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有誰知道中醫的十八怕十九對立指的是哪幾個?

有誰知道中醫的十八怕十九對立指的是哪幾個?

香客,中藥,古稱“防恐”。

中醫的“十八反、十九畏”是古人在與疾病的鬥爭中逐漸總結出來的對立怕邪(如“神農”嘗藥),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中醫的用藥安全,其貢獻是不朽的。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中醫的“十八惡十九怕”並不完善,仍有討論的余地。正因如此,我才敢對此進行探討和分析,以期引起專家學者的關註,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為敘述方便,現將中醫“十八惡十九畏”全文摘錄如下。十八反:甘草、芫花、甘遂、海藻;藜蘆、丹參、沙參、玄參、阿莎麗和芍藥;附子、半夏、瓜蔞、貝母、白芨和白蘞。十九怕:硫怕芒硝(俗名:芒硝);水銀怕砷;狼毒怕藏僧;巴豆懼怕矮牽牛(俗名:醜牛);丁香怕姜黃;牙硝怕裂頭蚴;川烏和草烏怕犀牛角;人參怕五脂;關桂偉怕石油脂。

不是所有的人都害怕毒品。

拿甘草當反藥。臨床上中醫用小柴胡湯治療乳腺增生,加入海藻、浙貝母、甘草等藥物,效果良好,治愈十余例。至於甘草與大戟、芫花、甘遂配伍是否相反,目前還沒有臨床報道。根據文獻記載,浸泡組甘草及以上三種藥物的毒性明顯高於單獨浸泡組,從而抑制了甘草的利尿和通便作用,增強了甘草的毒性。對此,筆者並不認同。我認為甘草是調和諸藥,清熱解毒的佳品,可以和壹些對抗性的中藥配伍,比如抵當湯(註:方中沒有甘草,所以有人加甘草使其平和,效果滿意)。另外,甘草有很強的解毒作用,如半夏、附子的毒性,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甘草是否可以和上述三個品種壹起使用,還需要臨床試驗。

而且,雖然瑞香狼毒和“十九怕”中的立陶宛和尚都有毒,但民間醫生將其煉制成藥膏外用,治療疥瘡、癬和濕疹,有壹定療效。將《十八反》中的生附子、生半夏搗碎外敷,用於治療寒痰蘊結所致的腿痛,臨床已有應用。“十九畏”中的肉桂和赤石脂在民間壹直用於治療虛寒腹瀉。藥方為:赤石脂、幹姜、白術、肉桂、炙甘草(註:肉桂是肉桂中較薄的壹種,兩者味道和功效相同,但肉桂的功效比肉桂差)。可見,以上藥物聯合使用,無論口服還是外用,均無抗恐懼不良後果。

沒有兼容,就沒有對立和恐懼。

《十八惡十九怕》中的壹些藥物完全不相幹,所以不存在配伍問題。如藜蘆為催吐品,與人參為補氣品,丹參為養血品,沙參、玄參為滋陰潤燥品,細辛為解表品,白芍為和陰品;附子、貝母、瓜蔞、白蘞、白芨,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止血的作用;犀角性寒涼,川烏、草烏性熱;火鍛之品硫磺,大寒之品芒果針等。熟悉中醫原理、方法、方劑、藥物的中醫,是不會把上述不相幹的反與反藥物放在同壹邊的。

將單獨使用時既“消極”又“恐懼”的產品結合起來。

有些中藥毒性極大,所以兩者都會產生不良可怕的後果。如砷、汞、硫和巴豆。砷、汞、硫是含砷、汞的礦物,具有強腐蝕性和燒灼性。如果口服,會突然引起急性腸胃炎、咽喉灼痛,甚至導致胃出血等中毒癥狀。當然,以上品種都是提煉出來的含量較低的中成藥,可以內服。但不宜長期服用,否則會引起慢性中毒。特別是砒霜,外用和內服都容易中毒。

相位恐懼產品需要臨床驗證

除了已經提到的對立品,還有三組中藥互相忌憚。即:丁香怕姜黃,牙硝怕三棱,人參怕五靈脂。我大膽假設,如果在上述三組藥物中加入甘草和大棗,是否可以去掉,以達到治療目的?而且五靈脂是破血耗氣之品。為了防止上攻過度,為什麽不加入人參來增強體內的真氣(即攻補)?當然,這只是假設,是否可行還需要臨床檢驗。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繼承和發展中醫是後世中醫工作者的神聖使命。但是,傳承的目的在於發展,否則就沒有真正的傳承。既然要發展,就要敢於討論、研究、修正古人的經驗和成果,從而推陳出新,日臻完善。B17.2

中國中醫藥報