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太原有4000年的歷史嗎,從古代的唐堯開始?

太原有4000年的歷史嗎,從古代的唐堯開始?

從山西省太原建都至今已有4470年。

王尚義,出生於1955,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研究生。現任太原師範大學校長、教授,太原師範大學歷史地理與環境變遷研究所所長。他長期從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地理學報》、《地理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如《太原盆地趙宇古湖的變遷與奪取》、《漢代黃河洪水與中遊土地利用的關系》、《太行山八路的歷史變遷》、《萬通城的興衰》、《毛烏素沙地的變遷》等。迄今為止,已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30余篇。2002年被評為“山西省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紀念太原建都的歷史,本質上是研究中國古代人類的社會發展史,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和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史。這是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文物考古專家的重要科研課題。我冒著力不從心的風險寫這篇文章,希望本土學者起來討論,以推動中國古代史和歷史地理研究的發展。

主要談三個問題:

首先,太原在建都前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1)山西發現了654.38+0.8萬年的人類歷史。

(二)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第二,太原有4470年的歷史。

第三,姚是太原人。

建都前太原厚重的歷史淵源。

(1)山西發現了654.38+0.8萬年的人類歷史。

根據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地層學的研究,人類文化的誕生通常被歸入654.38+0.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相當於地質學上的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現階段,我國已發現近200處古人類文化遺址或遺址,山西有157處遺址,說明山西是研究我國早期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重要基地之壹。

西後渡遺址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1959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調查?在河流遺址,山西省芮城縣西後渡村後人凸點下的交錯礫石層中發現了動物化石,1960在此發現了幾塊帶有人工痕跡的石頭。1961和1962年,王建在該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獲得了大量古脊椎動物化石、32件石制品、有切刮痕跡的鹿角、燒骨、角、牙等。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古地磁測年約為654.38+0.8萬年。

西後渡文化層出土了壹批黑色、灰色和灰綠色的肋骨、馬牙和鹿角,經實驗室分析證明是被火燒過的。這樣,人類用火的歷史就大大推進了,這是已知的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的證據。

西後渡的石器在制作技術和種類上都比較原始,但在石器制作的整個過程中還是有進步的。石器的擁有者可以在眾多的礫石中選擇石英巖、脈狀應時和具有壹定硬度和韌性的基性噴發巖作為原料。有三種方法被用來制造石屑:雖然工具數量不多,但種類繁多,使用的刀刃有直刃、凹刃、凸刃三種基本形式,可見在工具的使用上有相當的分工。這些都說明西後渡的石器並不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人類最早使用的石器需要在更古老的上新世地層中才能找到。

可以說,地處黃河中遊東岸、太行山以西的山西,是中國古代早期人類歷史的發祥地。

(二)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帝部落之前,中原的土著是蚩尤部落,他們的祖先是蚩尤。《萬事皆有錯》說:“古時候人少獸多,民無敵。有聖人,木築為巢,以避群害,民以悅之,為天下之王,名曰巢族。”尤超,聖人,呂梁山區石樓縣人。《中國古史傳奇年代》壹書中說:“有壹座石板山,誕生了晁氏家族。”《大中華山西省地理》上說:“晁人統治三百年,住在石樓。”石樓山又名太陰山,是山西西部呂梁山中段石樓縣東與交口縣(谷文陽縣)交界處的山。

