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可以看出脾胃對人體的重要性。
壹般來說,壹個人出生後的健康與脾胃的功能密不可分。
脾胃好的人往往更強壯,反之亦然。
脾胃是壹對相互影響的臟腑,兩者的關系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胃的消化功能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脾的運化需要胃的強大功能。
妳可以理解,如果胃的消化功能不好,脾的運化功能再強大也沒有作用,因為沒有食物可以運化,既然沒有食物可以運化,就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
如果脾的運輸功能受損,即使胃的消化功能再強大,也無法從食物中提取能量,因為能量是由脾氣產生的。
言歸正傳,生活中大多數人的脾胃功能都不是很好。
特別是生活規律嚴重損傷了當下,要找到壹個合適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改善脾胃的功能,才不會被沈重的生活壓力搞得筋疲力盡。
說到調理脾胃,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吃藥”,但很多人接受不了。其實調理脾胃最好最健康最綠色的方法就是按摩人體的經絡穴位。
既然說了經絡穴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壹下“胃經”,全稱是“足陽明胃經”。是人體比較長的經絡,也是人體比較大的經絡。
先來看看具體的經絡穴位。
我們來看看《內經》是如何描述足陽明胃經的。
文言文可能比較難懂,尤其是壹些專業詞匯比較生僻。可以直接學習白話文翻譯(如果要提高和深入學習,還是要學習文言文)。
循環部分起於鼻側(項英穴),隨鼻上行,左右會合於鼻根,入內眼角,與足太陽經同相;
順著鼻柱外側往下,進入上牙,再繞,沿著嘴角,繞過嘴唇,在下巴唇溝髓點相交;
然後沿下頜骨下緣退至大營穴,沿下頜角過耳,經上官穴(客主),沿發際線,至額部。
經絡的這壹分支從大營穴的前部下行至任瑩穴,沿咽喉下行後至大椎,向前彎曲,進入盆腔,經膈肌下行,屬胃,絡脾。
還有壹條直下的,從缺盆處出體表,沿乳房中線下行,兩側托住肚臍(相距兩寸),下行至腹股溝外齊傑點。
此經絡的另壹分支從胃下口幽門發出,下行至腹腔內的齊傑穴,與直脈匯合,下行至大腿前側,到達膝關節,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進入足第二趾外側端(裏兌穴)。
另壹支在膝下3寸(足三裏穴)分支,下行至中趾外側端。另壹支從足背重陽穴發出,向前進入足大拇趾內端(白胤穴),與足太陰脾經會合。
胃經的作用範圍很廣,不僅是脾胃功能的調節和預防,其他很多問題都可以通過胃經上的穴位來解決。先說經典的《內經》:
以上壹段,我們可以做壹些總結。足陽明胃經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壹些問題,還有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的問題。
以及經絡所經部位的問題(經絡所經之處,主治所及之處)。
每個經絡或臟腑都有自己的生物鐘,也就是說每個經絡都有自己的開合時間。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好經絡臟腑的生物鐘,才能更好地利用經絡穴位的功效,達到防治的目的。
上午7: 00至9: 00“陳石”
氣血在胃中流動,陽明經是氣血充盈的經絡。此時人體腸胃消化吸收最強,是營養輸送到各器官滋養臟腑的最佳時刻,這也是生活中早餐的重要原因。
抓住這壹刻,及時進食,這樣妳才有精力完成早上的工作,為這壹天打好營養基礎。
胃經中有很多重要的養生穴位。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個效果最好,應用最方便的穴位。
1 .足三裏
【位置】小腿前外側,小腿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壹橫指(中指)。
【主要功效】胃痛、嘔吐、膈嗆、腹脹、腹瀉、便秘、下肢關節痛、癲狂、廢功贏瘦。這個穴位作用很強,是保健的重要穴位。
2.康隆
【定位】小腿前外側,外側踝尖8寸時,口外,兩指(中指)位於脛骨前緣。
【主要作用】頭痛、頭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下肢癱瘓。大穴化痰。
3.舒天
【位置】腹部正中,平臍內,距臍正中2寸。
【主要作用】腹脹、腸鳴、臍周疼痛、便秘、腹瀉、痢疾、月經不調。
脾胃是人體生長的基礎,是氣血生化的源頭。經常在這些穴位進行自我按摩或艾灸,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健脾胃,延年益壽。
以上討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或不同之處,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