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戰和二戰的主要根源都是從德國開始的。
其實二戰是壹戰的延續,二戰只是在壹戰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爆發的。他們是壹個整體,不要把壹戰和二戰分開看。
只要從德國來分析整件事,脈絡就很清晰了。
德國的這片土地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帝國。三十年戰爭期間,支持新教的國家和支持天主教的國家暴力撕裂了整個德國,過程極其血腥。整個地區40%的人口死亡,甚至威登堡也有75%的人口死亡,幾乎瀕臨死亡。
中國是壹個世俗國家。這種事情對我們來說很少見。我們不理解教皇鬥爭的殘酷,所以每次看到他們像瘋子壹樣為教皇而戰,中國人總是壹臉不解地旁觀。
大家看了古代的電影,其他國家的人在沖鋒的時候舉起刀劍高喊“為了上帝”、“為了安拉”、“為了教皇”、“為了聖光”,熱血湧了過來。這些都是加了宗教BUFF後的臨場表現。中國人打架壹般不會喊這些,最多說壹句“兄弟走”。口號非常世俗,宗教狂熱正在進行。
因為慘死,德意誌小國被邊緣化,只有普魯士還有壹口氣,但普魯士此時上不了歐洲舞臺,就像中國人說泰國,只覺得無傷大雅,當時沒有存在感。
但猛男連續從普魯士背後倒下,為普魯士成為強國鋪平了道路。
第壹個猛男是腓特烈二世。他每天四點起床,壹直工作到深夜。每天0007,他首先訓練了壹支強大的軍隊。1740年,打敗奧地利、俄國和法國,攻占西裏西亞(主要在今天的波蘭)。自然資源豐富,相當於開了壹個新礦,可以繼續爆兵,休息十年。
七年戰爭就是普魯士和英國打奧地利和俄國,普魯士二十萬打法國和俄國六十萬,差點崩潰。腓特烈二世開始懷疑人生,俄國突然換人,宣布不戰。普魯士救了她的命,救了西裏西亞這個重要的礦山,也救了進壹步發展的機會。
七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是英國。當時,世界上兩個大國正在英法之間爭奪霸權。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法國開始打敗英國。
普魯士,壹戰後正式成為歐洲五強,與英法俄奧談笑風生。
第二個猛男是俾斯麥,120之後的鐵血宰相。1861年,威廉壹世成為普魯士國王,將軍隊擴大到60多萬人。第二年,俾斯麥被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出生在大容克的壹個貴族家庭,生性狂野粗魯。他讀書的時候和人打架25次。他提倡廢話少說,BB不瞎。
當上首相後,他首先進攻丹麥,從丹麥手中奪走了兩個公國,把奧地利打得脫離了聯邦。最後在1870故意激怒法國,挑戰法國。當時的法國沾沾自喜,對普魯士不理不睬,把它搞得半死不活,說它“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宣戰”。實際組織動員能力和軍事硬件落後於德國的快速發展,俾斯麥壓在地上摩擦。
從法國拿破侖到現在,在戰場上的表現不堪入目。
50億法郎排在人類戰爭賠款的第四位,超過清朝的庚子賠款(但不及庚子賠款本息之和)。在法國人支付賠款之前,德軍已經駐紮在法國,軍費要由法國承擔,可以說是喪權辱國,法德之間有深仇大恨。
普魯士以這壹偉大勝利正式統壹了各州,所有人都表示深信不疑。1871,1年6月,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統壹為單壹國家,德國應運而生。
此時距離第壹次世界大戰只有40多年。
腓特烈二世讓普魯士躋身歐洲五強,俾斯麥讓德國打敗法國,成為歐洲第二強國,威脅到大英帝國的頭把交椅。
當然,田字壹號不能容忍別人在他們面前撒野。法國又添新仇,德國將面臨兩個舊勢力的恐嚇。
