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結束的時候,我想在這裏用清晰的空間記錄下老法師的施舍。
中國人常說“舍得”,社會上很多人都會用,但我不知道這個名詞從何而來。其實“願”這個詞來源於佛經,是壹個佛教術語。
佛陀在經上告訴我們,放棄財富,就會得到財富;放棄佛法,就得聰明睿智;妳無所畏懼,妳要健康長壽。妳放棄了什麽,妳就得到了什麽。
所以,要想發財,就得天天賺錢。每天修錢布施,壹定發財。佛祖不說謊!
能放棄就壹定會得到,但要知道得到之後還是要放棄。因為妳能放棄妳得到的,它就成了功德;放棄了又得到了,就在那裏享受吧。那是福氣,不是功德。
妳付出的就是妳得到的!妳付出更多,妳得到更多;妳付出的少,得到的也少;如果妳拒絕放棄,妳將壹無所獲。所以如果妳想致富,怎麽才能不放棄呢?
至於妳的財富,或者妳做生意,或者妳工作,或者妳在某個行業賺錢,那些都是緣分,不是事業。
因為,那是妳前世放棄的財富,是妳今生的財富。妳的生活中有錢。不管妳在什麽行業,妳都會發財。行業就是緣分,緣分是有原因的,結果就是現在,所以事情又回來了。
我們壹定要清楚,別人這麽做發了財,我們也跟他壹樣做,我們也不會發大財。他發財了,我們賠錢。原因是什麽?我們生活中沒有錢。同樣的命運,不同的原因,結果不壹樣!造富布施是因,得富是果。因此,如果妳想變得富有,妳必須每天建立財富和給予。
付出壹定是明智的。
“布施”有三種:經濟布施、法律布施、無畏布施。
佛陀在經書中告訴我們的因緣,“布施”就是因緣。
妳修財施舍,妳得財的賞賜;妳修持佛法,布施布施,妳會得到智慧、慧果;如果妳練習無畏布施,妳會得到健康長壽的生活。
我們應該培養這三種布施。不培育事業,哪裏來的回報?
別看今天很多人發了財。就算發了橫財,也是上輩子發的。如果之前的生活沒有被修復,有多少人不會發橫財。
發了財的人,按照佛教的說法,上輩子賺了錢,他得到了這筆財富。絕對不是說他有什麽本事,能賺錢。
“壹飲壹啄,未定前生”,前世有因,今生有果。這個人聰明睿智。他上輩子修法布施。那個人活得健康長壽,他實踐無畏的布施。
有些人擁有財富。他是壹個大企業家,也是壹家大公司的董事長。他小學都沒畢業,下屬都是醫生。那些醫生為他工作,並擔任他的秘書。
那些醫生上輩子修行法度布施,不修行金錢布施;他是個修錢布施的老板,但他不修法布施,所以結果不壹樣。
我們看到壹些窮人健康長壽。他們既沒有智慧也沒有錢。他上輩子踐行的是無畏布施。所以妳要了解這個因緣,妳就會知道現在的因緣。
我們要修,妳要明白這個因果,我們三個都要修,我們有錢,聰明,長壽,健康。這很好!這個加持是完整的,需要大家來修。
實事求是地說,每個人都能做到,每個人都能做到滿意。
我不壹定非要說我賺錢付出,但我只有有錢才能付出。如果我沒有錢,我就不能給。妳錯了!
他壹個月掙壹萬塊,壹個月能給幾千塊。沒關系。
我壹個月只賺100塊錢,我給我的100塊錢我給50塊,占我壹個月的壹半。
他要付出,賺壹萬的也得付出五千才能和我持平,不然他還不如我呢!
