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管理者和管理學家在反思西方傳統管理思想弊端的基礎上,從道家思想中尋求哲學智慧和新的思維方式,並將道家管理思想運用到現代組織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組織管理中,有兩種管理方法:硬管理和軟管理。硬管理強調組織運行過程中的嚴密性和穩定性,側重於組織管理制度層面;軟管理則以理性價值觀為主要內容,更強調組織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西方傳統管理思想大多是壹種剛性的管理方法,重制度輕人,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其弊端,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管理的需要。在現代管理中,只有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即塑造正確的人的理想、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才能解決組織管理中的其他具體問題。因此,柔性管理是壹種更加科學的管理方法,越來越受到組織的重視。道家管理思想很少談具體的管理制度,比較突出的是“無為”、“清靜”等軟管理,符合現代管理的趨勢。由此,中國道家的壹些基本理念,如“各就其位,依自然而行”,“無為而治”,“教無字”,“逆道而動”,“以義治國,用兵奇”等“軟管理”的管理方法,逐漸被世界上壹些著名的管理學家廣泛運用於企業管理中,這也是道家管理倫理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
道家對人性的分析和假設奠定了道家管理倫理的基本原則。道家思想認為,人的本性是“簡單”的,應該盡量保留。所以管理上不需要過多的人為幹預,而是要按照人性理性發展的規律來管理。這壹思想深刻地體現在道家管理倫理中的個人行為、領導行為和組織行為中。
本文主要研究道家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以及道家思想與企業的平衡發展。將從“無為思想”對現代企業的指導意義,即現代企業的無為、現代企業的建立、現代企業的長壽、企業的信仰、企業的管理、企業家的道德修養和運用等方面進行解讀。
關鍵詞:道家思想;企業管理;影響
第1章簡介
1.1的研究背景
隨著現代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管理學家越來越感到建立在科學管理基礎上的傳統西方管理思想有其不可克服的理論缺陷——忽視人的價值,缺乏對人的主體性的關註。道家管理倫理可以作為這壹弊病的有效補救措施,因為它非常重視“人”的價值,它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道家哲學雖然構建了壹個以自然之道為基本框架的形而上學體系,但它所謂的“道”實際上是壹個人化的自然之道,人性是自然之道問題的理論原點和邏輯歸宿。因此,人的問題始終是道家哲學的壹個內在主題,道家哲學對“人”的討論滲透著追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的人道主義精神。與儒家強調道德化和社會化不同,道家更註重個體價值和個體自由。從“道法自然”的角度看,道家崇尚人與社會的自然狀態,批判人的異化對人的限制,肯定人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具有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內涵。
許多管理者和管理學家在反思西方傳統管理思想弊端的基礎上,從道家思想中尋求哲學智慧和新的思維方式,並將道家管理思想運用到現代組織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組織管理中,有兩種管理方法:硬管理和軟管理。硬管理強調組織運行過程中的嚴密性和穩定性,側重於組織管理制度層面;軟管理則以理性價值觀為主要內容,更強調組織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西方傳統管理思想大多是壹種剛性的管理方法,重制度輕人,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其弊端,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管理的需要。在現代管理中,只有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即塑造正確的人的理想、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才能解決組織管理中的其他具體問題。因此,柔性管理是壹種更加科學的管理方法,越來越受到組織的重視。道家管理思想很少談具體的管理制度,比較突出的是“無為”、“清靜”等軟管理,符合現代管理的趨勢。由此,中國道家的壹些基本理念,如“各就其位,依自然而行”,“無為而治”,“教無字”,“逆道而動”,“以義治國,用兵奇”等“軟管理”的管理方法,逐漸被世界上壹些著名的管理學家廣泛運用於企業管理中,這也是道家管理倫理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