和黃帝原是西北神農的姜姓和姬姓部落首領。黃帝乘船渡河,打敗蚩尤部落,合並顏地部落,最終成為中原所有部落支持的部落聯盟的領袖。顏地部落和黃帝部落長期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構成了以後華夏民族的主體。這就是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五帝史記》載:“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軒轅之時,神農衰微,諸侯侵民霸民,神農尚能征。所以軒轅為了不享受征,習慣了打仗,諸侯鹹客都跟著。而蚩尤是最暴力的,所以不能砍。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以鹽還軒轅。軒轅是修德的聚兵,治五氣五藝,撫萬人,四面八方,教熊戲弄?虎,為了在漢泉之野與炎帝戰鬥。打三場仗,然後打勝仗。蚩尤作亂,不需要皇帝的命。於是黃帝為諸侯,在涿鹿之地與蚩尤交戰,於是俘獲並殺死了蚩尤。諸侯仙尊軒轅為天子,壹代神農為黃帝。”《春秋事》說:“軒轅家以德治天下,始有堂,高而深,避風雨。”《山海經》說:“有的人壹身綠裝,人稱黃帝女妖。蚩尤與黃帝作戰,黃帝使應龍攻打冀州蠻荒之地。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降雨師,免遭強攻。黃帝天女喚妖,雨停,殺蚩尤。”《龍魚河圖》雲:“黃龍之圖,字有鱗,出河而奉黃帝,使臣子自寫以示天下。”又曰:“黃帝攝政前,八十壹蚩尤兄弟,連同動物、屍體、人語、銅頭,...造了杖,造了劍,造了戟,造了弩,讓整個世界強大無情。百姓皆欲使黃帝為正,黃帝仁義不可禁。蚩尤被打敗了,但他仰望天空,嘆了口氣。天帝遣玄女賜黃帝兵以信魔符降伏蚩尤之力,以降伏四面八方。”列子曰:“黃帝即位已有十五年。他用盡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來管理人民。,而是混淆了五種情緒。.....黃帝開悟,而[易]自滿。又過了二八年,天下由大政統治,差不多就像華胥氏之國,皇帝休假去了。”《歷代帝王編年史》載:黃帝在位壹百年(即公元前2813年至公元前2713年)。在景山的陽光下倒塌,埋在喬杉。

總之,顏地是陜西寶雞人,黃帝是甘肅隴上人。這兩個有血緣關系的部落渡過黃河來到山西省,打敗了土著部落的首領蚩尤,並把蚩尤部落和炎黃部落合並為主體,形成了華夏部落,也就是中華民族的開端。所以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據《漢書·郊祀誌》記載,丁原元年(116)六月,漢武帝劉徹在汾陰(石樓山)何琳縣(今石樓縣)修建後土廟時,壹巫師挖掘出壹古鼎,名為軒轅黃帝寶鼎,迎入長安甘泉宮。《軒轅黃帝寶鼎》葬於汾陰何琳縣(今石樓縣),是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文物證據。

太原建都4470年。

研究太原的建城時間,首先要有壹個大前提,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對太原建城時間的研究將無從談起。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但很遺憾的是,在中國歷史年的總結中,五帝、夏朝、商朝、西周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庚申年之前,這些皇帝的在位時間有多長,沒有壹個確切的日期,這使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近似的,但至今只知道公元前841。所以很多歷史學家有研究古代史的潛質,尤其是中國社科院九五承擔的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準確解釋太原的建城時間。

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可以根據戰國史家的《史本》、西漢儒生孔安國的《尚書序》、魏晉三國皇甫謐的《帝王百年》(公元215-282)、清代程的《歷代帝王誌》、齊的《歷代帝王誌》、《二十四史》及相關古籍來研究朝代。

有些人會質疑這些材料的來源。先撇開三國魏晉皇甫謐(公元215-282)不談。他是安定朝南(今甘肅平涼西北)人,謳歌詩很難,還寫了《阿經》、《皇帝的世紀》、《高適傳》、《高適的故事》。為此,唐太宗撰寫了《黃金樹伏羲傳》,約4200字。可見皇甫謐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壹個有影響的人物。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紀》中記載:“帝堯,陶,戚氏也。母親叫杜青,4月出生於單玲,取名放勛。還是從我母親姓說起,我十五歲輔佐直帝,被封唐朝諸侯。他身長十英尺,經常夢見自己飛上天空,於是他在二十歲時登上了王位。以火承木,平陽為都,敢諫之鼓,天下太平。.....舜攝政二十八年,堯、方遊回陽城,崩。《尚書》所謂“二十年有八年,放勛已亡”也是如此。百姓喪親,四海沈寂三年。範遙登基98年,118歲。”

《史記·五帝本紀》載:姚曰:“嘿!四月:我在位70年了,妳就這樣為命運服務,為立場修行?”嶽影說:“比德俯視王座。”姚說:“照顧好妳的親人和那些被疏遠和隱藏的人。”大家對姚說:“民間有惻隱之心,名曰虞舜。”姚說,“當然,我聽到了。什麽事?”嶽說:“瞎子都是孩子。父親固執,母親嫉妒,弟弟驕傲。他可以孝順孝順,不會被強奸。”姚說:“我來試試。”