他每月給1000,我每月給50。我的優點比他的大。為什麽?我是壹半,他是十分之壹。以後我比他強,他不如我。
在佛教中,功德的修煉講的是心的清凈和真誠,講的是妳力量的百分比,而不是妳和別人競爭的多少。
佛教修行是平等的,機會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修行。所以說白了,上帝對待別人是非常公平的。
財主上輩子有福氣,多方面有福氣,所以這輩子有錢。
但做有錢人就是小氣,要他做好事占他的百分比比例很小,所以下輩子就沒有好消息了,就變窮了。
相反,窮人很苦,他們去了寺廟,身上只有幾塊錢可以捐。他把它都拿出來了,他在未來變得富有。
窮人來了就變富了,富人來了就變窮了,窮人和富人總是轉來轉去。這是公平的。不是說窮人永遠是窮人,富人永遠是富人。沒道理啊!
仔細看,窮人對別人是尊重的,真誠的。捐錢的時候沒人看,捐壹點錢也沒人看得起他,但是他的功德就是德行,德行的結果不可思議!
有錢人來捐錢,趾高氣揚,盯著天花板,目中無人。當我來到道場的時候,壹半的茶事、侍者和祝福已經被移走了。
人要被招待,要被恭敬地伺候,壹半的福報都被拿走了。更何況他捐了百分之幾,不成比例。當然,下輩子他會變窮。
仔細想想,妳就會明白。窮人在那裏捐錢,沒有人看得起他,也不會尊重他。他的祝福將永遠保持。
所以,不要看不起窮人,這壹點很重要!不用恭維壹個有錢人,不用。
學佛之後,我們知道如何布施。但是,付出壹定要有智慧,就是不要被騙。現在假佛假菩薩很多,很多!這是魔鬼波旬。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這本經上寫著,魔王波旬看到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把人壹個個帶出三界,非常傷心。
妖王請佛入涅槃:“釋迦牟尼佛,妳講了四十九年了,夠了,別說了,妳可以走了!””佛祖大發慈悲,答應了他。妳在大涅槃經裏看到這個故事。
魔鬼說:“以後我要滅了妳的佛門。”
佛說:“我的法是真法,誰也滅不了。”
魔鬼說:“在妳佛法的末世,我派我所有的魔孫剃度出家受戒,披袈裟,天天傳經。”
天天說經書都是魔法,經書的意思都是錯的。這是魔法。所以《楞嚴經》上說“佛法終了,惡師說如恒河沙”。
釋迦牟尼佛聽完魔王的話,壹聲不吭的哭了。這就是滲入佛教,占領佛教道場,趕走真正想修行的弟子的魔術。這是為了讓妳變得聰明!
所以我傳道四十八年,從來沒有勸過任何人建道場。因為道場壹旦建立,用不了多久就會被鬼子占領。
我該如何建議人們培養幸福感?勸人封經,放生,濟貧。為什麽?這個惡魔沒辦法。惡魔根本幫不了妳。
我印了那麽多經典,魔鬼都能拿走。他讀書種好根也有可取之處!
但如果妳想做別的,這個慈善機構可能就有罪了。為什麽?妳幫助了魔鬼。
如果魔鬼沒有錢,那麽多人贊美他,他怎麽會有那麽大的力量?
妳每天都給他寄錢。他有更多的錢和財富。每天給他跑龍套。還有很多,他忙的時候,影響力會很大。
他以後會下地獄,妳們都得跟他走。如果他沒有權力,他就不能建立罪惡的事業。
學佛不容易,真的很難!在《阿彌陀佛經》中,每壹個條件都應該足以成就“善根善緣”。
所以,金錢、法律、無畏布施都要懂得修行。我們印這個經,這個經告訴妳三種布施就夠了。
我們拿錢印經,是給錢;經典本身就是佛法,是壹種布施的方法;壹個人拿到佛經,看到就開心,煩惱就沒了。他按照方法修行,無所畏懼地給予。所以印經的功德是三種布施,都在其中。這很好!
放手就是無畏的付出。對病人和痛苦的救濟不僅是壹種金融慈善,也是壹種無畏的慈善。我們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別人,說服別人說南無阿彌陀佛,屬於布施法。勸人的方法很多,勸人念佛也是很有技巧的。
總之,付出壹定是明智的。沒有智慧,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這樣的事情我們在歷史上見過很多,在現實環境中也見過很多!