既然管理本質上是對人的管理,那麽對人性的理解就應該是管理認知和管理實踐的基本前提。人類管理實踐的發展表明,人性假設是哲學和文化觀念中每壹個管理者、每壹種管理模式的最高指導思想和理論前提。基於對人性假設的不同理解,管理科學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方法。道家管理倫理之所以具有很高的現代價值和意義,能夠滿足現代組織管理的需要,主要是因為其人性假設建立在人道主義基礎上,自始至終充滿對世界的關懷,完全以“人”為中心,完全迎合了現代管理人性假設的發展需要。
1.2的研究意義
建立在“經濟人”人性假設基礎上的科學管理認為,人是完全受經濟利益驅動的,是自利的,因此在對人的管理中必須采用嚴格而剛性的管理制度。這種思想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占據了主導地位,甚至在今天許多企業和組織都奉行這種思想。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和人本管理思想的普及,人們發現這種思想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如今,人們越來越註重人性的提升,關註生活質量,崇尚人格的完善,追求個人在組織和社會中更大的自由,向往“返樸歸真”的境界。“經濟人”的人性假設顯然與這壹趨勢背道而馳。道家關於人性“簡單”的假設更符合現代人性的發展趨勢。道家人性論的基本特征是不以“善惡”論人性,這與其他哲學流派過分強調人性的社會價值的傾向不同。這種人性假設具有追求自然樸素、天道自由、批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倫理規範的特點和精神。道家更註重生命的自我滿足和自我適應,註重個體生命的自由和“生命感覺”的滿足。道家的人性假設可以很好地應用於現代人本管理,因為其追求完美人性的精神與現代人本管理的目標是壹致的。
現代人本管理理論認為,任何管理活動都來源於管理行為主體,是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硬管理對各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結果。所以,管理從根本上說是對人的管理,管理的本質是如何待人接物。從這個角度看,管理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具有道德價值和倫理性質,因為如何待人接物本質上是壹個倫理問題,壹個善惡問題。管理之韻的道德價值也是管理本身值得珍惜的內在價值。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讓人“成為壹個人,尊重他人作為人”。管理必須以人為本,為人的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物質文化條件,自覺把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目標。道家的人性假設總是充滿著對人的終極關懷,這正是現代人本管理所要追求的。因此,將道家的人性假設應用於現代管理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二章現代企業的不作為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尤其是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同時,文化也可以理解為同壹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和人們運用文字和壹般知識的能力的綜合。
因為文化因人而生,因人而進,因不同民族的認識和習慣而異,它從深層次、精神和意識上反映了人類(因民族而異)乃至個體的差異,從而表現出氣質和風格。企業是基於明確的發展目標,將現有資源(包括人力)與整體利益相結合的個體企業組織。既然企業是壹個人群組織,那它就是壹個把既定的發展目標和個體的人統壹起來的組織。企業的人文群體自然要有壹定的“氣質”和“格調”。這種氣質和風格相對於個人而言,經歷了碰撞、激蕩、磨合、調優,代表了集體的人格。它不以個人意識為主導,而是需要用個人的言行和意識來傳達和表達這種集體和組織的個性和風格,這就形成了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以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為核心,以企業的生產活動、經營活動、組織形式、規章制度、物質環境、企業行為和企業形象為載體,以企業創造的商品經濟文化、市場競爭文化、市場觀點和競爭觀點以及參與市場競爭的行為、策略和藝術為內容的文化。
對於企業文化的內涵,美國學者艾倫·肯尼迪(allen Kennedy)和泰倫斯·迪爾(Terrence Deere)認為它包括五個方面: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禮儀和慶典、文化網絡。其中,企業環境是塑造企業文化必須具備的主客觀條件,起著制約和決定作用;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全體員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是領導和員工評判事物的標準。英雄、禮儀慶典、文化網絡,都屬於企業文化塑造過程中的藝術範疇。從這些方面來看,企業文化有五大功能,即導向、約束、凝聚、整合和輻射。