又曰:“姚禮七十年成功,二十年老,使舜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姚在位二十八年崩。.....舜曰:“天也。”在丈夫之後,中國為了帝舜,實行皇帝的地位。"

《尚書·忠厚》說:“帝堯執政七十年,景星出翼,鳳凰停庭,曹鑄生於郊,嘉禾碩果累累,甘露潤液,禮泉出山。修壇河與雉,榮自河起,氣止,白雲起,回風搖,龍馬持甲,紅文綠,壇止,甲吐而帶。”

《屍語錄》說:“堯舜得天下,皆治四海之內,丹朱、商不涉;正所謂眾人皆治,眾人也。”楊紫的法眼說:“堯能造天,所以能服雙聖。二聖,舜與禹。”《說苑》曰:“河間獻王:‘堯有意於天下。壹個人餓了,說,我餓了。壹個人冷,說:我也冷。壹個市民心虛,說:我也中了圈套。仁與德,越來越廣。所以不賞人就勸,不懲人就人治。如果後來妳殺了妳老公,那就是姚導。"

《淮南子》曰:“堯治天下,舜為司徒,齊為司馬,禹為,後稷為田主,西仲為工。它指引著所有的人,水中的魚,山中的木,山谷中的牧,土地中的耕。地方要適合它的用途,設備要使用得當,用途要適合它的人。澤高織網,靈阪耕田。擁有壹切很容易,工作也很容易。所以背叛者少,聽眾多。舉個例子,地上下棋,圓的進房,方的高,各從其位。”又曰:“堯治天下,政教和平。他執政70年,求天下統壹,四山[明]醜。四嶽舉薦的姚,是個妻二女觀內,百官觀外。我們壹進入山麓,就不會迷失在大風和雷雨之中。屬九子,以趙華之玉贈天下。”又曰:“堯得天下,不貪眾民之財,而偏愛主位,以為民屈,力倍增,寡暴。”於是姚鼐進行了壹次節儉之旅,為了講和,明確了愛的仁義。於是,毛子不鏟,以椽代椽,不畫道,過不緣,大湯,不鑿米,巡獵教書,遍行天下,流五嶽。是不是不夠支撐?把世界想成壹個國家是無益的。多年的沒落和野心,擡高了世界的重量並傳遞下去,卻還在做。"

《歷代帝王誌》記載:堯帝“在位七十年。”

帝堯,陶,出自母邸,姓,名,子,帝摯之弟,先封唐朝,以火為王,平陽為都,嶽越張達。公元前2467年甲寅至公元前2397年甲子,在位70年,禪位於順,98年崩於此,葬於陽城,享年118歲。

根據以上資料,姚都城在太原的歷史應為2467+2003 = 4470。

《敘書·季崢》中有記載:“陽城縣有堯墓,自漢晉以來,久負盛名。堯即位永嘉三年,有壹年二千七百二十,載於堯碑。”也就是說,從西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姚即位算起,已經是2721年了。309年到2003年是1695年,兩位* * *瑤姬登基至今4416年。雖然比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等古籍少了54年,但證明太原始建於4470年的說法更為充分。

杜堯是太原。

三國魏晉南北朝皇甫謐(公元215-282)在《帝王世紀》中說:“堯帝封於唐,後遷晉陽,為天子,定都平陽。平陽就是今天的晉陽,也就是太原。”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姚是太原人。

認為杜堯是太原的觀點會遭到很多當代人的反對。因為,中國歷史學家和山西學者,中國乃至世界都普遍承認杜堯在山西臨汾。其實臨汾就是堯廟。據臨汾堯廟吳彤古碑記載,始建於唐憲清三年(658),是“堯舜禹三聖寺”。

(壹)關於太原的名稱

皇甫謐(公元215-282)在《帝世紀》中提到的晉陽、平陽、太原三個名字,實際上是後腰登基時唐朝的都城。後來人們稱之為龍城,至今仍有平陽路可以看到。

《帝王世紀》說:“玉子安是晉陽的都城。至桀,遷安邑。我去封我弟,是為了晉侯。“這說明太原不僅是帝堯的都城,也是黃帝的曾孫。顓頊之子大禹建立夏朝都城。晉陽建都後,於霞稱之為“太原”。太,就是太高,太古老;原是原,始,根。”《晉書·英貞傳》曰:“君高,人在昏厥之初。“太原是太古代中國人類最初的發源地。這裏指的是帝堯和於霞的都城太原。廣義上講,西後渡遺址是我國已知最古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古地磁測年約為654.38+0.8萬年前,也是人類最初的發源地。