當然,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得罪人。不能因為不敢得罪人就不發展了。反正罵妳的人會覺得罵自己沒意思,最後還是要習慣妳的強勢。
當時的世界格局,英德在壹檔,法俄美在二檔略弱,但是德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壹個嚴重的問題。
在介紹德國的問題之前,我想先簡單介紹壹下壹個工業強國發展的四個必要條件。
這四個條件是:土地、工人、礦產、市場。
土地是用來建工廠和基礎設施的,農田要換,會導致社會撕裂嚴重,印度現在的發展卡在這裏;只要有大量受過基礎教育的工人願意進工廠,就像英國的吃羊圈地運動那樣,壹些農民被迫成為工人。改革開放前,中國在年輕人中普及知識,掃除文盲。門壹開,保證了大批高素質工人進廠;礦產是指煤、鐵、石油等。在早期的工業革命中,煤和鐵更重要。德國剛好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了這些,工業就發達了。但是後面攤子大了,需要更多礦的時候,就要擴大殖民地,在殖民地挖礦。終於,工廠建好了,有東西生產了。總得有人去買。如果沒人買,工廠就會倒閉,工人就會失業。產業升級呢?壹般來說,強國直接在殖民地傾銷,讓殖民地的人民和他們的工廠形成壹個內循環。
以上四個要素幾乎都與殖民地有關,但德國是後發國家。當它發展起來的時候,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足夠的殖民地。
沒辦法。世界主要被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老牌強國瓜分。妳來德國太晚了,擠不進去。
下次為什麽不早點來呢?反正現在也不可能給妳地盤了。
1880年代,英德關系不錯,因為雙方都需要打壓法國。1890年,俾斯麥離去,威廉二世上臺,他決定全力擴張殖民地,爭取“太陽底下的領土”。
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前,1913年,德國占領54萬平方公裏,人口6000多萬,海外殖民地達到259萬平方公裏,但都不是最好的殖民地。他們只拿了太平洋的壹些島嶼,東非和西非的壹些地方,中國青島等。,可以說是世界殖民地的壹些殘羹冷炙,遠不能與老牌殖民強國英法相比。
為了繼續升級,德英發生了直接的利益沖突,開始在非洲、中東、亞洲、南美等地區搶奪地盤。
這動搖了英國的核心利益。英國把矛頭轉向法國,決定與老對手法國聯合。1903年,英法簽訂諒解協議,結束了在摩洛哥、埃及、蘇丹等地的利益沖突,以便在德國真正成為世界第壹之前,壹起幹掉它。
1903年,德國正式修建柏林-巴格達鐵路,第壹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
柏林-巴格達鐵路主要是為了避開由英國人控制的蘇伊士運河。計劃從中歐內陸穿過君士坦丁堡,再經小亞細亞深入伊拉克,最後到達波斯灣港口。這樣,德國強大的軍隊就可以從歐洲直搗西亞,借助海軍在坦桑尼亞的港口,聯合奧斯曼人壓制大英帝國,動搖英國對印度這個世界基石的統治,切斷從倫敦到開普敦到孟買的路線。英法對地中海的控制也將失效。
因為這條地鐵兩端的主要城市都以字母B開頭,所以這條鐵路也被稱為2B鐵路。
德國人小心翼翼地推進整個2B計劃,冒充土耳其公司經營鐵路線,奧斯曼也悄悄與他合作,英國壹度不聞不問。
但是這個2B是被英國人發現的。
精明的英國人計算出整條鐵路不可能盈利,這壹定有更深層次的戰略目的。那個港口也對英國構成巨大威脅。這個2B不是壹個普通的2B,但壹定是壹個有遠見的2B。
英國人出了壹身冷汗:媽的,我要背後捅老子壹刀。我從來都不是這個世界上唯壹壹個惹是生非的人。我怎麽可能被別人挑唆!
我寧願轟動全世界,也不願教全世界來轟動我!