無畏的給予
世間眾生皆有恐怖,生老病死都是恐怖,天災人禍都是恐怖,生命的迫害都是恐怖,精神和情感的焦慮都是恐怖,可怕的事情太多了!
我們可以保護和幫助那些恐懼和不安的人。這叫“無畏付出”。他很安心,他不害怕,他把所有的煩惱和悲傷都拋在腦後。這些都叫“無畏的付出”。
“無畏給予”的範圍很廣。綜上所述,我們保護眾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讓他們能有心安。這就是“無畏的付出”。
相反,如果我們故意擾亂壹切眾生的情緒,驚嚇他們,使他們不安,這樣的行為是違背道和自性的,我們會得到老病,殘疾和五缺陷的結果。
即使不能無所畏懼的付出,也不能威脅到別人,讓別人感到不安。這件事決定不做了!這因緣來得太快,不要等來世,這世報太可怕了!做的時候沒感覺,結果來了就後悔了!
(博主看雪客註:這就是壹些算命先生在這個世界上得到慘報的原因。)
持戒忍辱屬於“無畏布施”,(放生)不殺生素食才是最超凡的“無畏布施”!不殺生,不吃眾生的肉,不與眾生抱恩仇報,自然就少了障礙,就能健康長壽。有果必有因;秀英,妳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我經常跟同修說,印經布施足夠同時三種布施。印經書要錢,是給錢;經典是佛法,是布施佛法;人讀了之後,會破謎開悟,遠離壹切,把恐怖翻個底朝天。這是無畏的付出。壹種慈善包括三種慈善,稱為“完全慈善的功德”。這個道理壹定要懂!
妳實踐“無畏的給予”,決定健康長壽。妳必須修善因,妳會得到善果!有因必有果。如果沒有原因,結果從何而來?因果報應,這是真的,這是我們應該記住的!-準備好並記錄在案。
我們佩戴護身符是為了守護安吉香的幸福,但真假在妳自己心裏,不在佛或其他護身符裏。看到觀世音菩薩,就會想到大施無條件聽,以救苦救難,慈悲為懷,學習壹切惡行。我們要像大士壹樣慈悲,我們真的會有福氣。不知道佛菩薩的教導,只求這個飾品,是迷信不靠譜的。大德和尚說,如果眾生都想要這樣的安逸,那麽佛祖慈悲為懷,請大家戴個護身符就行了,何必非要講經呢?沒有這個道理。理解才會真正受益。
另壹個意圖很好。戴上這個可以給很多人佛的種子。俗話說“壹歷長出壹顆佛種是好事”。他看到佛像的時候,心裏就有了壹個佛的想法。阿拉耶在裏面種了壹顆佛種,這是壹件好事。佩戴佛像和念珠是壹樣的。如果妳走到外面,手裏拿著壹串念珠,人們會看出這是壹個佛教徒。戴念珠和佛珠是人類的善根。
君子愛財有道。留好錢是合理合法的,但可以越積越多。不合理,不合理,不合法就是劣幣,劣幣伴隨災難。和佩戴觀音大師是壹樣的,但並不矛盾。它是壹個提醒我們如何避免好運和幸福的自然法則的工具。
如果未來的命運是好的,但做了壞事,幸福很快就會失去。世界上有三件事最傷好消息。第壹,不孝父母。第二種是殺戮。第三是淫亂。如果我們再接再厲,更加勤奮地積德,孝敬祖先,保護子孫,就能不斷地積善加持。
我創造我的生活,我要求我自己的幸福。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天佑。風水和命運都不是壹定的,但都是可以改變的。《離範四紀》作者向範先生講述了他在明朝成功改變命運的過程。原名荀子文,造福大眾,今改名。15歲時,作者53歲被決定死亡,直到33歲無子女。後來知命自己決定延長壽命21年,還有孝順的後代。“凡福田,不離心;從內心看,沒有感覺。而於景毅《遇見竈神》的作者景毅先生也成功改變了命運。古往今來,很多因果故事都是順自然之道為善,逆自然之道為惡。神有善生之德,自然之道是公平、慈悲、寬容、謙卑,利人之才是利己。《太上感應》約1200字的因果經典,把天理天理的禍福說得非常清楚。