唐朝宰相李繼孚寫《元和郡縣誌》說:“中國稱太原,義帝稱大路。按晉、大路、太原、大夏、、晉陽,其實是壹體的。”晉陽是中國古代帝都,古稱太原。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是中國古代的地區,稱為中原。有個所謂的東西東西東西東西東西,就是山東山西。《戰國地理誌·專業方略》雲:“陜西別號西魯,龔宇為冀州之域...首都太原,名曰晉陽。”

(2)帝堯和於霞為什麽建都太原?

1,粉蘇谷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核心。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軒轅氏、顓頊的萊文、帝嚳的高辛、顏地、伯夷、貢士,都在陜北東部過江,汾通谷是最適宜早期人類居住、繁衍和發展的地區。於是,中華民族發源地的核心就形成了。

2.冀州,即現在的河北省和陜西省,是唐堯、虞舜和於霞的出生地。三國魏晉南北朝皇甫謐(公元215-282)在《帝王世紀》中說:“帝堯,陶,戚姓也。我的母親叫杜青,四月出生在單玲,名字叫放勛。”接著又說:“帝堯家封在唐朝,現在在中山唐縣。北面是瑤山,西北面是唐水河。在南方有壹個充滿希望的首都,在縣城有壹座山,那就是堯姆·杜青的住所。相隔五十裏,獨山,壹座豆山。北有登瑤山,南有王度山,故名望都縣。”

舜帝,阿玉,名鐘華,黃帝第八代之孫。生於姚遺址(今永吉縣),故又名姚。他被姚禪接受,是德王,杜普班和邵。《五帝實錄》說:虞舜名鐘華,“冀州人也。順山,澤,陶河濱,何盡於壽丘,恰於夏。……"

姓關的,以文命高、字密度大著稱。他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曾孫的兒子。《史記·夏本紀》說:“於霞,本名溫明。禹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叫顓頊皇帝,顓頊的父親叫昌邑,昌邑的父親叫黃帝。禹是黃帝的曾孫,是顓頊帝的孫子。虞的曾曾祖父常毅和他的父親坤,都不準在皇位上做大臣。”楊雄《蜀王傳》曰:“虞本崇山廣柔縣人,地名李二岸。“在今天的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間的崇山。

3.關鍵的水利控制工程在山西。《史記·夏本紀》載:“堯帝在位時,洪水泛濫,山陵廣大,民憂。姚要求治水,大臣和四山都說:“可以。”姚說,“我很抱歉毀了我的家庭。四月說:“我希望皇帝能審判那些不像妳這樣品德高尚的人。”“於是姚聽從四山之言,用槍治水。九年水,功能衰竭。於是帝堯請求幫助,這使他更加順從了。順登用之,掌皇帝之政,巡行就職大典。看槍的控水,就死在玉山。全世界都因舜的懲罰而正義。“羽山就是現在的呂梁骨嶺山。遂命鯀之子禹為庸,授治水之職,續鯀之業。”《史記·夏本紀》說:“虞興起於冀州。冀州:既含壺口,又治梁隙。太原和嶽陽都建了。秦淮建功,至於張衡。“於起兵於冀州壺口山,統治至呂梁山。山西省薊縣西南黃河上的壺口,是個有名的險地,有驚濤拍岸而成的瀑布。”蔡氏傳》雲:“梁、齊皆冀州山。梁山、呂梁也在今石州離石東北。"岐山是山西介休狐貍山. "《朱》說:“岐山在今汾州介休縣。”蔡文決定註:“山分狐勝於水,即此也。"戰國時,石角在《死屍》壹文中說:"古人龍門未開,呂梁未伐。河水漲過了蒙門,泛濫逆流。沒有山丘也沒有丘陵,所以叫洪水。“石角所說的龍門、呂梁、孟門、湖口,是大禹治水的四大重點工程,都在山西境內。中國社科院專家認為,石角所說的“孟門”,指的是河南輝縣西部的古關隘。還是在豫西北黃河北岸的孟縣。另有學者認為,河南輝縣、孟縣壹帶的黃河只能“泛濫”,不能說是“泛濫逆流”。應該是指山西省薊縣以西,陜西省宜川以東的黃河孟門。在我看來,這兩種解釋都不正確。其實他們指的是山西省柳林縣黃河東岸的孟門,也就是陜西省吳堡縣東部的黃河古隘口,大禹治水把鼎湖西南的小龍石墻劈開,稱為孟門。在於霞防洪之前,孟門村西南的小龍石墻把黃河東西兩側的石山連成壹個天然的石壩,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形成了壹個湖和海,所以被稱為“鼎湖”。如遇淫雨,“洪水滔天,山色茫茫,墳塋飄香”,“無丘高丘”。大禹治水(公元前2243-2230年)將孟門村西南的龍石墻劈開,河水順流而下,形成了孟門十景之壹的“黃河洪濤”。所謂“孟門”,是大禹治水的黃河上的第壹個城門,因此得名。