法國同學,對於之前發生的事情,我很抱歉。都是誤會。現在德國這樣對我們,也威脅到妳們的海外殖民地。否則,我們壹起殺了他。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英法德奧斯曼也只能打臉了。
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遇刺只是大家互相生氣的借口。當時整個歐洲早已是壹個巨大的火藥桶,帝國之間的關系緊張到幾乎讓人窒息。哪裏不滿意,就可以隨便引爆。
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和他的妻子在塞爾維亞被當地青年槍殺。當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時,所有人都開始站隊。德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奧匈帝國站在壹邊,英國、法國、俄羅斯、塞爾維亞、比利時、日本站在另壹邊,開始打起來。
殘酷的第壹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大英帝國的戰爭潛力在壹戰中徹底爆發,在擁有世界四分之壹土地和人口以及大量殖民物資供應的英國面前,只有陸戰優勢和廢殖民地的德國被慢慢失血致死。
具體過程我就不說了,不然厚得像本書。總之人類武器升級後,人被殺的很慘。壹戰參戰6500萬人,死亡654.38+00萬人,受傷2000萬人,英國死亡90.8萬人,法國654.38+024萬人,俄羅斯和德國654.38+070萬人。
慘烈的壹戰給壹些國家留下了遺產,比如法國在二戰中說什麽都不打,死人怕死。愛誰就打不過老子就投降,說我沒骨氣,反正我是絕對不會讓出人頭地的。
戰敗後,德國遭到了極端的報復。1911年6月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要支付226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外加2690億金馬克的利息,分42年還清。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昂貴的賠償,相當於96416噸黃金的價格。德國用關稅、煙酒糧專賣稅、鐵路收入和工商企業稅來填補賠償的窟窿。
德國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給了法國,把北石勒蘇益格歸還給了丹麥,把西普魯士和波森歸還給了波蘭,把西裏西亞歸還給了捷克斯洛伐克,把薩爾梅迪歸還給了比利時,把克萊佩達歸還給了立陶宛,甚至條頓騎士的故鄉也來到了波蘭。
海外殖民地都被瓜分了,壹寸不剩。
後來國民政府因為德國失去了殖民地和礦山,想出了“軍械師”這個概念,用武器和中國交換資源。
德國還交出了5000門大炮、1700架飛機、150艘潛艇、所有船只和15萬輛馬車,僅美國就拿走了超過50萬噸的船只。
德國不能再有空軍和海軍,不能進出口武器。只允許有65438+萬軍隊。
法國為了避免後患,讓德國回到神聖羅馬時代,打算徹底肢解德國。然而此時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在歐亞大陸都完蛋了。如果德國再被肢解,整個歐洲要麽被法國統壹,要麽被俄羅斯統壹。
英國人總想維持歐洲的平衡。英國是第壹個拒絕的。美國認同了英國的想法,發了很多善意牌,主張各民族自決。德國才幸免於難,卻被活活扒皮。
1923年,拼命發鈔還債的魏瑪政府,制造了可怕的通貨膨脹。今天,委內瑞拉的通貨膨脹現象在當時的德國人面前就是壹個小兄弟。大家把紙和碎石點著,付款完成後馬上趕到面包店去買面包,否則價格可能會漲十倍,買壹個面包就要花壹萬億馬克。
我以為“壹萬億馬克”的數字是錯的,直到我看到他們當時發行的壹萬億馬克的硬幣居然是真的。
被壓迫但骨子裏很強的德國,終於被希特勒活著逼出來了。
1933希特勒上臺的時候,壹戰剛結束,15年,德國有600萬失業人口,400萬人打零工,加上家人,差不多6600萬德國人,其中壹半生活在貧困線上。
希特勒上臺後的第三天,就發表了壹封致德國國民的信,表示要拯救德國的農民和工人,“向失業發起大規模的全方位進攻!”
只用了五年時間,到1938,希特勒真的把德國的失業率控制在了1.3%,比美國(1.89%)和英國(8.1%)還低。
希特勒為什麽能在德國獲得這麽高的支持率,搞好經濟是壹個重要原因。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臺,羅斯福在美國同時上臺。其實他們拯救經濟的方法基本上是壹樣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麽沒人提,好像玷汙了羅斯福的名聲。
總的來說,雙方政府強力幹預市場經濟,拯救了整個國家。
羅斯福整頓了銀行業,並使美元貶值。希特勒鼓勵出口並允許易貨貿易。羅斯福建設大規模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希特勒也建設大規模基礎設施創造就業;羅斯福註重福利政策,希特勒也推行全民福利。
大家要註意的是,美國本身並不是隨時隨地都只搞自由經濟,什麽好用就用什麽。我們現在聽到的“只要不是自由經濟,就是邪惡國家”的論調,是因為他們現在很強大,可以碾壓發展中國家,搞自由經濟對他們有利。別人宣傳壹件事,要看自己的利益,避免被牽著鼻子走。
與羅斯福不同,希特勒更難對付,生活環境也更糟糕。
所以德國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產生了壹些非常極端的現象。
第壹波,德國投資大型項目和產業,讓每個人都有工作,但是這些做完之後,德國還是出口不了。因為它沒有殖民地,賣不出東西,被鎖定了上限,所以只能走擴軍之路,通過發展軍事工業來解決就業和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問題是,為什麽德國只發展軍工,不發展其他賺錢的行業?