在研究的最後,老法師龔魯青表明了開光供奉佛菩薩的意思,希望對仁者提問有所幫助
昨天我們幫雷居石搭了個佛堂,就在他們家客廳。我們掛了佛像來供養西方三聖。在老百姓的觀念裏,佛寺無論大小,都要舉行開光佛像的儀式。這壹傳統由來已久。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開光的意義。佛開了就有效果,不開就沒效果,這是迷信,也是完全不知道實際事物的說法。佛教徒所說的開光,其實就是我們壹般所說的開光。有新的建築和新的設施。我們開業的時候,壹定會接待社會上所有的人,舉行開業典禮。在開幕式中,最重要的是告訴公眾我們為什麽要有這個設施,這個設施對社會和每個人有什麽好處。佛教徒還會在拜祭佛像或新建築竣工時舉行儀式。這個儀式在佛教徒那裏叫做開光。
‘開光’這個詞有很好的含義。意思是把這些建築,這些佛菩薩形象化,把我們普通人的自性之光發揚光大。絕對不行,找個和尚把佛像點著,他就康復了。和尚還是普通人。他沒有成菩薩,也沒有成佛。如果壹個普通人點亮了佛像和菩薩像,那個佛菩薩也會變成普通人。如果真的有用,沒用就沒用了。妳想想,妳為什麽要拜那個佛菩薩?為什麽不拜我為法師?如果我點燃他,他會沒事的。如果我不點亮他,他就無效了。我比他聰明。妳再拜佛菩薩,不就叫顛倒了嗎?世界上人們的錯誤觀念太離譜,錯誤太多。所以,開館儀式就是啟動儀式,告訴公眾我們為什麽要有這個建築,為什麽要塑造佛像,佛像代表什麽意義,我們用什麽樣的心態去崇拜他,讓這些導演清晰明了;知道各種設施是佛陀教育中的壹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佛陀教育的智慧是把教學和藝術結合起來,這是很多人壹直到現代都在想的,但是現在還沒有辦法做到。佛教在幾千年前就徹底實行了,這是最完美的教導。
佛陀和菩薩的雕像從來不是按照我們的形象制作的,那將是壹個錯誤。有壹部經叫《佛像丈量經》。佛菩薩的像要按照這個經上說的去做,三十二相八十種善佛才能清晰的展現出來。愛人是壹種結果。結果從何而來?它來自尹秀。妳壹看到戀人,就應該想到,我們自己要做戀人,就要修因緣,才會有好的結果。這個意義是多麽深刻和奇妙啊!如今,這座小小的佛寺供養著西方三聖,但妳可以看到掛在這裏的佛像。這三位是阿彌陀佛。我們沒見過觀音菩薩,也沒見過菩薩,但我們崇拜的是西方三聖。為什麽?《無量壽經》裏說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外貌、體型壹模壹樣,和阿彌陀佛壹模壹樣。這壹點在佛經裏說得很清楚,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裏也說得很清楚。所以這種拜的自然是阿彌陀佛,兩邊當然是觀音和史鷙。我們的崇拜是建立在經典之上的,而不是我們別出心裁,刻意與眾不同。不,我們有經典作為基礎。通過佛像激發我們自己的智慧和光明,這叫開光。所以是佛菩薩的形象,開啟了我們自己的光明;並不是說我們有能力駕馭他。我們沒有開車的能力。