從目前的地形來看,第壹,壺口瀑布上遊的山西、陜西是沿黃河兩岸的石山窪地,只有蛟龍石墻的黃河兩岸是淤泥形成的覆土山和斜坡。其次,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黃河兩岸懸崖峭壁、石壁上,有洪水長期沖刷形成的大小不壹的光滑圓形洞穴。第三,懸崖和山頂散落的小石子,是洪水長期沖刷形成的河卵石。第四,蛟龍石壁中,海拔1000多米的黃河之巔,有千層青石水沙。河東東岸小坡頂部黃土覆蓋層被削去後,上面的青石水砂有50多米厚,下面的砂層高度暫時未知。河西吳堡縣薛下村鎮新佘山,有水沈積形成的千層青石水砂,就像河東的小源澤山。這是客觀事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總之,戰國時的石角在《死屍》壹文中說:“龍門未開,呂梁未伐。河水漲於孟門之上,滿溢逆流,無丘高丘,故稱洪水。”這裏的“孟門”指的是山西省柳林縣孟門村的龍石墻。西周穆王時代(1009-954前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的功績,在孟門王壯山腳下的大禹石附近建立了壹座孟門大院,正殿“法源寺”供奉的是禹和鯀之父。還有國家壹級文物“無頭槍”石像:底座長0.98m,寬0.40m,高1.25m,胸圍0.92m,膝蓋周圍1.50m,左臀有“槍”字。最初是從法源寺的神槍泥塑裏拿出來的。

據汾州府誌記載,山西離石骨脊山老傳說中有大禹祭祀其父沈滾的鐵錨、大鐵繩、鐵環等。“山頂上有韓、劉旦題寫的碑,六十字可辨,說是治水時務。”在文水縣的山村裏發現了《愚公隋山軍傳圖》碑,長1.69米,寬0.71米,厚0.16米,這是大禹治水後的九州石刻地圖,現在保存在武則天廟裏。這些都是石角“萌門”的文物。

(3)杜堯太原的歷史文獻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河東郡有二十四郡,臨汾、平陽之名並列記載,平陽郡後譯《嶽杜堯野》。這是《漢書》第二十八卷的歷史記載。《漢書》是漢嗎?《漢書註》是班固(公元32-92年)寫的,是唐代醫生顏師古(公元581-645年)寫的。這裏臨汾和平陽兩縣的區別應該很清楚;杜堯的首都平陽不是臨汾,所以應該很清楚。

《晉書·地理誌》記載:“平陽縣,故屬河東、魏李芬,有十二郡,四萬二千戶。”十二郡中,有“平陽,舊杜堯後郭”;還有臨汾縣。唐太宗文《晉書·地理誌》卷十四對此有記載。

上面的《漢書》和都說堯的都城平陽不是臨汾,但為什麽人們會把平陽和臨汾混為壹談呢?請看《隋書地理》:“臨汾,後為嶽薇平陽,與平陽縣並列。帝初改郡為平和、臨汾。”由此可見,漢代、三國、西晉之前的平陽與魏晉之後的平陽並無區別,而導致太原的杜堯被誤解為臨汾,這也是原因之壹;其次,臨汾有堯廟,堯廟被誤解為姚笛宮,這是第二個原因。我們應該尊重魏晉三國皇甫謐在《皇帝世紀》中的表述:“堯帝封於唐,後遷晉陽,為天子,定都平陽。平陽就是今天的晉陽,也就是太原。”

