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節氣的由來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達到45°時為“長夏”節氣。這個季節建立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表示季節的變化,是古代根據農歷劃分四季夏季的日子。例如,《伊周樹詩訓解》說:“長夏之日,聲如蛐蛐。第五天,蚯蚓出來了。又五日,王瓜生。”它描述了夏夢開始時的物候景象。《二十四節氣》說:“也是立夏之初,立夏之時,假,此時萬物皆假。”這裏的“假”,即“大”,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生長。事實上,按照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22℃以上,就從夏季開始。“長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南嶺壹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夏日樹影深,陽臺倒影如塘”,而東北、西北部分地區才剛剛入春,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 ~ 20℃左右,是”。五月,很多地方槐花盛開。
在漫長的夏天,萬物欣欣向榮。明朝人寫的《八章荷生》壹書中說:“夏夢之日,天地始合,萬物皆美。”此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開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當年基本已成定局。所以農業諺語有“長夏見夏”的說法。水稻種植和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繁忙的季節。因此,中國壹直非常重視長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長夏之日,皇帝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示司徒雷登等官員到各地鼓勵農民努力勞作。漫長的夏季過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降雨量和雨天明顯增多。連續的陰雨天不僅對農作物造成了濕害。還會造成很多疾病的流行。小麥抽穗開花期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如果預計未來會出現溫暖但多雨的天氣,那麽從初花期到盛花期都要密切註意噴灑藥劑。南方棉花在連陰雨或乍暖還寒的天氣條件下,常引起炭疽病、猝倒病等病害暴發,造成大面積死苗缺苗。應及時采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結合化控,保苗,爭取壯苗。“長夏多種秧,滿倉多收粟”,長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紅色季節。“滿月苗可以種,滿月草不能播”。這個時候,氣溫還是偏低的。栽苗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耕田,早治蟲,早促發展。中稻播種時要密切註意掃尾。這個時候茶樹的春梢發育最快。如果忽視它們,茶葉就會變老。俗話說“谷雨少摘,長夏不摘”,要集中力量,分批突擊收獲。
長夏前後,華北、西北氣溫回升較快,但降水仍然不多。此外,春季風大,蒸發強烈。大氣幹燥和土壤幹旱往往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特別是小麥灌漿和乳熟前後的幹熱風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溉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長夏鋤頭遍地三日”,此時雜草生長迅速。“壹日不鋤草,三日不鋤。”中耕除草不僅能除草、抗旱、防澇,還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長夏吃什麽食物?
小麥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礦物質等成分。很多人在長夏的時候吃小麥和小麥制品。這個時候小麥的味道很好。很多人會直接在鍋裏炒小麥當零食吃,或者只是吃壹些小麥做的面包、蛋糕、面條。
涪陵
茯苓是壹種中草藥。發現茯苓含有大量的有機酸和蛋白質,對滋補身體、提高人的免疫能力有很好的作用。而且茯苓還可以幫助對抗腫瘤,抑制人體內癌細胞的增殖。所以長夏吃茯苓也是健康的。
茯苓的吃法有很多種,和其他中草藥配伍可以起到非常強大的作用。平時在家也可以吃茯苓。比如廣東人喜歡用茯苓做雞湯的配料,或者茯苓紅豆薏米粥,有助於夏季祛濕驅寒。
(母雞的)蛋
在長夏,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但說到長夏的經典美食,唯壹的就是“長夏蛋”。在長夏的這壹天,許多人開始煮“長夏蛋”,通常用茶粉或核桃殼,然後看著蛋殼慢慢變紅,使房子變得美味。茶蛋要趁熱吃。吃的時候倒上好的酒,裏面撒點細鹽。酒香馥郁。
長夏為什麽要吃“長夏蛋”?“長夏吃雞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長夏吃了雞蛋,天熱了就不是夏天了。”相傳自長夏之日起,天氣晴朗溫暖,逐漸炎熱。很多人,尤其是孩子,會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下降,逐漸消瘦,這就是所謂的“下蹲”。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的長夏節,孩子們都把煮好的雞鴨鵝蛋掛在胸前避暑。因此,長夏節吃雞蛋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我國古人認為,雞蛋圓圓的,象征著生命的圓滿。在長夏的這壹天吃雞蛋,可以祈求平安,經得起“夏天”的考驗。我們知道長夏通常在農歷四月。“四月的雞蛋和菜壹樣便宜”,人們會把雞蛋放在剩下的“七分茶”裏煮,變成“茶葉蛋”。
長夏健康飲食療法
1:山藥紅棗豆餅
山藥50克,扁豆30克,陳皮5克,棗肉50克,粘粉150克,糖適量。先將山藥、扁豆洗凈放入鍋中煮熟,棗肉切絲,粘粉加適量水調成漿狀,加入山藥、扁豆、棗肉拌勻,加入適量白糖,倒入盤中,放入鍋中蒸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山楂麥芽飲料山楂15g,生麥芽30g,太子參15g,竹葉10g。將山楂、麥芽、太子參、竹葉洗凈,加水煮沸,浸泡65438±05分鐘。可作為茶的替代品,具有益氣清心、健脾消積的功效。
2.益氣養心粥
太子參30克,山藥30克,蓮子30克,粳米200克。將太子參、山藥、蓮子、粳米洗凈,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至飯爛,溫服,有健脾益氣、滋陰清心之功效。
3.黃鱔
黃鱔150g,姜汁10ml,粳米500g,精鹽,花生油。將黃鱔宰殺、去內臟、去骨、洗凈、切片,放入盤中,與姜汁、精鹽、花生油拌勻。將洗凈的粳米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小火煮。含水量減少壹半後,把鱔魚放在米飯上繼續煮,直到米飯熟了。具有補益肝腎、調中健胃的功效。
4:生脈飲
太子參15g,麥冬10g,五味子5g。湯劑老少皆宜,益氣養陰。是出汗多的最佳夏季飲品。另外,也可以用藥膳調養。
5:鴨肉冬瓜湯
冬瓜500克,鴨肉500克,瘦豬肉100克,芡實、薏苡仁各50克,荷葉1片,陳皮5克,精鹽、味精適量。鴨肉、豬瘦肉洗凈切塊,冬瓜帶皮洗凈切塊,荷葉洗凈切塊。將鴨肉、瘦肉、冬瓜、荷葉、芡實、薏米、陳皮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鴨肉熟透,加入精鹽、味精即可食用。上菜時,吃肉喝湯。具有滋陰養肝、健脾利濕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