和境界上就差遠了。
這裏有壹段話:“宋高宗南遷杭州時,楊軒被封為中郎將,住在臨安。因其父(鐘相公楊邦義)葬於建康,每年清明節,全家人都去墓地祭祀。為了方便祭掃,楊軒在寧杭之間的無錫洪山修建了壹座別墅,作為祭掃途中的休息場所。“註三:掃墓途中建別墅,不僅僅是因為財富,更是因為關註。
接下來是兔子,這裏指打獵。四月,植物生長,春暖花開,正是狩獵的好時節。打獵重要嗎?妳為什麽提起它?
以1965四川成都百花潭戰國墓出土的“鑲攻宴紋銅壺”為例。壺身圖案分為四層,每壹層都與射箭(射、射、獵)有關。不僅如此,狩獵場景在古代文學作品或其他器物中也比比皆是。就狩獵而言,可大可小。最簡單的是類似郊遊的,比較老的是石的《江城子》。《密州狩獵》是“左為黃,右為蒼,貂裘金帽,千騎平丘”。
再大壹點的,比如康乾皇帝非常熱衷的《木蘭秋仙》,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類似於今天的軍事演習。當然最大的場景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的那句“獵江東”,把傾國之戰稱為“獵”,表現出極大的自豪感,感覺天下在我手裏。至於兔子和打獵的關系就不用說了,值得壹提的是,李斯臨死前對兒子說:“如果我要再牽壹只黃狗,我就去上蔡東門追壹只狡猾的兔子。怎麽才能得到呢?”聽了很尷尬。
排名第五的是龍。與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不同,龍是壹種“人造”動物,所以只能起到象征性的作用。在古代神話中,龍的主要“功能”之壹就是升雲布雨。這裏的龍是指人們祈求風調雨順。對於壹個農耕文明來說,壹年四季都需要好天氣,為什麽要在這個時候提出來呢?
因為收獲的季節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在農歷五月。芒籽的本義是指有芒植物(如小麥)的成熟。事實上,直到今天,農民仍然特別關註收獲季節的天氣。越到收獲越不安,可見古人的心理。
接下來是六月。根據我國的氣候特點,6月份是暴雨洪水的高發季節。人們應該防範風暴和洪水,例如修理房屋和河岸。六月對應蛇。蛇和六月有什麽關系?
在生肖動物中,蛇的出現相當突兀。縱觀生肖中的動物,作者將其分為四類:壹類是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即馬、牛、羊、雞、狗、豬六種動物;壹類是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如老鼠、兔子等;壹個是雖然不常見,但人們心理上對龍虎很熟悉;最後是比較突兀的蛇猴,與生產生活無關。人家不熟,連喜歡什麽都說不出來。那麽他們為什麽會被列入黃道十二宮呢?
這裏舉兩個例子,都是去年新聞報道的:壹是澳大利亞洪水,蛇肆虐;第二,中國部分地區洪災導致杭州蛇毒血清短缺。科學的解釋是,蛇窩被水淹沒,蛇在四處奔跑,而此時的蛇往往很“暴力”,具有攻擊性,所以用蛇來指代六月還是很合適的。洪水導致蛇很活躍,所以人們應該既防水又防蛇。
接下來是馬,在這裏意味著戰爭。把馬和戰爭聯系在壹起並不奇怪。需要說明的是為什麽是7月份。這裏是古代戰爭的情況。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人和糧食,春秋以前基本處於小國寡民的狀態。生產力不發達,大量人口必須直接從事生產(主要是種植)才能生存。所以當時的職業軍人很少,大量都是戰時拉農民湊數。因此,在當時,戰爭往往是在糧食收獲後的農閑季節進行的。當然,戰爭很容易發生,並不意味著戰爭壹定會發生,但是這段時間可以用來訓練軍隊,修築防禦工事。