企業文化不是壹般意義上的文化。實踐證明,企業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需要文化的參與和融合,體現在企業文化中。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壹種有效而稀缺的資源,在企業形成時就對企業起著管理作用。它最初只是從屬於企業管理,隨著企業管理而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企業文化才成為許多學者討論的熱點和課題,成為壹門科學。20世紀90年代,企業文化在西方迅速發展。從企業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來看,壹般認為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取向。
企業管理就是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使系統的效率最大化,即在擴大業務和利潤空間的同時,從系統的各個方面考慮如何使成本最小化,同時保證質量。
縱觀世界現狀,企業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所以企業管理本身不僅僅是壹門科學,更是壹種文化,壹種有自己價值觀、信仰、工具、語言的文化。企業管理的應用涉及到世界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農業、商業等企業。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管理的軟件管理,對企業管理的發展至關重要。
企業要在市場經濟中生存,必須考慮企業的運動,對企業興衰和經濟運動規律的研究,可以用道家思想來解讀和研究,得出準確的結論。因此,道家文化中的壹些思想對企業文化的建設和管理有壹定的借鑒作用。但是,道家的壹些思想對企業管理也有負面影響。
2.1“無為”思想與現代社會的關系
“無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無為”思想是道家的精髓,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是道家為我們做人、過日子、辦企業,乃至治國、興國、治天下提供的壹個基本原則。真正理解了“無為”的思想,就抓住了道家思想的要義。
“無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道家的“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是支配世間萬物的根本規律,體現了矛盾的統壹——“道常無為”和強調事物的因果關系——“必先有所為而後無為”老子的“無為”不是不為,不是不為,而是指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情況,尊重自然規律。有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麽都不做,消極等待,聽天由命。這實在是對老子本意的誤解。老子說:“無為而治”,意思是:“不為而不為。”在這裏,“無為”是壹種立足於世間的態度和方法,“無為”是指什麽都不做的效果。其實經濟環境的創造才是最“有所為”的。道家把“無為”思想運用到社會和企業的管理中只是壹種手段,要求領導者的行為要符合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根據規律制定相應的法律和制度,不輕易改變;在這樣的法律和制度下,人們可以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實現“無為”,而“無為”才是道家真正的目標。
幾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人生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為”的思想教導人們要順應自然和社會的規律,以無私、淡泊的心態對待世間萬物,因為其中蘊含著高尚正直的精神、積極的耐心和毅力,保持著寬容和諧的人生態度。不帶個人偏見,要看待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想辦法適應和融入自然和社會。
但在現代社會,老子的“無為”仍然有壹定影響,其價值本身毋庸置疑。我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著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和對社會的有益啟示。因此,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有存在的價值,而且需要發揚光大。
道家認為:壹個統治者首先要有壹種愛他人、利他人、謀社會福利的崇高心境;其次,他要以自己模範的道德行為為榜樣,以身作則。如果他不走正道,整個社會風氣也會敗壞。所以治國首先要修身,無為而治,這是做好政治的根本。只有修己,管家,管村,管鄰裏,才談得上治國。而這種思想仍然可以應用到今天的企業管理中。
