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雲:“急躁之言多。”我們來觀察壹下,如果壹個人說話沒完沒了,他通常是壹個浮躁的人。
另外,中國古人說“話多傷神”,這是長期經驗積累後的總結。中國人特別註意保持身體健康。道家說壹個人的身體有“精氣神”三要素。養生最重要的方法之壹就是講究收斂,收斂精神,保持冷靜。這樣身體上就不會生氣,所以不要說太多話。
易經也說:“嵇人話不多。”幸運的人往往話少。
普通人說話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告訴別人事情。但每當文字涉及到人事,就關系到人的利益,關系到事情的成敗。所以不要隨意說話,說話前要想清楚,說話是有益還是有害。有教養的人壹想就知道。壹個自身修養不足的人,壹時不註意,脫口而出的話,可能會無意中傷害到別人。當然,這裏的“話”不僅僅是說話,還包括寫文章,發表各種言論。雖然無意中損害了人的名譽和權利,使人蒙受了損失,但往往要承擔責任和後果。
如果妳小心妳所說的話,妳是有福的。傅怎麽來了?比如看到別人有心事,要開導。看到別人擔心,就放心了;當妳看到別人被冤枉,被誹謗的時候,妳要公正,要為他們挺身而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口德”。善用文字,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造福自己,獲得人心。用詞不當不僅會傷害別人,還會妨礙自己。
要明白“口是禍福之門”的道理,才能言行謹慎,言語不會有太多的瑕疵。在《易經》中,我還專門講過“含囊”。什麽是膠囊?“包”是壹個布袋。用繩子系住布袋口,代表人的嘴,提醒人不要亂說話。別瞎說,說多了就輸了。
《論語·張子》中也有相關記載。子貢說:“君子以為自己知道壹個字,其實以為自己不知道壹個字。妳壹定不能粗心大意。”君子壹言,駟馬難追。壹句話說的不好,會讓人覺得他沒有智慧。所以單詞很重要。
謹慎的範圍很廣。還包括什麽?比如不要粗魯罵人,不要批評、批判、指責別人、搬弄是非等等。如果我們每天都憤怒地批評、批判、批判、說話,不僅傷害了別人,其實傷害最大的還是自己。所以我們謹慎,不僅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