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蛤蜊怎麽養?

蛤蜊怎麽養?

1.文蛤的繁殖環境應為交通便利、遠離汙染源、風浪平靜、潮流平緩、地勢平坦、泥沙穩定、含沙量70% ~ 90%的中低潮區灘塗,或圍墾區泥沙、水質條件適宜的池塘、灘塗。

2.消毒放苗前1月排幹池水,連續暴露池底15 ~ 20天,每畝用含氯量25% ~ 28%的漂白粉15 ~ 20kg對全池均勻噴灑消毒。消毒後,用0.25毫米篩網過濾海水,在水中浸泡2-3天,瀝幹池水,反復浸泡瀝幹2-3次,清池後水深為30-50厘米。每隔2 ~ 3天,用0.5 ~ 1g尿素和0.1 ~ 0.5g過磷酸鈣作為養殖的基礎餌料,使水色呈淺棕色,以利於文蛤的生長。

3.繁殖品種的繁殖期在初夏,因品種和地域而異。遼寧、山東等地的產卵期為7-8月。江蘇、浙江、福建為6-7月;廣東和廣西是5月到7月。文蛤產卵期的海表溫度約為27℃ ~ 29℃,胚胎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4.9℃~ 365438±0.4℃,最佳溫度為26℃ ~ 28℃。文蛤幼苗適宜生存的環境是含沙量至少為75_,總含沙量最好,幼苗對低比重海水有較強的適應性。

4.在日常管理的開展過程中,要經常檢查,及時清除有害生物。魚可每畝用茶籽餅5 ~ 8公斤搗碎並泡水,均勻撒在表面;螃蟹和蝸牛等敵人可以用網或手清除。在圍墾區蓄水和養蚌時,要防止過濾網的損壞。可以用夜燈誘捕水中的魚、蝦、蟹等有害生物或者定期排幹池水驅趕、捕捉。先把水位降到20 ~ 30cm,然後用漂白粉濺滿池水,6 ~ 10小時後,通入過濾海水稀釋,然後放水,經2 ~ 3次潮汐反復沖洗。在圍墾區蓄水養蚌時,要註意水色的變化。晴天每立方米每2 ~ 3天施尿素0.5 ~ 1g,保持水色淺棕色。

5、病害防治苗水必須經過沈澱、砂濾、紫外線殺菌等方法處理,或全池噴灑漂白粉進行消毒。在養殖過程中用0.5毫克*黴素/升防治病害,可以抑制幼苗的大量繁殖,有利於幼蛤的發育和生長。因此,在幼蚌養殖過程中,每天每立方米都要投放氯黴素、磺胺甲惡唑、呋喃唑酮或土黴素等抗生素,抑制細菌繁殖。當幼貝表面附著雜交瘤時,可用每立方米2 ~ 4克呋喃唑酮控制雜交瘤的繁殖。或每立方米向餌料池內噴灑4 ~ 6克青黴素或鏈黴素,也能達到良好的防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