這樣,無為的管理實際上就構成了這樣壹個封閉的圈子:從無為到有為再到無為。其中,無為而治的出發點是用人,正所謂“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用人就是組織隊伍,人不僅僅是具體工作的執行者,還要做好用人工作,就是要把工作措施落實到每個人的頭上,也就是“妳不是善將,善將。”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自身工作素質的影響無處不在,可以防患於未然,極大地發揚優勢,也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最後,管理者通過考核進行控制,強化權利和糾正偏差,並檢查最初的計劃和操作過程,從而開始新的循環。
現在的市場經濟強調競爭,有人會質疑。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怎麽能強調“無為”呢?但是,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其實被理解為競爭。因為競爭過於極端,會讓人覺得為了達到目的會不擇手段,而這樣的競爭只是滿足了壹小部分人的利益,對社會毫無益處。市場競爭不是競爭,而是可以營造壹個良好的氛圍,讓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讓它更加繁榮。而“無為”正適合於此。
2.2“無為”思想對現代企業的指導意義
雖然老子“無為”思想的應用已有很長時間,但對現代企業管理仍有其借鑒和指導意義。
對於企業來說,只有什麽都不做,才能讓企業安靜下來。俗話說“清靜能開出真花真果”。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商界的清靜主義有更大的利益可談。大自然的清靜主義表現在:萬物各得其所,互不競爭。同樣,如果整個企業界的所有企業,無論大小,不同類別的企業,都不知道標準是什麽,都對此感到不安,都處於壹種無休止的“魯莽”之中,結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從社會管理的角度來看,確實應該有壹套靈敏可靠的“宏觀調控”機制來使用。這種機制的功能是“調節”企業行為,其“調節”目標應該是保持企業“安靜”和“不作為”。
為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而不為,才是真正的無為。企業真正的不作為,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讓企業的行為回歸正途。換句話說,企業應該有“該做的事”和“不該做的事”,而這壹切的基礎都來自於社會和公共利益。任何有損公共利益的事情,哪怕是自己能做的(而且有利可圖),也不能做或者做得不恰當。
無為,說到底其實就是奉獻,不追求別的。所以我們說“無為”的結果恰恰是“有所為”(奉獻)。老子說:“天道有益無害;聖人之道,就是為之奮鬥。“我們說:企業之道是給予而非占有。這就是“真無為”。
其實經濟環境的創造才是最“有所為”的。道家把“無為”思想運用到社會和企業的管理中只是壹種手段,要求領導者的行為要符合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根據規律制定相應的法律和制度,不輕易改變;在這樣的法律和制度下,人們可以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實現“無為”,而“無為”才是道家真正的目標。
這樣,無為的管理實際上就構成了這樣壹個封閉的圈子:從無為到有為再到無為。其中,無為而治的出發點是用人,正所謂“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用人就是組織隊伍,人不僅僅是具體工作的執行者,還要做好用人工作,就是要把工作措施落實到每個人的頭上,也就是“妳不是善將,善將。”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自身工作素質的影響無處不在,可以防患於未然,極大地發揮優勢,也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最後,管理者通過考核進行控制,強化權利和糾正偏差,並檢查最初的計劃和操作過程,從而開始新的循環。
第三章道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3.1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有益影響
3.1.1利他主義:水利萬物流動,企業代表所有人的利益。
“善如水,水為萬物之善而不爭,為萬物之惡,故有點道”是道德經中的壹個片段。從這個片段開始,我們來探討壹下“企業管理之道”。
水的好處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壹切。水對壹切都有好處。萬物得益於水。所以,壹切都離不開水,壹切都需要水,壹切都離不開水。水的“萬物受益”與“利他”的這種關系,可以為我們現代企業提供借鑒。換句話說,如果企業對公眾和社會有壹定的好處,公眾和社會自然離不開企業,那麽互惠互利就是企業發展的最根本途徑。相反,如果我們的企業沒有水的質量,我們所做的事情對人類和社會沒有“有益”的作用,那麽我們就沒有立足之地,也沒有生意可以建立。因為人們不需要我們,也不關心我們。
壹句話,水之道是:水利無窮;企業之道是:企業造福於民,長久不衰。
3.1.2不爭:站著不爭,站著不爭,成功。
除了“利他”這壹企業生涯的根本點外,“不爭”是企業生涯的重要參照點,“不爭”的實質內容也可以說還在“企業生涯之道”中。