‘阿彌陀佛’這個名字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量感’;也就是說,我們在三皈依的介紹裏說的是‘感而不迷’,我們可以感而不迷壹切世間法,壹切世間法。這是阿彌陀佛,從名字的意思壹直說。有意識但不著迷的形象在經典中有詳細描述。我們推出《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阿彌陀佛有意識但不著迷的形象。當我們看到阿彌陀佛的形象時,我們應該想到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功德和智慧,我們應該全心全意地向他學習。所以當妳看到這個雕像,聽到這個名字,妳就會想到《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經》、《觀世音菩薩經》裏面提到的所有理論、原理、學習方法。學習的方法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為人處事的方法。我們要按照佛教的標準向佛學習,糾正我們錯誤的觀念和做法。我們必須完全像阿彌陀佛。這叫學佛。我沒有看到阿彌陀佛,他是他,我是我,他與我無關,所以是錯的,完全錯了。佛的左邊是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是壹個樂於助人,樂於助人的人。當他看到眾生的苦難時,他立即伸出援助之手。所以我們贊觀音菩薩‘千手千眼’。壹千只手和壹千只眼睛是壹個比喻。它並不真的有壹千只手和壹千只眼睛。如果妳真的有壹千只手,妳什麽也做不了。看多麻煩!所以這是壹個比喻,就像我們經常佩服聰明人的‘手無所不能’,就是這個意思。所謂以眼還眼,以手還手,只要他看到了,他的援手馬上就到了,取這個意思。
觀音菩薩也有三經。如果按順序說,第壹個是在《華嚴經》裏,好孩子拜訪觀音菩薩,五十三回第七轉,觀音菩薩代表第七轉,好孩子向他求教,觀音菩薩教他。有他自己的修行方法,有測量眾生的方法,很圓滿。第二部,在《楞嚴經》中,《楞嚴經》有十卷,在第六卷中,觀世音菩薩根的章節是童淵;在這部經中,觀音菩薩主要給我們講解了他是如何修持該果的,值得我們學習。他說的原則,無論我們研究哪種方法都可以用。第三部佛經是在北京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是流傳最廣的,壹般人都知道。但在《楞嚴經》和《華嚴經》中,很少有人知道這兩部書。《普門品》裏說的是觀音菩薩如何幫助所有受苦的人。也就是說,觀音菩薩教育眾生、幫助眾生的原理、方法、效果都記載在這壹部分,我們稱之為觀音三經。觀音的三經都是依附於大藏經的,不是獨立的。當我們讀到這句話時,壹定會想到這三部古書中提到的理論、方法和境界。
佛菩薩的形象提醒我們,如果不熟悉儒家經典,妳看到佛菩薩的形象就想不起來。那有什麽好處?所以,當我們聽到佛菩薩的名字,看到他們的形象,我們就想到佛菩薩是如何教導我們的,記住佛菩薩的教導,並跟隨他們。這是佛菩薩開啟自己本性的光。阿彌陀佛激勵我們無限地去感受,去感受但不被迷住;觀音菩薩激勵我們慈悲為懷。同情是好的,但我們應該有理由。沒有理智,就是感情上的悲憫,不僅不好,而且有害。佛家常說‘慈悲為根本,方便為門’,但還有壹種說法是‘慈悲有害,方便弄臟’,與前壹種正好矛盾。這是怎麽發生的?如果慈悲心是感性的,就容易造成災難;如果方便是感性的,它就會墮落。所以慈悲方便必須建立在高度智慧的基礎上,絕對不是情緒化的。菩薩代表智慧,只有智慧才是最大的力量,所以是‘大勢’;這是表明他擁有最大力量的名字,而這最大的力量就是高度完整的智慧。
