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養老,季羨林先生很有名。很多人聽說過林老先生的名聲,並不是因為他的“三不”養生法,而是因為季老先生壹生的成就。他是我國的國寶級大師,有著終身的功績。不過說到業余時間,季羨林先生自己晚年堅持的“三不”養生法也是值得學習的。
季羨林先生出生在山東省臨清市的壹個農村。他出生的時候家裏很窮,因為缺乏營養,很難長大。他父親沒有什麽特長,壹直靠在濟南打工的叔叔幫忙。然而,在他叔叔中獎後,季羨林的家庭發生了變化。中彩票後,我叔叔給了季羨林的父親壹些錢。沒想到,季羨林的父親,因為這筆錢自然浮動,拋棄了季羨林母子,留下壹紙離婚協議,獨自去濟南買了大房子。
那時候季羨林才三歲,母親沒文化。她不得不在農村工作來養活他。可惜季羨林的母親因為太累去世了,季羨林只好去找父親撫養。可惜季羨林的父親懶得工作,很快就遊手好閑,連治病的錢都沒有了。
季羨林的父親在11歲的時候去世了,他只好用彩票的錢去找他生意做得很成功的叔叔。投奔叔叔的季羨林過著安逸的生活。他的叔叔像對待自己的兒子壹樣對待他,並把他送到了壹所私立學校。他還遇到了壹位自學德語的老師。季羨林努力讀完高中,考上了當時的清華。可惜好景不長。幾年後,由於經驗不足,舅舅瀕臨破產。1935破產前,舅舅送季羨林出國留學。
留學後,舅舅這邊每況愈下,很快就破產了,身體也大不如前。姑姑每天打工給遠在外地的季羨林匯錢。在經濟情況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季羨林在國外努力學習,學會了幾門外語。最終,季羨林在1946回國擔任教授。回國後,季羨林備受推崇。1956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不幸的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季羨林被壹些心懷不軌的人殘酷迫害,不得不下鄉受審,埋沒了自己所有的才華。特殊時代過去後,季羨林證明了自己的清白,洗清了自己的恥辱,恢復了北大教授、北大副校長、中國外國文學協會副會長的職務。從此以後,季先生的人生經歷了風風雨雨,壹生致力於佛學研究和他所熱愛的事業,直到2009年7月因病去世。
季羨林先生雖然晚年生活不那麽坎坷,但身體又開始出問題了。因為前幾年所受的打擊和迫害,那段時間所受的傷無法得到及時治療,季先生的身體留下了病根。雖然後來醫生幫他調養,但為時已晚,他經常生病,總是感覺身體不適。
對於晚年的季老先生來說,這或許算得上是小災小痛,但縱觀季老先生的壹生,這個病對他來說算什麽呢?而且,紀老先生雖然晚年生活坎坷,飽受病痛折磨,但心態依然樂觀。即使在被迫害期間,他也從未對生活失去希望。
也許是生活太苦,季先生成了自己的太陽。在他的日記裏,人們很難不笑。他每天都能找到新的樂趣。他的生活多姿多彩,好像和普通人壹樣,又好像和普通人很不壹樣。也許正是因為季老先生的這種心態,他晚年發明的養生法延緩了他的病情,讓他活到98歲。
紀老先生晚年發明的養生法,俗稱“三無”養生法,非常簡單,壹般人都能做到。所謂三不:不運動,不挑食,不嘟囔。
所謂不運動,並不是說不做任何運動,而是指過度運動,比如不做劇烈運動。季老先生認為鍛煉大腦比鍛煉身體更重要。對他來說,敏捷是最重要的。大腦控制全身,只有大腦靈活,全身才能靈活。而如果大腦慢,全身也慢。
季羨林先生不是挑食,而是完全反對某些養生專家應該忌口某些食物的觀點。他認為年齡越大的人越需要均衡的營養。如果他們不吃某些食物,他們就不能均衡地攝取營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老人最難走的壹步,這也和季老先生樂觀的心態有關。他認為,老年人應該停止思考那些讓他們糾結的不愉快的事情。作為壹個合格的老年人,他們應該知道如何放下過去,展望未來。
其實除了這三不,季老先生還有兩樣好東西:好讀書,好養貓。這兩點其實很好理解。季老先生壹生從事文學創作,讀書對他來說必不可少。在他的故居,還可以發現他的書房堆滿了書。擅長養貓的紀老先生晚年缺少家人陪伴,老伴去世。因為他給妻子辦喪事,和兒子交了不好的朋友,女兒忙於自己的事業,很少去看望他。貓是嵇老先生唯壹的精神慰藉。
現在的老年人大多是孤獨的。孩子在外工作忙,很難有時間陪父母。如果老人願意養壹只寵物在身邊,就不會那麽孤獨了。紀老先生的養生法其實很適合大多數人。通過季老先生的養生之道,大致可以看出季老先生晚年是多麽的平和,也說明任何養生都離不開良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