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就是根據壹年四季的變化規律和特點,調整人體各部位的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中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其思想基礎來自老莊哲學。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人要學地,地要學天,天要學道,道要自然。”提倡人們順應自然。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自然觀,主張師法天道,順應自然,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壹步掌握規律。《莊子·田蕓》說:“自得其樂者,先以人事待之,以義從之,以五德行之,以自然待之,再調四時,萬物相融。”主張天氣要適時,在掌握四季規律的情況下,調整身體健康。
在這種順應自然環境、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指導下,中國古代認為人體的壹切生命活動都必須符合四季陰陽消長的客觀規律,並由此提出了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總原則的四季養生原則。
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四季變化、晝夜循環,必然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所以養生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自然界中,春生夏長,秋收冬儲。人們還必須適應出生、成長、收獲和儲存的特點。
春天
掌握春氣升發舒的特點,駕馭播散春陽之氣,重在護肝。
夏天
陽最豐富,最易代謝。要使體內的氣順暢,發泄自如,就要表現出開放的心態,註重保護心陽。
秋天
把陰氣藏在裏面,保持內心平和,收斂,護肺。
冬天
保持心態封閉,早睡晚起,養好精神,保護好腎臟。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我們的祖先在四季養生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養生原則。春夏陽氣盛,要以陽氣的生長來養陽,秋冬以陽氣的聚集來養陰。春夏保持的陽氣為秋冬的采集做準備;秋立維持的殷琦為來年春夏的生長做準備。這樣陰陽平衡,自然和人體的自然狀態得以維持。
自然環境(包括氣候環境和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顯而易見。地理位置、經緯度、水分、空氣、土壤、光照、溫度、濕度等自然環境,既是人類生存的空間,也是塑造人類、影響人類生理、病理、生活的重要條件。《黃帝內經·蘇文·陰陽應象大論》早就指出:“不用地之理,則禍矣。”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指出了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使人和。
四時養生是中醫理論中壹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中醫養生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冬病夏治”和“生物鐘”的方法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和“四季環境”原理的具體應用。事實證明,夏之時春季溫脾腎法治療秋冬易發的慢性哮喘,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用生物鐘療法治療便秘失眠,比吃什麽藥都好。
人體的節律主要受太陽、地球、月亮等宇宙自然節律的影響。人與自然存在對應關系,自然界中的有利因素可用於養生,而自然界中的不利因素,如“虛邪、賊風”等,應積極防禦,“避免”酷暑、嚴寒等都是不利因素,應盡量避免。
《黃帝內經·蘇文·四氣調神》中說:“故四時養生者,萬物始於終,生死為根本。如果他們違背了它,他們將在災難中出生,他們不能從它生病。這就是道。道者,賢者行之,愚者穿之。”這是對四時養生的高度總結和評價,是中國古代養生的重要理論和精髓,值得認真學習和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