菩薩的經典不是獨立的,而是依附於《楞嚴經》的。這壹章經文不長,只有244個字,比《般若心經》短,有260個字,它有244個字。我們不要小看經文這麽短,它的意義是無窮的,深遠的。此章經文,民國初年,由尹光大師繼凈土四經之後收錄,成為凈土五經。景宗的經典理論可以說是非常令人滿意的,現在我們以“五經壹論”為基礎。《大勢至菩薩》壹章,可以說是凈土宗的《心經》,比《般若心經》更深刻、更廣。我們知道《般若心經》是六百卷般若經的核心和精華。“大勢至童淵篇”這244個字我說了很多遍,才真正體會到,它不僅是凈土心經,也是釋迦牟尼佛49年講經300多講的核心。它不僅是佛陀教育的中心,也是十國三世所有佛陀的核心,他們說沒有限制。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少之又少,大家都忽略了,沒有關註。
我早年在李炳南老居士協會跟他學習儒家經典,主要是《楞嚴經》。小時候記得《楞嚴經》至少要講七遍,但還是忽略了這壹章,沒有看到它的重要性。後來尹光大師研究凈土,看了凈土五經之後,特意提出了這部經和《楞嚴經》裏的這部經,放在凈土五經裏。他的舉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回頭看《楞嚴經》,但這壹章不壹樣,真的很出彩。開悟自性之光,看到這壹章的意義,如此不凡。可以說,在整個楞嚴經中,最閃亮的就是這段話,不是在觀音耳章之下,而是在觀音耳章之上。文殊菩薩選擇了童淵,為什麽單單選擇了觀音菩薩的耳根,卻沒有提到菩薩的大勢?那是因為文殊菩薩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我們的耳朵最有益;換句話說,他遵循了習俗,而不是真理,但他沒有忘記真理。我們可以看到,觀音和史鷙是按照特殊的順序排列的,這表明它們不同於壹般的方法。不註意不會發現,但是註意了就會發現。可見文殊菩薩有所暗示,雖然沒有明說,而且是非常明顯的暗示。我們粗心,所以不能偏心。
我們今天聽到佛菩薩的名字和形象,就應該想到佛菩薩教導的壹些道理和原則,以及為人處世、為人處事的方法。如果按照這種方法學習,以後怎麽贏得獎勵?出名是明明白白的。他不是每天都在開我們自己的燈嗎?我們凡夫俗子怎麽會有能力給佛菩薩發光?道場有很多信眾參加這些儀式,是戲曲表演,是表演給大眾看的。但在表演的每壹個細節上,都要向大家說明表演的意義,讓大家恍然大悟,不迷信。這些意思不清楚,大家就看出來了,迷信。開燈,拿筆點眼睛,眼睛就亮了。如果我用筆碰妳的眼睛,妳的眼睛會瞎的。會在哪裏發光?這支筆代表什麽?代表智慧和文學,就是這個意思。用毛巾擦臉。這是什麽意思?手表擦去灰塵,洗凈妳心中的汙垢。我沒有真的給妳洗臉。所以這些道具都是表達了很深的意思。這面鏡子,鏡子看自己,也能看別人。活佛作為,誰是唯壹,有很深的含義。那種形式有些場合可以用,有些場合不壹定要,只要把犧牲的意思說清楚就行。
各位同修,這個道理妳們是知道的。妳家裏有壹尊佛像。當妳明白了這壹點,佛像就會綻放。妳不懂,把他當神崇拜,每天在他面前祈禱,獻上壹些香蕉水果,然後求他祝福。這個提議是賄賂。如果妳給壹點賄賂,他會祝福妳。希望佛菩薩保佑。我壹天掙壹萬塊錢,我給妳100塊錢養妳。佛菩薩怎麽會這麽蠢?把佛菩薩當貪官,妳的罪惡生涯有多深多重,以為佛菩薩會天天保佑妳,這是不對的。完全錯了。今天,我們借此機會向您解釋供奉佛菩薩像的意義。佛菩薩的形象供奉在家裏,希望以家庭為道場。家家都是道場,人人都能認真學佛,我們的社會、國家、世界自然會得到安寧。好了,今天就到這裏。
-準備好並記錄在案。
我學末愚,所知所言皆出自古聖先賢大德等仁人。請原諒我在學習結束時的不當措辭!祝仁者壹切美好願望快快實現!祝我們全家幸福!六點幸運!南方沒有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