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醫的血虛類似於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不足,表現為面色萎黃、指甲蒼白、氣短乏力、心悸、頭發黃、頭暈目眩、月經量淡。而白細胞減少初期沒有癥狀,嚴重時會出現氣短、乏力、腹瀉、腹脹等,類似於中醫的氣虛。中藥是用來補氣血的,比西藥見效慢但更持久,壹般很少有起伏。中西醫結合方法在糾正貧血方面優於單壹方法。
常用的補血中藥有當歸、黨參、熟地黃、白勺、龍眼肉、阿膠、鹿角膠等。
應註意高蛋白、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食物和富含鐵的飲食。有益的水果有蘋果、大棗、荔枝和香蕉。另外要多吃黑木耳、香菇、黑豆、芝麻等食物,也有利於養血。
對糾正貧血有益的藥膳介紹如下:
1.將500克腔骨用清水煮沸,加入50克大棗和100克香菇,再煮半小時,酌情加鹽和少許調料,喝湯吃肉。
2.?荔枝、大棗、桑葚等量與糯米同煮,早晚各飲壹次。
3.桂圓肉65,438+000g,地黃65,438+000g,加適量水,文火煮半小時左右,加入阿膠30g和少量紅糖,融化拌勻,即可食用。
4.將兩塊豬心或羊心切塊,放入水中煮沸至熟,加入約100g黑木耳和100g胡蘿蔔切塊,加入適量調料燉。
5.?壹對壁虎,去頭去腳,將白參50g,枸杞100g,當歸100g,沙苑子100g放入缸中,倒入白酒,白酒比中藥多壹厘米左右,每天攪拌。半個月後,用蜂蜜內服,1~2次,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