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去Xi旅遊也成為壹種時尚。去過Xi安的朋友,我想大部分都去過建福寺,建福寺位於唐城內人坊。
在建福寺,有壹座建了1000年的塔。剛建的時候有15層,但是經過歲月的洗禮,現在還剩下13層,高45米。這座塔叫小雁塔。
小雁塔底北楣上有塊匾,是嘉靖三十年的記載。上面寫著:
其實小雁塔不止裂過壹次。在歷史上,它遭受了六次地震,其中三次破裂,但它弄巧成拙。
1487陜西發生地震,震級達到6級。受這次地震的影響,Xi的許多建築倒塌了。
小雁塔原本是高層建築,但並沒有因為地震而倒塌。雖然很幸運,但也受到了地震的影響。
雖然沒塌,但是受了重傷,小雁塔裂了個大洞。在當時的記載中,說小雁塔裂了壹尺多寬,當時的壹尺相當於今天的0.3米,所以地震造成的裂縫肉眼可見。
就這樣,小雁塔壹直開裂,直到34年後,當地再次發生地震。很神奇的是,小雁塔並沒有因為這次地震而直接倒塌,而是神奇地“痊愈”了,小雁塔在地震後變得完好無損。
嘉靖毛毅
開頭提到清代學者賈漢夫、王士禎的記載:“嘉靖毛毅地震壹分為二。”
公元1151嘉靖年間Xi安發生地震,今年65438+2月,陜西渭南、陜西周浦發生8.0級地震。
由於地震發生在夜間,災區人口密集,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壹次地震。
這次地震傷亡人數達到80多萬,小雁塔就在這次地震中。原來小雁塔高達15層。受此地震影響,小雁塔頂部被震掉,只剩下13層。
小雁塔在這次地震中不僅塔頂被毀,而且在這次地震的影響下出現了裂縫。從塔頂到塔底壹分為二。
但是在癸亥年,Xi安又發生了壹次地震。本該再次受災的小雁塔,不僅沒有受到地震的影響,反而在地震的作用下又奇跡般的痊愈了。
1920,寧夏發生8.5級地震。Xi安是地震的中心,所以損失是最嚴重的。
甚至Xi安的城墻也因為這次地震而多處倒塌。城墻經歷了那麽多的戰爭,用刀斧熬過了那麽多次,卻因為這次地震,在很多階段倒塌。
不用說,這次地震的影響,Xi安的許多建築倒塌了無數。
沒想到,經歷過多次地震的小雁塔在這次地震中依然是幸運兒,依然沒有倒塌。
但和之前的地震壹樣,小雁塔並沒有倒塌,而是產生了裂縫。
奇跡再次發生了。震後的小雁塔沒有讓人失望,但還是痊愈了。
除了這兩次經歷,小雁塔還經歷了康熙年間壹次地震的洗禮,但小雁塔的傷口自動愈合了。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小雁塔再次發生地震,導致小雁塔結構再次開裂。
為了保護文化遺產,我們國家不得不修復小雁塔,而這次修復讓小雁塔無法再自愈。
國家的鋼筋混凝土修復後,小雁塔變得更加堅固,以後很難再看到小雁塔的這個奇跡了。
小雁塔建於龍年,是唐代的壹個景點。起初,小雁塔是為了存放唐朝僧人易經從天竺帶回的經書而建的。
玄奘在天竺藏經的塔叫大雁塔。為了表彰易經的功績,易經藏經樓被稱為小雁塔。
玄奘在天竺取回經書後,受到當時百姓和所有佛教徒的推崇,後來就有了西遊記的故事。
唐僧師徒壹路驅魔,歷經八十壹難。所以他們才有這些經書,大雁塔也被賦予了神聖不可侵犯的色彩。
當然,小雁塔作為存放天竺聖經的地方,也是神聖的。
另外,在民間,小雁塔之所以能自開自和,百姓認為是因為武則天。
在封建社會,武則天是唯壹的皇後。在百姓眼中,武則天轉世為女媧,小雁塔所在的寺廟就是武則天所建。
當時,武則天為了宣傳自己的功績,對百姓說,這座寺廟叫建福寺,修建的主要目的是向百姓推薦祈福。
小雁塔之所以三進三出,是因為皇後有預知世界的眼光。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個傳說是沒有道理的。修建小雁塔的原因是唐中宗李習安為了向李贄取經而弘揚佛教。
小雁塔修建的具體時間是公元707年,也就是武則天死後的第二年。就這樣,小雁塔壹直被稱為神聯。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小雁塔開裂,我國對其進行修復,才發現了小雁塔的秘密。小雁塔根本不是壹種和諧,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大家都知道,前段時間在短視頻平臺火了。
沒想到,小雁塔用的是同樣的原理。修建之初,負責修建小雁塔的施工人員為小雁塔挖了壹個特殊的地基。
基礎是建築的靈魂。基礎做好了,建築才能堅固。
小雁塔的地基就像是在小雁塔上加了壹個不倒翁底座,用夯土做成半圓形的球體。
那麽層層不斷的加固也正是因為這種建築方式,所以小雁塔的地基非常堅固,而且當地殼震動的時候,這個地基的受力區域是均勻的,所以說小雁塔才會產生這種自開自合的景象。
今年我們經歷了許多大地震。
76年的唐山地震,08年的汶川地震,10年的玉樹地震,沒有讓全國的同胞都為之揪心。
如果所有的建築都建成小雁塔的結構,是不是我們從此就不怕地震的危害了?
首先,我認為地震讓我們如此恐懼的根本原因是地震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重大的人員傷亡。
人類人口
也就是說,唐玄宗時期是唐朝最繁榮的時期之壹。唐朝也經歷了多年的休養生息。唐朝人口才900多萬,人口5000多萬。即使當時的人口普查沒有現在這麽詳細,最多也就七八千萬。
那麽今天中國的人口是多少呢?現在已經突破到14億了。
也就是說,今天中國的人口是唐朝的20倍。按照唐朝的人口分布和生活方式,今天中國的疆域至少是唐朝的20倍。
真相是什麽?唐朝隆碩時期,領土面積達到近1237萬平方公裏。今天中國的面積是960萬平方公裏,不僅超過唐朝,而且比唐朝少很多。
建築體系
在唐代,還有壹個關於建築的體系,叫做武樂龔銘。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為了保證不會出現粗糙無序的施工,皇帝規定做磚瓦的工人要在自己負責的部位刻上手印。
後來那個地方出現了破綻,根據手印找到了做交底的工人。
所以很多去過小雁塔的人,還是能在小雁塔上找到壹些刻有手印的磚塊。
但是現在我們的生產力比不上當時,都是機械化生產。怎樣才能在磚瓦上刻下手印?
這兩方面當然不能和現在的唐朝相比,但在唐朝,像小雁塔這樣的建築還是少數。
我覺得不是統治者不怕地震,而是這種建築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壹些特殊的建築才能使用這種建築手法。
我們現在的房源雖然不緊張,但絕對不寬裕,從壹些高層建築就能看出來。
然而,住房可以通過建築高度來完成,但越來越多的車輛無法有效停放。
所以大部分建築低矮,建地下停車場,更不可能建這種不倒翁式的地基。
另外,這種不倒翁基礎占地面積大,現在小區的建築間距根本無法接受這種基礎的建設。
所以,我們不能通過改變地基來加強建築物的抗震能力,但我相信,今天的科技如此發達,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壹定能夠研發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抗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