由於德國在希特勒上臺初期想抑制惡性通貨膨脹,其經濟顧問、前德累斯頓銀行行長沙赫特建議封閉經濟,通過“地租馬克”將國家的土地和工業品捆綁起來,以解決通貨膨脹問題。
這種經濟方法只是擺脫經濟危機的臨時權宜之計。1936,沙赫特建議可以停止,但是希特勒上癮了,感覺很好。德國發展迅速,而且可以繼續發展。
希特勒想把封閉經濟進行到底。他想把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波蘭拉進這個體系,奪取他們的軍事工業、石油、軍隊、礦石、煤炭、鐵,讓德國快速增長,不用擔心經濟危機。
於是德國的資金和資源全部倒向了軍事領域。1936年,德國的軍事實力開始趕上英法。到1938,英國軍費占GDP的4%,美國1%,德國占財政總預算的50%,軍費比美蘇英法加起來還多。到1939年,吞並奧地利和傑克斯洛伐克的德國裝備齊全,成為世界第壹軍事大國。
德國也開始出現了屠殺猶太人的病態現象。本質上是沒有現金流,缺乏良性的經濟循環。想搶就要殺人。
猶太人也在二戰後吸取了教訓,開始進入政治和媒體領域。通過深度綁定美國,他們成為了今天美國的壹個特殊群體。二戰前,猶太人不知道控制政治和媒體的重要性。
德國為什麽要開戰?是他的軍工產能已經滿了,產能過剩,所以他要對外擴張,通過侵略解決市場和資源,防止國家回到高失業的局面。
如果德國像英法壹樣在全世界都有殖民地,如果德國像美國壹樣有巨大的土地和消費市場,德國就不會輕易發動戰爭。
希特勒只有發動戰爭,才能確保工廠能夠生存下去,工人不會下崗,德國人的生活水平不會下降。從壹開始,希特勒的經濟發展道路就讓他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是德國畸形的經濟形態讓它變成了壹個靠戰爭支撐戰爭的國家。
德國的經濟形態來自於壹戰前爭奪世界殖民地的失敗和戰敗後的嚴酷剝削,這讓德國產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力。
二戰前德國的崛起也與美國的大量援助有關。另外,蘇聯的工業其實是美國養的,但是這個事情也很復雜。這裏我只粗略提壹下,不詳細展開。
世界上沒有天生的瘋子。壹個人瘋了,壹個國家瘋了,壹定有原因。
以軍事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德國,終於引爆了二戰。
後面的事情就不說了。本文只討論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按照習俗,要從史料中找壹些規律。
這個世界的統治者,在最近幾百年裏,只有英國和美國。
在蘇聯崛起之前,挑戰英美霸權的是德國第壹,蘇聯第二。現在,輪到中國了。
德國和蘇聯挑戰英美霸權時,都選擇了內部循環經濟,德國選擇了封閉經濟,蘇聯選擇了相互經濟聯合體。
當然,這是兩國不得已而為之,英美鎖定了兩國的對外渠道,所以不得不搞內部流通。而且這個東西在有效執行的時候,發展很快,就是容易被附身,容易上癮,不容易褪色,壹不小心就容易崩潰。
如果我們回頭看看德國和蘇聯打敗英美,就會發現今天中國的失敗是不壹樣的。
第壹,中國決心不搞單壹的內循環,而是擁抱世界,壹起搞內循環和外循環。它決心不與世界脫鉤。不像德國,做出來的東西不可能賣到海外,也不像蘇聯,做出來的東西內部流通。中國工業生產的東西既要銷往國內市場,也要銷往國際市場。
中國不僅與世界保持聯系,也與世界保持聯系。
第二,今天中國壹帶壹路的斷裂,是不是有點像當年德國2B鐵路的斷裂?
是的,就那麽壹點點,因為中國走的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做“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不搞資本主義世界的血腥殖民主義,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血淚完成了工業化,中國人民走出了另壹條新的發展道路,幫助壹帶壹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共享紅利,互利共贏,正在探索對待整個世界的新途徑。
中國試圖做的是和平崛起,不再是靠掠奪、殖民、血腥暴力統治世界的方式。
此外,我們還應該從德國和蘇聯挑戰英美霸權的失敗中吸取教訓。美國和當初的英國壹樣,擁有龐大的全球資源。他們可以吸世界的血,消耗每壹個挑戰他們的國家。不要輕易和他們打架。我們既不應該傲慢也不應該自大。我們要冷靜等待時機,不要輕易被拖累。
回顧德國崛起的歷史和德國引發的兩次世界大戰,我們不是要批判或攻擊誰,而是要以史為鑒,為全人類和中國人民的和平發展找到壹條有效的、正確的道路,避免每壹次大國碰撞都造成巨大的社會災難。
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