所謂“立而不爭,立而不爭,成也”,不過是水的另壹種美好品質。老子曾說“水好萬物而不爭”。這個“爭”是指水利滋養萬物,不從萬物中爭取任何利益。我理解它的本質可以稱之為“無私”,沒有私利。第二個指的是“不與世爭”,不僅是在被自己滋潤過的事物上,也是在面對世間萬物上。我明白,這是“無欲無求”,世界上什麽都沒有。然而這種品質雖然壹直被人稱道,卻不適合當今的市場經濟。雖然這個事實很無奈,但我覺得並不悲觀。我們可以從另壹個方面來看這個理論,作為壹個輔助點來介紹。正如“壹個職業應該站在非競爭領域”。
為什麽這麽說?讓我們看看那些充滿競爭的領域。壹般來說,競爭至少應該發生在兩個競爭者之間,因為少於兩個就沒有競爭,沒有對手,沒有競爭。現代商業競爭,表現的趨勢是多方競爭,多頭競爭。這是壹個比“二”競爭激烈得多的局面。這是競爭的本質特征之壹。競爭的另壹個本質特征是,鬥爭必須在同壹個領域,或者說所有的競爭者都要為同壹件事而鬥爭,否則就沒有鬥爭,也就沒有競爭可言。如果把這兩個特點放到企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具體領域,我們會發現,如果選擇壹個有競爭力的地方創業,就違背了上面提到的兩個根本點,也違背了我們創業的方式。
現在,很多人眼中錯過“壹帆風順”的企業,大多都蘊含著“站在風口”的玄機。同時,他們也印證了老子《道德經》中的另壹句話:“夫才不爭,故無特殊。”
3.1.3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就是“道自然”,可以理解為“道自然”。其原則是老子從萬物中總結出的體現道的精神。它是人們行為的基礎,是人們應該遵循的養生原則,體現了老子對客觀世界的獨特認識。“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警示人們做事的道理,要求人們在養生活動中順其自然,也就是說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觀規律。所以我覺得應該效仿大道,順應萬物的自然屬性。萬物只有順應自然,才能自由發展,發揮自身特色,達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人性是與自然緊密相連的,人的內在驅動能量類似於“水”的特性,可以依附於壹切,無處不在,無處不在。在企業管理中,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領導可以引導他,讓他充分流動,符合他的天性。通過領導的正確引導和根據不同員工的特點進行分工合作,可以激發每壹位員工對企業的熱愛,發揮他們的特長,使企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接下來是3.1.4。
第三水質低劣,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而這種適度的水質,在這裏討論的企業“創業之道”中依然被引用。適度的水質可以作為我們企業的第二個參考點。這個參考點,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對上壹個參考點(即“立足”)的補充和輔助。
前面我們講過“不爭”,“不爭”的領域在於“大家都討厭的”,這恰恰是水謙謙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適度的水質還是可以作為我們企業的重要參考。而卑微的水質,對我們事業的啟示,就是要願意在人們不願意開始的地方開始事業,要願意在人們不關心的卑微的地方開始事業,要願意專註於低處,專註於“眾人之惡”。只有這樣,才容易找到利民之道,才不會迷失在競爭眼花繚亂、心煩意亂的“高處”,才有利於履行企業的天職,為人民服務。有了成績,我們不驕傲,不邀功,不自滿,不炫耀,時刻反思自己還有什麽,有什麽不足,有什麽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地方,然後改正,時刻反思自己,自責,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大有裨益;反之,爬得高了,就會形成頭小腳小,底子薄,雲裏霧裏。不知道為什麽,壹旦墮落,就會被毀滅,把自己帶向毀滅;接下來是遇到挫折。摔倒後可以站起來,不傷筋骨。
3.1.5隱忍、遷就、懂得迂回無損:壹條坦途。
在水質上,“忍、容、知迂回、無損”很有參考價值。水靠本質找到自己的位置,水的向下流動是水在任何環境下決定自己方向的根本依據。只要這種本性不變,無論水放在哪裏,都不會迷失方向。企業也應該如此。它必須有壹個不可改變的東西,壹個不可改變的根本選擇,才能真正像水壹樣,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永遠不迷失方向。不變的方向是服務社會,造福人類。這樣的企業只有為社會做貢獻,不居功,不自大,不自誇,永遠謙虛謹慎,地位低下,才能發展。
3.1.6流水不腐,本性不變。
不斷尋找新的職業點,不斷更新服務社會的方式,不斷尋找“造福人類”的新途徑、新方式,像水壹樣,在從容不迫的“無為”中始終保持流動的生命力才能長久立足,否則就會被淘汰。
但是,變化歸變化,有壹點是壹定不能放棄的,那就是始終堅持企業本身“造福人類,服務社會”的本質。就像水不能放棄“水往低處流”的本性壹樣。企業以“不變”的本性對應“不變”的主客觀條件,才能壹路順暢和諧,不偏離“道”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