(4)唐叔虞家族與太原晉祠。

《史記·金世家》載:“晉朝入者,為之弟。當初和俞大爺的母親相遇,夢見說‘我命中註定是個姑娘,不愧是唐’有了孩子,手裏拿著的是文:‘於’,所以因生活而煩惱。文王,也就是的父親,師從,成了西周時期的名臣。後來,姜太公輔佐了被稱為“老師還是爸爸”的周武王。姜太公祖籍山西石樓縣壹疊,嫁作桃花女。她是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莊人。蔣淑香是姜太公和他的妻子桃花的女兒,在世界上被稱為蔣易。蔣易是周武王的妻子,有兩個兒子,即周成王和唐叔虞。

《史記·金世家》也說:“崩而為王(前1123——前1086,在位37年)。唐朝有亂,周公滅唐。成王和玩,為什麽砍桐葉?他對虞書說,“這是壹封信。”衛詩要求壹個日期來建立壹個叔叔。王乘說,我會和他壹起玩。衛詩說:‘天子不是開玩笑的。言為史書,禮為結果,樂為曲。”於是他封虞書為樞密使。唐在汾河之東,方圓百裏,故名。”今天太原的晉祠是為了祭奠西周唐國侯的叔父而建的。聖母院的聖母院是姜太公的女兒,周武王的妻子和叔叔的母親蔣淑香,也就是蔣易。

《史記·金世家》載:“子謝乃為晉侯。”相傳之子謝因封地有水,改國號為晉,自稱晉侯。《漢書地理誌》雲:“唐有晉水,蜀謝為晉侯之雲。”

因為寫的是晉祠之謎,所以省略了。不過,有必要提供壹下,清乾隆三十七年,山西進士出身,而朱呢?據《幾柱碑》和《碑殘》記載,《重建太原縣唐祠堂》碑文中說:“大夏之市,龍山之日,乃唐朝之實露。自班固、鄭源、杜預以來,無壹不合。”太原縣有五個名字是真的:大夏、徐霞、太原、平陽、大路。

碑文上說,祭祀的時間是“至今為止,顏已被崇拜了三千年”。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太原唐叔虞已有三千年歷史。上海唐叔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23年到公元前2467年的唐堯。高達231年從1772到2003年,可見太原建於4575年。比皇甫謐的4470年多了105年。那意思是,朱?“三千年”是壹個大概的數字。但是他真的能說明太原不是2500年建的。

綜上所述,冀州太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唐堯於霞的首府,有著4470年的歷史。但這種認識還有待未來考古的證實。我提出壹個觀點,請專家學者調查斧頭的校正,以解惑。

金陽,2003年8月7日

參考

1.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1986 65438+2月版。

2.《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1986 65438+2月版。

3.後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1986 65438+2月版。

4.三國誌,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1986 65438+2月版。

5.《晉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1986 65438+2月版。

6.隋書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1986 65438+2月版。

7.新唐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1986 65438+2月版。

8.《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1986 65438+2月版。

9.《太平玉蘭》,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0.中國考古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5438+二月版。

11.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2.《中國國情報告》,專家學者卷,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

13.王社教、朱:“杜堯平陽傳說與中華文明起源”,《中國歷史地理理論叢刊》2000年第2期(共55輯)。

14.朱:“關於瑤族文化與研究的壹些初步意見”,《中國歷史地理理論叢刊》,2000年第2期(共55頁)。

15.李剛:《考古發現溯源晉陽文化》,晉陽學術期刊,第6期,2001。

16.金·:《談太原》,1997五月。

17.孫安邦:《晉陽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特征》,《晉陽學刊》第6期,2001。

18.金、康玉清:“晉陽古城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地位”,《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19.中國文化信息網海外版:《中國應試史有望推進千年》。

20.中國文化信息網海外版:“陶寺遺址”。

21.楊·:《幾起幾落談古今》,太原日報,1997,65438+二月。

22.謝、張偉:《晉陽古城考察》,文物,1962,4、5期。

23.梁誌宏:晉陽遺址,查詢春秋,晉陽書社。

24.“晉陽古城建立的確切年代”。

編者:本文作者指出太原有4470年建都史,杜堯不在山西臨汾,而在太原。作者謙虛地稱之為“壹家之言”。現將作者的“壹點看法”發表,供專家學者研究太原、山西歷史時參考。■

作者:王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