八月對應羊,這裏的羊指的是盛宴。
為什麽羊指的是宴飲?古代文人貴族的主食是肉。在當時,豬被視為“臟狗”,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羊因其味道鮮美而成為盛宴的常見食物,此外,羊在水草豐富後的六七月份長得又肥又壯。
按說,每個月宴請貴族是很常見的。為什麽特別在八月提出?如果把盛宴和七月戰爭聯系起來,就會發現這裏的盛宴就是慶功宴的意思。七月打仗八月慶祝這麽快?這就不得不說說古代戰爭的特點了,因為小國寡民,生產力不發達,物資匱乏,難以支撐長期的大規模戰爭,所以當時戰爭的特點是短、平、快。當時關於戰爭的文獻記載,很多戰爭三天就結束了,很少有長期對抗的,因為誰都打不起。
九月對應的是猴子,作者認為把猴子和九月聯系起來就是爬山。
王維在《在山上度假想起山東的兄弟們》中說得很清楚:“妳知道妳的兄弟爬哪裏,哪裏就少壹個人。”秋季爬山的習俗自古就有,爬山母題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此時作品中爬山的審美效果是“遊”與“觀”並重,情感特征是悲喜交加。其中,登高者的第壹情感內容是鄉愁(西周、春秋),其次是鄉愁(戰國),鄉愁的內容在漢代開始出現。附註4
把猴子和爬山聯系起來有兩個原因:壹是9月份桃子成熟,天氣涼爽,猴子活躍;二是有站在樹梢俯瞰的習慣。當然,九月登山也可以引申為暗示人們要註意鍛煉身體。
十月對應雞,這裏的雞指鬥雞,是古人常見的娛樂活動。所謂呼朋喚友,鬥雞走狗。唐代張繼的《青旅》“天天在鬥雞城裏,贏了點頭重刻”
《左傳·趙專公二十五年》:“雞鬥於季與秋之間。”。紀介紹他的雞,李是黃金距離。”平子很生氣,於是他給了邱的宮殿好處,讓它去了。這場鬥雞成為導火索,引發了壹系列政治事件,導致社會動蕩。那麽鬥雞和十月有什麽關系呢?清代陳昊子寫《老花鏡》。《雞》裏有句話說:在每壹場爭鬥中,雖然會持續到死,但善良的人們會繁殖它,在深秋開始賭博。
鬥雞從出生到戰鬥大約需要十個月。所謂“雞進十月四葉齊”(羽翼豐滿)。另外,以開封鬥雞為例,開封鬥雞習俗在農歷十月初壹,也就是第壹次打架,稱為“頭竄”或“頭鬥”。註5所以鬥雞在這裏引申為娛樂。
十壹月對應狗。先說狗在古人中的作用,主要包括:1。守護家園;2.看著;3.打獵;4.吃飯。前兩種壹年四季都可以用,11月初冬狩獵有點晚,所以按照排除法,這裏狗的作用就是吃。
古人講究冬季進補,吃狗肉正是時候。民間有雲:三九狗肉十香;狗肉滾三圈,神仙也站不住。古代中醫理論對狗肉也有充分的認識,在《本草綱目》和《千金方耀》中都有提及。狗肉不僅是食補,也是藥補。當然,11月份提到狗肉不僅僅是為了吃,更是為了提醒人們註意健康。
十二生肖的最後壹種動物是豬,在古代被稱為“貘”,在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漢字“家”是由房子和豬組成的。如果說房子是重要的不動產,那麽豬就是重要的動產。直到20世紀80年代,豬仍然是中國農村許多家庭的重要財產。如無特殊原因,會宰殺或出售,直到過年。這裏的豬指的是空的意思,表示祈禱或者期待,希望自己富裕健康。
最後,總結了十二月對應的十二生肖的含義:
壹月-老鼠-勤奮
二月-養牛業
三月-老虎-犧牲
四月-獵兔
五月龍收獲節
六月-蛇-洪水
七月馬戰
八月羊宴
九月-猴子-爬山
十月-雞肉-娛樂
十壹月-狗-保持健康
十二月-豬-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